嚴震生觀點:G for Gambler─一個貪婪、說謊成性的賭徒

2021-04-02 07:00

? 人氣

即使聲譽受損,生性貪婪的川普,因為川粉的輕信厚愛,仍然可能再賭一把。圖為美國「保守派政治行動大會」(CPAC),川普金身塑像吸引眾多川粉膜拜(AP)

即使聲譽受損,生性貪婪的川普,因為川粉的輕信厚愛,仍然可能再賭一把。圖為美國「保守派政治行動大會」(CPAC),川普金身塑像吸引眾多川粉膜拜(AP)

我們選擇Gambler(賭徒)作為G字母的代表,當然和他過去身為地產大亨在的賭博性投資行為有關,另外他經營賭場泰姬瑪哈陵(Taj Mahal)也讓他和賭博脫不了關係。在從政之後,川普仍然不改他賭博的個性。這篇出自於英國《衛報週刊》(Inside Guardian Weekly)二○二○年五月的封面文章,討論川普在美國疫情仍然嚴重的情況下(當時染疫人數超過一百三十萬,死亡人數高達八萬人),決定要解除封鎖、開放經濟活動,原因無它,因為川普認為經濟是他競選連任的強項,不願COVID-19疫情對經濟的負面影響,讓他輸掉白宮。故此,川普當然要賭下美國人的生命,來挽救自己的政治生命。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日本的英文報紙《日本時報》(The Japan Times)二○一八年八月的一篇評論,則是針對川普在外交方面的賭博而來。這篇評論的作者是前蘇聯總理、修正主義代表人物赫魯雪夫(Nikita Khrushcheve)的孫女、在美國拿到博士並任教的赫魯雪娃(Nina Khrushcheva),因此對於川普與普汀高峰會的弱勢表現,作出強烈的批判,應在預料之中。她主張川普不應對普汀低頭,賭上美國的國際聲望。赫魯雪娃認為過去川普這個輸家是拿別人的錢來賭博,但當他是美國總統時,川普會賭上更寶貴的資產,並且在他離開白宮後,美國不知道還有多少的國際信用可言。

加拿大《環球郵報》(The Globe and Mail)的一篇文章,對賭徒的描述非常生動。作者佛格森(Niall Ferguson)是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中心的研究員,他介紹歐洲小說中的三種賭徒類別:賭博成癮、有強迫性賭博傾向的賭徒(compulsive gambler)、精於計算、不隨便下注的賭徒(master speculator)、和介於兩者之間有輸有贏、僅享受賭博樂趣,並沒有想到一夜致富。川普屬於第三類型的賭徒,他並沒有將父親留給他的財富賭掉,但也沒有將其轉變成巨富。在這篇文章刊登時的二○二○年三月,川普的賭博是美國因COVID-19而死亡的人數將會達到四萬人,大致和每年因流感而死亡的人數。不過,佛格森研究員認為川普這個評估,並非第二類賭徒精於計算下的賭博,而是完全在不確定的情況下做出的評估,而他賭上的是美國人的性命。

威斯康辛州州眾議員邁爾斯(LaKeshia N. Myers)在《密爾瓦基信使報》(Milwaukee Courier)的文章標題很簡單,就是「我們的總統:賭徒」(Our President: The Gambler)。她引用著名鄉村歌手羅傑斯(Kenny Rogers)名曲「賭徒」(The Gambler)非常熟悉的副歌:

You got to know when to hold 'em, know when to fold 'em
你要知道什麼時候握住它們,知道什麼時候放棄它們

Know when to walk away and know when to run
知道什麼時候該走開,什麼時候該跑
You never count your money when you're sittin' at the table
坐在桌旁時,你永遠不會數錢
There'll be time enough for countin' when the dealing's done
交易完成後,將有足夠的時間去數

麥爾斯州眾議員細數川普在投入二○一六年的總統大選後,就進行了一連串的賭博。川普認為即使選上總統,也無需公布他的報稅紀錄,他賭贏了;川普推出美國史上最大的減稅方案,造成美國負債增加高達七兆美元,他用納稅人的錢來賭博,他也賭贏了;川普當選總統後並未將財產交由獨立機構信託處理,不僅他的家人有積極的參與,川普甚至利用他的政治影響力讓他個人獲利(想要討好川普的國內及國外政治人物刻意注入川普的旅館,這可能和憲法第二條第一項中的「總統於任期內不得收受美國或任何州之其他俸金」),美國人顯然不在意.川普再一次賭贏了。

邁爾斯提醒讀者川普在COVID-19疫情開始擴大之際,接受了著名媒體人伍華德(Bob Woodward)專訪時,表示他知道疫情的嚴重,但卻在公開場合輕描淡寫將期帶過,甚至將其視為則是民主黨籍媒體串謀設下的騙局,但沒想到這次的賭博不僅沒有讓疫情獲得控制,甚至最終輸掉選舉。麥爾斯州眾議員顯然是在嘲笑川普因為贏了前幾次的賭博,應該見好就收,知道什麼時候該走開、什麼時候該跑。川普或許已經從前一篇的第三類賭徒,變成了第一類賭徒,最終輸掉了他少有的政治資產。

 

貪婪(greed)

貪婪(greed)是中古世紀天主教道明會的阿奎納(Thomas Aquinas)所舉出的七大宗罪(Seven Deadly Sins)之一,一篇來自《國家天主教報導者》(National Catholic Reporter)的專文就以此為標題,列舉了川普的七大宗罪。不過,由於我們僅探討G字頭的單字,因此只得割愛。

儘管川普在二○二○年贏得一度被認為是搖擺州的愛荷華,而這個中西部的農業州似乎也有轉向共和黨的趨勢,但在都會區還是對川普有不同的看法,因此當地的《四城時報》(Quad City Time)才會刊登華盛頓郵報聯合專欄作家藍培兒(Catherine Rampell)批判川普的意見。在這篇名為「什麼是驅使川普背後的力量:貪婪,就僅是貪婪」(What Drives Donald Trump? Greed, and Greed Alone)的專欄文章中,藍培兒引用了川普在二○一六年共和黨初選期間的一段談話,說明它重來不忌諱強調自己的貪婪:

我的一生都是貪婪、貪婪、貪婪。我儘可能抓住所有的錢,我是如此地貪婪。但我現在要為美國貪婪。我要抓住所有的錢,我將會為美國而貪婪。

My whole life I've been greedy, greedy, greedy. I've grabbed all the money I could get. I'm so greedy. But now I want to be greedy for the United States. I want to grab all that money. I'm going to be greedy for the United States.

藍培兒認爲川普根本不可能宣稱的為美國而貪婪,因為當她細數川普在成為總統前,就經常使用別人的錢使自己致富,他通常僅思考到自身的利益。她指出若政策的選擇是對全民有利或是對自已有利,川普的選擇應會相當明顯。藍培兒也提到我們先前討論的外國領袖和企業執行長,如何在全世界川普所屬的旅館或度假地消費,以影響川普的決策,他特別指出烏克蘭領導人到美國訪問時,刻意停留在川普的旅館為一實例。

紐西蘭奧克蘭大學庫訥教授(Timothy K. Kuhner)在二○二○年的專書就是以貪婪為名—《貪婪的暴政:川普、貪腐、和即將來臨的革命》(Tyranny of Greed: Trump, Corruption, and the Revolution to Come)。基本上庫訥教授提醒讀者美國在川普領導下,是一個富人所治及所享(a government for and by the wealthy)的政體。他引用政治學以外的相關研究,從歷史學、生物演化論、心理學、和神學的文獻出發,認為美國民主走向死亡的原因乃是它進入了金錢的黑洞,社會存在一個貪婪和貪腐的文化。庫訥從宗教和革命為創造美國民主政治的背景,探討川普崛起的原因,強調若要推翻川普的政權,還是得回歸美國這個激進革命的傳統,以對抗貪腐,才能確保民主。庫訥在本書中使用盜賊統治(Kleptocracy)來形容川普領導下的美國,我們會在未來專門討論這個原屬於非洲政治的負面專有名詞。

美國前總統川普2021年2月28日出席「保守派政治行動會議」(CPAC)年度大會,場內外川粉雲集。(AP)
美國前總統川普2021年2月28日出席「保守派政治行動會議」(CPAC)年度大會,場內外川粉雲集。(AP)

Grudge

川普絕對是經常懷著怨恨或嫌隙(grudge)、也就是一個記仇的政治人物。許多政治觀察家都同意,川普之所以會投入二○一六年的總統大選,和他在二○一一年的白宮記者聯誼會上,被歐巴馬總統挪揄長達五分鐘,從川普堅持歐巴馬出生在肯亞沒資格擔任美國總統的陰謀論,到川普的實境秀「誰是接班人」(Apprentice)的插曲等有關。雖然這些都是類似美國開口秀的談話,無需認真做出回應,但在場的川普表情僵硬,顯然無法苟同。這或許可以說明他為何會投入總統大選,又為何在當選後,要將歐巴馬任內的「政績」推翻、政策逆轉。他上任後宣布美國退出前任所簽署的巴黎氣候協議及跨太平洋夥伴協議,試圖推翻歐巴馬引以為傲的歐記健保(Affordable Care Act)和築夢計畫(DREAM Act)未果,舉凡歐巴馬推動或是完成的政績,都是川普想要否定的對象,這些都足以證明川普確實對歐巴馬懷著怨恨。《繁華世界》(Vanity Fair)在二○二○年五月的一篇文章,對以上的描述,有相關的描述,雖然文內有使用grudge,但標題卻用了更嚴厲的字眼,就是宿怨或世仇的vendetta。以下我們從另外三篇文章看川普是如何記仇,除了歐巴馬外,對象又是誰?

在美國COVID-19疫情開始嚴重的二○二○年四月,川普召集了共和黨五十三位參議員中的五十二位參與重啟美國經濟委員會的顧問,被排除的是猶他州參議員羅姆尼(Mitt Romney),後者是川普因烏克蘭門遭彈劾時,唯一投下贊成票的共和黨參議員。川普在說明會上表示,他從不欣賞羅姆尼,不需要後者的建議。被問到他是否對羅姆尼懷恨在心,川普毫不掩飾的回答說當然是。羅姆尼在第二次的彈劾案中,又再次投下贊成票,這次雖有另外六位共和黨參議員和羅姆尼立場一致,但還是距三分之二多數六十七票差了十票。羅姆尼是川普真的課以挾怨報復的對象,後者一定會在二○二四年的選舉中,支持一位川普的死忠者,在初選中將他拉下來,但羅姆尼不僅宗教信仰的摩門教在猶他州政治正確,他還曾將在瀕臨破產的鹽湖城冬季奧運會能夠順利辦成,因此並不見得會被川普拉下來。

《每日野獸》(The Daily Beast)的一篇報導,是針對川普另一個懷恨的對象—民主黨副總統候選人賀錦麗。川普對賀錦麗的怨恨出自於後者在二○二○年民主黨初選辯論時表示要「將他關起來」(lock him up)的談話。由於賀錦麗在民主黨正式初選前,就宣布退出,因此川普陣營並沒有嚴肅地看待他。但當她成為拜登的副手後,川普當然沒有忘記賀錦麗「將他關起來」的談話,因此立刻提出他認為賀錦麗「極度惹人厭」(nasty),並指控她比桑德斯(Bernie Sanders)還要左傾,並且是一個相當「懷有惡意」(malicious)的檢察官,甚至還胡說八道地宣稱賀錦麗為移民之女,不具有副總統候選人的資格(事實上美國憲法並沒有此規定)。就如同四年多前,川普稱呼他的對手為「狡猾的希拉蕊」(crooked Hillary)一樣,穿普在二○二○年大選中,將賀錦麗叫作「虛情假意的卡瑪拉」(phony Kamala)。

最後一篇是出自於《國會山莊》(The Hill)二○一九年的評論—「川普無法放下對馬侃的怨恨」(Trump Can’t Let Go of McCain Grudge)。馬侃和川普有嫌隙是許多美國政治觀察家相當熟悉的故事,川普認為馬侃不是戰爭英雄,因為後者後來成戰俘,川普認為戰爭英雄應不會被俘虜;馬侃則是在二○一七年九月川普想要透過參議院廢掉歐記健保(Obama Care)時,投下關鍵性的反對票,讓歐記健保獲得維繫。馬侃得罪川普的還不僅這一項,他在過世之前交代不要川普參加他的葬禮,直接打臉美國總統。

馬侃是在二○一八年八月過世,這篇文章刊登的時間是半年的二○二○年三月,而川普在此時仍然對馬侃懷恨在心,認為他雖然沒有參加後者的葬禮,但行政部門確實有提供協助,而馬侃的家族卻完全沒有一點感激。許多川普的幕僚和國會議員認爲川普應選擇放下馬侃往前看,不該持續懷狠在新,但也有部分川普的直言不諱乃是他最大的吸引力,因為支持者和川粉就是喜歡他不做作的一面。

Grandiose

川普人格特質之一就是誇大,除了負面情境的誇大,也喜歡將自己的成就做不切實際或是華而不實的誇大(grandiosity)。《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 在二○一六年大選之前刊登一篇西北大學心理系教授麥克亞當斯(Dan P. McAdams)的專文,他從人格心理學、發展心理學、及社會心理學等領域,為川普這位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做了精闢的心理分析。在人格心理學方面,麥克亞當斯教授從性格(disposition)、心智慣性(mental habits)、動機(motivations)、及自我認知(self-conception)分析川普。他在分析美國過去總統的性格特徵,指出許多都有誇大的自戀傾向(grandiose narcissism),最嚴重的是詹森(Lyndon Johnson),其次依序為老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傑克遜(Andrew Jackson)、小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甘迺迪(John F. Kennedy)、尼克森(Richard Nixon)、及柯林頓(Bill Clinton)。

麥克亞當教授認爲從正面來看,具誇大的自戀傾向總統,通常會主動推出法案,同時有公眾的說服力,能夠設定議程,是歷史學家認為偉大的總統。但從負面來看,他們經常與不道德的行為和國會彈劾相關。由於這篇論文是在川普當選總統之前推出的,而川普應當屬於後者,因此他被國會彈劾兩次的紀錄,幾乎是一個先知的預言。

《洛杉磯時報》一篇專欄文章—「川普在競選推銷中增添華而不實的承諾」(Trump Adds Grandiose Promises to Campaign Pitch),分析川普在競選連任時,提出了許多華而不實的競選承諾,包括廢除薪資税(payroll tax)、一個與伊朗新的協議、新的全民健保計畫、中產階級減稅方案、新一波與各國的貿易協議。不過,川普並沒有提出任何政策白皮書或相應預算,甚至是有可能負責的國家安全專家,他僅僅提出這些空中樓閣(pie-in-the-sky)、不見得能夠兌現的承諾。過去他的空頭承諾,沒有對他的政治支持度造成負面的衝擊,但它對COVID-19的處理,很可能讓他的政治生命受挫。兩位作者引用川普在《談判的藝術》一書中他自己的說法,提醒川普他可能面對的挑戰:「你能夠製造興奮,你可以作很奇妙的推銷並獲得各樣媒體的報導,你可以加入一些誇張的說法,但假如你無法履行諾言,人們最終將會明白到底是怎麼一回事」,顯然川普低估他亂開華而不實支票的負面政治效應,最終輸掉了選舉。

Gullible

川普可以說是一個習慣性的撒謊者,又只考慮個人的政治利益,然而他的誇大其詞和虛偽的言論,卻能夠瞞騙許多他的支持者,甚至是盲目地接受他的煽動,難道這些川普的鐵粉就真地那麼容易上當受騙(gullible)嗎?Gullible 也出現在川普第二次被彈劾時,扮演檢察官角色的民主黨眾議員羅斯金(James Raskin)反駁川普律師的一句名言:「你們真的以為我們如此容易上當受騙嗎?」(How gullible do you think we are?)。以下兩篇就是在探討美國人是否輕易被川普蒙騙的分析。

第一篇文章來自於英國的《獨立報》(Independent)出現在川普上台不到兩個月,標題為「為測試川普支持者易受騙上當的程度所架設的假新聞網站顯示他們什麼都信」(Fake News Website Created to Test Donald Trump Supporters’ Gullibility Reveals They Will Believe Anything)。這一個網站故意放上歐巴馬在某一個隱密的地下堡壘圖謀政變,而希拉蕊.柯林頓則是一個會拿兒童獻祭的狂熱者。網站刊登假新聞不到兩星期,就有超過百萬人次的點閱率,更有成千上萬的讚與分享,並且還有人因為指責這些是假消息,而遭到圍剿,迫使網主坦承他放假消息的原因,乃是要測試美國人容易受騙上當的程度,而事實證明川普的支持者,一方面相信川普指控主流媒體報導是假消息的說法,一方面又擁抱任何批判民主黨政治人物或是自由派媒體的假消息,讓他的假設獲得證實。

第二篇文章是去年大選後,明尼蘇達的網路媒體MinnPost 在去年十二月刊登標題為「好人、壞人、容易受騙的人」(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Gullible)的文章,引用馬克吐溫的《頑童歷險記》(The Adventure of Huckleberry Finn)一書和一九五○年代著名音樂劇《音樂人》(The Music Man)中對美國人容易受騙的觀察,這兩本著作所描述的受騙對象,剛好就是美國中西部的鄉下人,而騙子則是外地來的能言善道者,所做的承諾同樣不切實際。

這篇文章的作者、明尼蘇達大學法學教授榮吉(Carlisle Ford Runge)認為川普就是二十一世紀的騙子,他騙術的內涵就是種族主義(racism)、女性貶抑(misogyny)、和仇外心理(xenophobia),三個我們未來都會討論的英文單字。引用已故著名史學家霍夫士達特(Richard Hofstadter)經典著作《美國的反智傳統》(The Anti-Intellectualism in American Life)所指出的美國政治兩大特色,除了反智主義外,就是偏執風格(paranoid style)。雖然榮吉認為川普的把戲最終有如《頑童歷險記》的公爵(Duke),會被拆穿,而川普也會如公爵被小鎮的鄉民趕出去的結局,遭到共和黨唾棄,但顯然他還是低估美國反智主義和許多百姓容易被矇騙的現實,讓他雖然安然挺過第二次的彈劾,且仍保有相當多數的盲目追隨者。

川普絕對是個賭徒,而這又和他的貪婪個性有關,這些不僅在他從事地產生意時如此,也反映在他的政治生涯中。他可以批評別人,但任何人若批評他或是嘲諷他,川普絕對記仇,讓人感覺到他的胸襟不夠寬廣。川普的誇大,讓他傾向拋出一些不切實際、空中樓閣的承諾。在執政四年後,許多華而不實的口號及政策均未兌現,但川粉似乎毫不在意,仍輕易相信他的謊言,造成川普持續採用同樣的手法,來換取這些民眾的支持。從他還想投入二○二四年總統大選來看,川普顯然認為儘管他官司纏身,也因國會山莊攻擊事件,聲譽受到折損,但美國容易受騙的選民,仍然值得他再賭一次。

*作者為政治大學政治系兼任教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