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劍鴻觀點:解剖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屬性─公共、外交還是其他?

2021-03-22 07:10

? 人氣

今年1月,美國前國務卿龐畢歐首次以「自由中國」稱呼臺灣,並強調該說法遵行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美聯社)

今年1月,美國前國務卿龐畢歐首次以「自由中國」稱呼臺灣,並強調該說法遵行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美聯社)

1979年1月1日,美國正式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起了邦交。同時,美國在一個中國的政策之下把它位於臺北市的大使館搬遷到北京市。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不過,2019年4月,American Institute in Taiwan(AIT)/美國在台協會首次公佈消息稱,自2005年起,包括美國陸海空三軍以及海軍陸戰隊在內的現役美軍就已經進駐 AIT。[1]此一公佈引發了不小的聯想,因為我們是否可以把它解讀為美國終於決定以武裝力量作為後盾公開地搞兩個中國或者一個中國、一個臺灣呢?[2]

6種主要屬性的描述和推論

任何一個政策都是要被制定的/formulated。過了一段時間,它的內涵有可能被修改。隨著時間、空間和環境的推移,任何一個政策是有可能被揚棄的。

1)一個中國政策的公共屬性。在美國境內,一開始純公共屬性是有可能的。當美國和中華民國仍然維持邦交時,某一個智庫可能會就某一個重大議題例如是否要終止1954年12月的《中美共同防禦條約》開始進行研究並且出版它的正、反面觀點。民間團體也可能扮演一個角色。親臺灣地區的有例如位於紐約市的中華公所。

其成員大多數是廣東省的後裔。他們認同孫中山的中華民國。在華府轉向承認北京之前,這個民間團體就一再地呼籲前者不要接受共產中國。

此外,宗旨以熱愛臺灣人民為主的團體也有,例如在美國擁有46個分會的臺灣人公共事務會。這個類似Jewish Council for Public Affairs(JCPA)的團體基本上主張的是臺灣是臺灣、中國是中國。

2)一個中國政策的外交屬性。純外交屬性也是有可能的。到了某一個時間點,當美國的國務院和國防部達成了一致的協議時,他們的決定就等於是無法被其他的國內勢力給推翻。換言之,任何境內的智庫和民間團體很難再改變一個中國政策的核心內涵。

2021年1月9日,美國國務院宣佈取消美國與臺灣的交往限制。[3]2018年7月,美國首次派遣作戰艦艇通過臺灣海峽。到今年3月10日,美國海軍作戰艦也已經有3次穿越、航行/transit台海,等同於定期/常態化。

3)一個中國政策的國際、全球和星際/intercelestial屬性。

AIT處長酈英傑(右)既知台也友台,在華府一路開「綠燈」下,與蔡英文(左)合作良好。(郭晉瑋攝)
AIT處長酈英傑(右)與蔡英文(左)一同出席台灣美國事務委員會揭牌典禮,象徵台美關係跨過新的里程碑。(郭晉瑋攝)

外交指的是國際?全球?星際?

很多的學者和專家無法分辨國際和全球之基本差異。故,有人使用國際治理,也有人使用全球治理,而我使用的片語則是最貼近事實的國際和全球治理,也就是一起講而且把國際放在第一位。換言之,那一些學者和專家並沒有體會到說使用國際這個概念會比挑選全球這個概念來的靈活。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