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沒有鉅額消費,為什麼老是存不到錢?專家揭6種生活中錯誤理財心態,難怪淪為月光族

2021-03-20 08:30

? 人氣

理財的重點不在錢多錢少,而是如何正確「規劃」自己的財富。(示意圖/pakutaso)

理財的重點不在錢多錢少,而是如何正確「規劃」自己的財富。(示意圖/pakutaso)

很多人在談到理財問題的時候,經常會說一句:「我沒有錢可以理。」這句話的「曝光率」最高。幾乎80%以上的年輕朋友都會這麼說,尤其剛畢業工作不久的單身者更是如此。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單身的你確實是無財可理嗎?讓我們看看下面的幾個例子,也許從中你會看到自己的影子。

一、沒有一點理財意識

小孫,23歲,大學畢業,工作已一年,未婚,月收入28,000左右;小張,25歲,大學畢業,工作三年,未婚,月收入25,000左右。按常理說小孫每月收入28,000元,比小張多3,000元。他應該比小張「更具備理財的條件」,事實真是這樣嗎?他們兩人都是每月月初發薪水,結果同樣是半年,半年後,小張存下了6萬元,小孫只存下了不到6000元。原因何在呢? 

讓我們看看兩人的收支情況吧。小孫在衣食住行上的開銷都要高出小張,除去這些基本消費,在旅行、健身、購置自己喜愛的電子產品方面還有一大筆支出,粗略算下來,基本消費加上娛樂消費,小孫的兩萬八千元月收入所剩無幾。而小張雖月收入不高,但是一切從簡,基本消費只有一萬元,又沒有抽菸喝酒等其他嗜好,喜歡看書,每月花費一千元左右買書。

這樣算下來,小張每月的開銷大概在11,000元,半年能節餘6萬元,除去一些別的開銷,小張半年下來存了6萬元,之後他又把其中的3萬元轉成了一年期定期存款,每年到期不取,自動續存。從上面的對比可以很明顯的看到,聲稱自己沒有錢理財的小孫,真的沒有錢可以理財嗎?那為什麼收入比他少的小張卻有積蓄呢? 

透過上面這個例子可以看出,其實小孫並不是沒有錢可以理,而是根本沒有理財的意識。其實比小孫收入低得多的大有人在,可一樣能理財。上一代出生的單身一族,部分人的收入比小張要高,可理財能力不一定比他好,經常不到月底就沒錢了。甚至還要借錢過日子。看到這裡就明白是怎麼回事了吧?所以千萬不要告訴自己「我沒財可以理」,要告訴自己「我要從現在開始理財!」

二、途徑單一的理財方式

因為公司幫忙租房子,而暫時又不打算買車的王先生稱自己沒有什麼大的開銷,每個月自己的收入三分之二存入銀行,王先生認為自己在對待錢的問題上相當理性,不會過於鋪張浪費,因此小有積蓄。 

王先生的這種理財方式其實這就是媒體這段時間經常談到的「過度」儲蓄的問題,理財管道單一,大部分錢都存進了銀行,從而減少了個人財產增值的機會。

建議王先生將銀行儲蓄轉為同期的各類債券不失為個人財產增值的好辦法。

三、表面看似理財的理財方式

月收入將近5萬元的吳小姐準備更換電腦,在商場中,她發現,電腦這樣的商品也可以分期付款,剛剛接受了分期付款、有超前消費觀念的吳小姐「依葫蘆畫瓢」,也辦理了分期付款手續。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