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棟專文:季風吹拂下的海洋東南亞

2021-03-22 05:10

? 人氣

當然,抱持「帝國主義」或者「後殖民」心態去做研究,並且據以撰寫著作,其實都不如壓低意識形態的糾纏,從客觀、科學的角度去重建有意義的知識。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即使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東南亞的國家紛紛獨立,1960年代以前,該地歷史的主要研究者大多還是英國人、荷蘭人與法國人。在大戰結束以前,主要研究者不乏是殖民地現任官員(包括行政官與外交官)、退休官員與軍人。戰後這些人到本國及不久之後都獨立建國的殖民地大學任職,培養人才,相關的研究走向才日趨多元與客觀。

東南亞在十九世紀以前欠缺用當地在地語言書寫的歷史材料。歐洲人趁殖民之便,將口傳文獻寫定、尋訪古代碑碣、從事考古挖掘、爬梳中國史料。經由這些努力,逐步重建歐洲殖民以前東南亞歷史的面貌。也就是從遙遠的古代到十六世紀之間的這段歷史。知名的研究者相當多,不煩逐一列舉。但是因為有這些前輩學者的努力,作者鮑靈才得以馳騁其生花妙筆。

依據受到外來文化影響的情形,就長期而言,東南亞歷史或許可以分成以下五個區塊:

  1. 接受印度文化的時代
  2. 接受伊斯蘭信仰的時代
  3. 阿拉伯人、印度人及華人貿易與旅居的時代
  4. 歐洲人建立貿易商站和殖民地、華人移民定居的時代
  5. 獨立建國以後、逐漸走向全球化的時代

這五個區塊不見得都是直接相互接續,有時候會出現交錯重疊的現象。讀者心中先有此譜,當能讀出《風之帝國》書中的旋律。

本書的趣味與價值當然要透過讀者按圖索驥才能親自攫獲。不過,我們也可以舉一個例子來說。作者提到直到十六世紀當時,菲律賓群島在文化上都還是屬於努山塔里亞的一部分。不過,先是因為菲律賓地處海洋東南亞的北方,屬於邊緣的位置,參與區域內的活動已然偏少。歐洲人東來以後,更因為受到西班牙的殖民統治,更進一步失去與其他鄰國密切互動的時機。讀過第十六章,我們就明白:當葡萄牙與西班牙開拓亞洲貿易之初,未能避免競爭。1494年在天主教羅馬教宗的調解下,葡、西兩國簽訂了《托德西利亞斯條約》。據此,西班牙統治時期的船舶只能往太平洋東岸行駛,路過大部分東南亞海域以及印度洋的航道則保留給葡萄牙人。

台灣位在菲律賓北方,有人認為就是南島語族的原鄉,可以說就是努山塔里亞的北端島嶼,與海洋東南亞有一定程度的交集。作者在同一章的末尾也以簡短的篇幅探討了與台灣有關的問題。他說:「許多台灣原住民與菲律賓原住民有共通的語言和文化。這座大島的居民為何不像菲律賓或琉球居民,反而背向海洋,以農地和森林為生呢?這個問題沒有明確的答案能解釋。」留給大家轉動腦筋的空間!

十六世紀以前的歷史還沒有理想的說法;十六世紀以後,大家都知道台灣經歷了與東南亞地區大體不一樣的歷史進程。無論如何,透過台灣原住民的生活、歷史與文化,想到台灣位在印太地區核心地帶的位置,以及它可以扮演的角色,都值得我們進一步去認知海洋東南亞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接受《風之帝國》的洗禮。

*作者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究所研究員。本文為《風之帝國》推薦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