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世岳觀點:習近平「新時代思想」,兩岸關係「停、看、聽」

2017-11-03 07:00

? 人氣

「原本蔡英文政府在國慶演說中預期,十九大後能『共同尋求兩岸互動新模式』,但當前北京的回應卻似乎是『停、看、聽』。」(資料照,顏麟宇攝)

「原本蔡英文政府在國慶演說中預期,十九大後能『共同尋求兩岸互動新模式』,但當前北京的回應卻似乎是『停、看、聽』。」(資料照,顏麟宇攝)

中國共產黨的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高舉「新時代」的關鍵詞,各方解讀評價不一,而是否將順利開啟台海局勢的新發展,現階段恐將無法寄予過高的期待。雖然以「習近平」為名的指導思想,並沒有在「習核心」地位確立後,堂而皇之的載入黨的政治報告中,但在閉幕前的黨章修改中,總算不負先前許多分析家的預測,「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終究寫入黨章,確立了習近平的黨內地位;同時,在「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主旋律中,對於關乎東亞區域穩定的兩岸關係,報告中也僅以「我們有堅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足夠的能力挫敗任何形式的台獨分裂圖謀」總結。原本蔡英文政府在國慶演說中預期,十九大後能「共同尋求兩岸互動新模式」,但當前北京的回應卻似乎是「停、看、聽」。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習近平地位的穩固應當是無庸置疑的。從截至目前為止的軍權鞏固、人事安排、反腐倡廉,到提出大國、強國、強軍的中國夢,我們很難質疑習近平有遭遇到強大敵對勢力的挑戰,這也是為什麼會前許多中國研究專家提出,習近平的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以及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將可能被冠以「習近平」之名,寫入中共五年一度的政治報告中,與毛澤東、鄧小平並列,成為結束改革開放以來「集體領導」,重啟「主席制」一人集權的重要背景。但習近平面對新時代、新面貌、新氣象似乎有「新佈署」,貫穿三個半小時的政治報告中,習近平突出了一個重點:要一手抓「改革開放」,一手抓「黨的建設」,而且兩手都要硬,目標就是在「兩個一百年」的新征程規劃下,在廿一世紀中期,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完成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因此「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不應僅僅視為是,習近平成功統一黨內思想以及不同派系的勝利碑牌,它更是習近平帶領新時代中國邁向下一階段發展的宣示書。

我們以為,改革開放三十年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要回答的是,下一個三十年中國「要舉甚麼旗,要走甚麼道路」的問題。有分析認為,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份報告過於保守,除歌功頌德外,相較於習近平過去以來不斷重申的要點,報告中確實沒有令人意料外的新提法。

然而,回顧2012年習在一片質疑的聲浪中出任總書記,一度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最弱勢的國家領導人」,但出乎意料的是,習近平快速的完成「三位一體」(黨的總書記、軍委會主席與國家主席),排除「紅二代」(太子黨)、團派、上海幫的制肘,不但在思想上推陳出新,大幅調整調動軍區與人事,也引進浙江幫、福建幫、南京軍區的故屬舊識,「習近平體制」幾乎建構完成。就這樣的行事風格來觀察,「寧可高估、不可錯估」無疑才是我們解讀十九大政治報告與中共黨章修改應有的戰略高度,我們以為在這份洋洋灑灑數萬字的政治報告中,習近平政權在統籌國內與國際兩個大局的思考下,對於處理兩岸關係的主軸可以「停、看、聽」三個字做為濃縮。

中共十九大一中全會25日召開,以習近平為首的7名中央政治局常委亮相(AP)
習近平快速排除「紅二代」(太子黨)、團派、上海幫的制肘,不但在思想上推陳出新,大幅調整調動軍區與人事,也引進浙江幫、福建幫、南京軍區的故屬舊識,「習近平體制」幾乎建構完成。(美聯社)

所謂「停」是習近平對台工作的底線思維,是對兩岸關係的發展劃下紅線。從2016年以來,「停滯」是兩岸關係發展最突出的特徵,相較於先前八年兩岸快速的整合,蔡英文總統就職一年多以來,兩岸交流的步伐顯然緩慢了許多,由中共傳統「反獨促統」對台工作的重點來看,雖然有不少兩岸問題的分析家認為,未來五年習近平將把兩岸的統一做為其完成「中國夢」最後的一塊拼圖,但這樣的預估在習近平十九大的政治報告中,卻難找到有力的根基。我們認為,只要中國國內的政情發展沒有太劇烈的變化,未來五年中,習近平的對台策略將是「反獨」重於「促統」,因此只要蔡英文政權在兩岸關係發展的道路上,不要明顯高舉台獨的旗幟,習近平將在「大局意識」的指導下消極、被動對應兩岸問題。

「看」是北京要觀察蔡英文政權的實際做法。雖然蔡英文總統不斷重申「兩個不變,兩個不會」:我們的善意不變、承諾不變;不會走回對抗的老路,也不會在壓力下屈服,但北京的基本態度卻是「觀行重於察言」,特別是依據台灣民意基金會所做的民調,從去(2016)年8月份開始,對於蔡英文總統處理兩岸關係的表現,滿意度有51.4%,不滿意度39.7%,亦即有半數的台灣選民支持蔡英文總統處理兩岸關係的方式,同時滿意度高於不滿意度超過10個百分點以上;但截至今(2017)年10月份的最新民調卻顯示,對於蔡英文總統處理兩岸關係的表現,滿意的滑落到36.4%,不滿意的則攀升到52.0%,滿意與不滿意的情勢大幅逆轉,且不滿意和滿意的差距拉開到15個百分點以上,這無疑是對蔡英文政府兩岸政策支持的嚴重動搖,蔡英文總統以不挑釁的態度,期待北京給予善意回應的預期日漸落空,蔡英文政府如何在北京強硬的「一個中國,九二共識」的堅持下,破冰兩岸的僵局,如何以更具創意、主動的政策調整,重新贏得台灣人民對於其兩岸政策的支持,將是北京在明(2018)年全國對台工作會議以及兩會上,是否會提出對台政策調整的重要觀察點。

「聽」是北京要顧及到國際社會的觀感,特別是美、日兩國在兩岸政策上是否會出台新的做法。長期以來,習近平不斷重申的觀點是,正確理解並實踐大國關係,是要為「兩個一百年」的達成提供一個穩定的國際環境,中國「一帶一路」的建構、強軍夢的實踐,則是夯實現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強國的基礎,作為大國的中國不再遵循鄧小平所提出的「韜光養晦」政策,因為習近平認為,國際社會期待聽到「中國聲音」、看到「中國方案」。然而,作為新興強權中國的強勢崛起,美、日兩國預防的思維從來沒有中斷過。

美國「重返亞州」的聲音雖然不再,但實際的動作卻不間斷,「公海航行自由」就是其翻版,美國拉攏台灣除了持續提供武器外,國防授權法要求美國行政部門考慮讓美國的軍艦停泊在台灣的港口,台灣旅行法則是要進一步提升台、美雙邊官方交流層級;而日本在安倍總理順利蟬聯國會三分之二的席次後,「安倍一強」所主張的俯瞰地球儀外交以及民主價值同盟,在東亞地區推動美、日、印(度)、澳四強的同盟強化,無形中將進一步形成新的對中國「包圍網」。

蔡英文政府處於諸大國的競爭中無疑是「左右為難」:蔡英文總統既要維持兩岸關係正向的良性發展;卻也不能讓美、日兩國在戰略層次上,誤以為台灣將採行「親中,遠美日」的立場。因此,國際社會特別是美、日兩國對於兩岸政策是否會有新的變化,十一月上旬,川普總統就任以來首次的亞洲行或將露出端倪,而這也應該是北京是否提出相對因應的重要考量。

兩岸關係的走向受到權力結構的限制,但也充滿「可塑性」。在習近平黨內權力地位鞏固後,落實「新型大國關係」,塑造新的國際秩序,以相應於其膨脹後的國力,是世界各國不得不面對的政治現實。然而,在兩岸關係的發展上,台灣不應該成為國際權力結構重組下的「犧牲品」,我們期待未來五年的北京政府,應當秉持素來對台政策中兩岸共同走和平發展的「道路自信」,習近平總書記不斷重申的「兩岸一家親」的「文化自信」,為兩岸的共同繁榮富裕奠下基礎;我們也期待蔡英文政府,增加溝通與對情勢演變的掌握,在2020年總統連任競選前的「黃金時期」,積極主動提出更多元的政策方案,一方面回應台灣選民的期待,另一方面也讓國際社會與北京政府有新的對話層次。更關鍵的一點是,兩岸領導人應該更正向的肯定,彼此在追求兩岸和諧上的共同努力,從單邊的善意擴展成雙邊的善意,才能為兩岸的發展困局尋覓出新的解決方案。

*作者為新台灣國策智庫研究部副主任

喜歡這篇文章嗎?

蘇世岳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