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福島核災十年後,台灣民眾八月的抉擇

2021-03-10 07:20

? 人氣

10年前的311日本福島第一核電廠因地震、海嘯發生嚴重事故。(美聯社)

10年前的311日本福島第一核電廠因地震、海嘯發生嚴重事故。(美聯社)

10年前的3月11日,日本東北福島核電廠因地震、海嘯導致重大災變。這個事故影響深遠,至今仍考驗著台灣人民與政府,今年八月,就需要民眾以智慧做出抉擇。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先回顧10年前福島發生了什麼事?

2011年3月11日14時46分,日本東北外海發生規模9.0的大地震,不到50分鐘後,東北沿岸多處出現浪高逾10公尺的海嘯。福島第一核電廠地勢不高,15時27分近15公尺高的海嘯越過10公尺高的防波坡湧入機房。電廠先因地震而停電、接著海嘯重傷備用發電機、水泵、緊急電池等設備。6座機組中1到3號原本運作中,4到6號機維修停止運轉。

19時45分內閣官房長官枝野幸男在記者會宣布進入核緊急狀態。機組爐心相繼熔毀、氫爆與輻射外洩,方圓20公里內約17萬居民陸續撒離。

311核災是人禍還是天災

到底311核災是人禍還是天災?災變發生隔兩天,台灣電力公司開記者會,除了強調台電核電廠的設計比福島電廠安全。台電副總經理徐懷瓊並說,以事後諸葛來看,若福島一廠更早用海水冷卻2號機就不會發生與爆炸。其實早於2號機爐心熔毀前,1號機於311當天地震5小時後爐心已開始熔化。

以311當天混亂情況下的片斷資訊,電廠指揮官很難即時做出正確的決定。2017東電前董事長勝俁恒久等三名東電高管因過失致死被東京第五檢察審查會起訴,不過2019年9月東京地院宣判3人無罪。

雖然有人批評日本的官僚文化釀成311事故,但若類似情況發生在台灣,台灣的官僚會處理的比較好嗎?究責官司雖結束,福島核災至今10年仍留下許多難解的後遺症,包括用於冷卻爐心的數萬噸受輻射汙染的水還儲存放現場,而存儲空間明年即將耗盡。

對鄰國台灣而言,福島核災激起台灣民眾高漲的反核意識。2014年4月民進黨前主席林義雄禁食訴求核四停建,當時才被太陽花運動搞得焦頭爛額的馬政府,擔心又掀起民間一波反核運動,被迫宣布核四停建封存。兩年後蔡英文高舉2025非核家園的政策目標選上總統,也開始推動綠電與廢核。

20150522-006-林義雄記者會-余志偉攝.jpg
2014年林義雄(圖)禁食迫使馬英九政府宣布核四封存(余志偉攝)

不過,離2014年核四封存才4年,台灣民眾對能源的態度又出現戲劇性轉變。也許是福島核災的震撼漸淡化,在2018年公投中3個挑戰2025非核家園的公投案都過關,包括:第7案「反空汙」(要求火力發電平均每年至少降低1%)、第8案「反燃煤發電」(主張停止新建、擴建任何燃煤發電廠或發電機組)和第16案「以核養綠」。

民進黨政府非核家園承諾面臨跳票危機,尤其是16案要求廢除《電業法》規定的「核能發電設備應於中華民國114年(即2025年)以前,全部停止運轉。」直接破解非核家園。依非核家園政策規畫,2025年核電占比0%,綠電20%,燃氣發電50%、煤電30%。

短短十年台灣主流從反核變擁核

擁核聲浪並未停歇,今年八月重啟核四案又將公投,再加上藻礁公投也成案,後者又為天然氣發電添變數。

從311至今短短10年間,那麼台灣民眾對核電與能源轉型的態度為何出現若大變化?其中有許多錯綜複雜的相互作用著。

首先,空氣品質惡化讓燃煤發電被視為汙染重要來源,尤其是飽受PM2.5之苦的中部地區民眾,視台中火力發電廠為汙染元凶,進而質疑是為廢核而加重火力發電。PM2.5最大來源其實是交通工具這種流動排放源──包括捷運,連「以核養綠」倡議人黃士修都承認,燃煤電廠只是PM2.5最大「固定排放源」,也只占總排放量的10%到18%;他更直言,環保團體會把焦點鎖定在台中火力發電廠,是因為國營事業「好打」。

20191005-重啟核四公投領銜人黃士修出席馬英九基金會舉辦「台灣的國安問題研討會」,並做專題演講。(蔡親傑攝)
2019年10月5日,「以核養綠」公投領銜人黃士修直接破解2025非核家園政策目標。(蔡親傑攝)

燃媒發電改為燃氣發電當然有助於減少汙染,但眼前能源結構轉型又面臨「環保內戰」──用以取代深澳火力電的大潭天氣發電廠,它需要的觀塘第三天然氣接收站卡到藻礁生態保育問題,目前也排上了八月的公投。

蔡英文政府推動的能源轉型似乎多災多難,但從另一個角度看,二○二○年台灣電力結構中,再生18.5%、燃氣35.8%、燃煤29.5%、核能7.8%,其餘為抽蓄與燃油。再生與燃氣總合已超過燃煤與核能,而且持續在上升中──雖然再生能源把水力包括進去有點虛胖。

基於這種電力結構變化的趨勢,反核的環保團體主張,核電對整體能源的重要性已愈來愈低,不需要再花大錢和不確定的時間去重啟一個四十多年前設計的電廠。

燃氣發電價格是致命傷

不過,價格是天然氣更大致命傷。以日本為例,福島核災後全國核電廠都停機安檢,自2013年9月起甚至兩年進入「零核時期」。2013年度的發電量中,天然氣占43.2%、煤炭占 30.3%、核能只占1.0%,結果家庭平均電價由2010年每度20.37日元提高至2014年每度25.51元,上漲25.2%,工業用電則上漲38.2%。基於經濟成本考量,前任安倍政府也從2015年開始重啟核電廠,8月鹿兒島的川內核電廠1號機組成最先重啟。

福島核災後,台灣原子能委員會所屬核能研究所張耀仁等人研究指出,在非核家園政策下,以民眾願付出的電價為條件,成本最小的電力組合是由36.41%的燃氣、40.48%的燃煤與20%的再生能源組成,這比2015年發電成本增加約17%,碳排放多2%;最小碳排放電力組合是由57.19%燃氣、20.17%燃煤與21.59%再生能源組成,發電成本將增加約33%,碳排放減少約13%。燃氣可以減碳但花錢。

投資再生能成本不低,據估計,若台灣要以再生能源取代核電,要再花2.1-2.7兆元。而擁核的黃士修認為,核能是最乾淨而便宜的能源,價格遠低於再生能源,因此主張重啟核四。

不過核電價格便宜是因為沒有把後續處理成本列入,也沒把核電廠出事風險納入。例如經濟部提出5大理由反對重啟核四,其中最重要理由就是:地方民意反彈,核廢料無法處理,也無處可去。

地方民意是否接受核四重啟,是否接受核廢料在當地處理放置?政治領導人是否能承擔這個政治風險?因此,比起同黨志,核四所在的新北市前後任市長侯友宜與朱立倫對重啟核四議題都較保留。

新北市長侯友宜在市政會議接受媒體聯訪強調,居家檢疫故意趴趴走的人,將採取強硬的重罰跟公告,嚇阻這些人不要三心兩意,市府絕對不寬貸。(圖/李梅瑛攝)
新北市長侯友宜對重啟核四態度較保留。(圖/李梅瑛攝)

是科學問題也是價值選擇

核電是一個科學專業問題,也是個政治問題。過去技術官僚當權(Technocracy),核安問題雖然是科學專業議題,只由專家判定就好;但即使蔣經國時代也因地方民意反對而暫停核四興建。如今,擁核/反核其實也是個價值選擇。即使核電廠發生事故的機率不高,但它可能造成的損害卻可能趨近極大。

要不要核電,需要慎思明辨的審議,但最終還是民眾做抉擇。在福島核災十年後,就在今年八月台灣民眾要決定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