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山專欄:臺灣國力衰敗危機的潘朵拉盒子爆了

2017-11-01 07:10

? 人氣

台灣科技產品為出口主力,其中又以蘋果的採購為大宗,圖為台北電腦展。(王德為攝)

台灣科技產品為出口主力,其中又以蘋果的採購為大宗,圖為台北電腦展。(王德為攝)

主力國家造餅機制的工商企業部門大衰縮現象,是個極其嚴肅的國安問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出現全面性投資經營規模大縮水新趨勢

不久前,臺灣董事學會發佈的調查報告指出:臺灣企業組織規模正急劇大縮水,出現了「大企業中型化、中型企業小型化、小微企業關廠倒閉增加」的趨勢現象,令整個社會大感驚訝。當然也引起國內外經濟金融社會及重要經濟觀察家注意,普遍認為,此一趨勢現象,積極映現出「臺灣經濟國力大衰敗危機」正緊逼而至,值得整個臺灣經濟社會的正視,更須要國家主政當局趕緊提出必要肆應對策。

最近二十五年來,臺灣產業企業界全面性出現投資經營規模大縮水趨勢現象,是主客觀環境變數演進變化結果,尤其是國內政治格局態勢,乍然改變由極左派執掌政權,國政從自由市場經濟逆轉為「共產主義意識型態治國」,最居關鍵性。

從供需兩方面看經濟國力興衰榮枯

國際經濟發展證驗顯示,產業經濟部門的興衰榮枯,與一國國力消長高度連動,必是先有產業組織規模的起伏脹縮,才會有隨後而來的國力興衰變動症候現象,因此看任何國家社會產業經濟部門的企業營運規模,有所擴張成長或退化萎縮,通常都從兩方面經濟因素變動狀況探測: 一方看供給面的經濟投入要素之增減,另一方則是審視需求面的目標市場規模與範疇如何脹縮及移轉改變。

從供給面角度切入來看,近二十多年來整體臺灣社會,包括政府與民間,幾乎都已全面性曲從於激越偏執極左派「仇富反商」民粹主張,而且更已在實務上,把少數極端的民粹訴求,無論其代表性與發言權的限度大小及顯著水準高低如何,一律全盤納受,一一落實於法制規範、政府行政措施、民間經濟規則,無一不是針對「全民公敵的富與商」施加無限上綱的框束與壓制,甚至於已然用實際措施驅逐富人資金出境,也積極阻滯了國內外資本再投入。

擴張營業規模就要背負起「財團」原罪

尤其在這一年多時間裡,更進一步變本加厲扼殺了國內外企業家精神,也就是對於投資人用資金,乃至科技人才用技術入股方式之新創企業家數為基本指標的廠商個體,祇要是規模較大,就會被誣指歸納為「大型化/大規模化就是財團化」的企業廠商,既是「財團」,就一律要遭到仇恨之、反抗之,甚至極力打壓之、摧毀之的「冷血待遇」,在如此氛圍之下,在臺灣投資營運的絕大多數企業廠商,根本無以擴張營業規模範疇,也無人敢以採用成長經營、成長組織規模策略,謀求進一步發展成長;在臺灣祇有越弱勢越是規模不成氣候的企業機構組織,才會搏得社會民粹的同情。

浮濫准設工會打壓規模經濟經營

特別是,當今主政當局「反製造業投資發展」、「趨逐製造業外移他遷」政策,每每利用環境保護至上的無限上綱行動,全面性框限在臺企業廠商的用地增長,乃至營運使用空間擴大,即使起碼的原地廠場擴充及工作辦公處所的更新改建,也都不可行也不可能。

而自2016年12月1日起實施,新修訂勞動基準法的「一例一休」這一項舉世所無之絕對極端剛性規制;更加上新開放舉世鮮有的「寬泛浮濫准設工會」政策,竟使在同一個企業公司專屬的單一廠場中,可以並存15個根本不具代表性工會,每一個「小微工會」都可以依法推派「勞工董事」,都有權「發動罷工」行動,也都可以任意叫囂亂局亂政,在屈屈臺灣一個宿有大侷限性的海島經濟社會中,竟能縱容這種舉世所無怪現狀,則何能召來任何國內外企業家精神之進駐臺灣?

在市場需求構面看到更嚴重的累卵危機

從需求面看,臺灣企業廠商規模的衰敗變化,更是令人驚心。

會造成企業規模的擴張與萎縮之需求面衡量,最具有代表性也最關鍵性的兩個面向,應該分別探索檢視其在實物經濟上能夠佔有市場的規模量體與規模份額,以及在象徵經濟上,企業廠商價值所能映現於股票市場的「公司市值」大小變化;從這兩個構面來看,也同樣可以具體顯現出,過去三十年間臺灣上市上櫃公司,其在實物經濟市場的衰敗萎縮狀況固然已經相當令人驚心,其在象徵經濟市場的市值規模份額,所顯現出來的敗落退化現狀與前瞻性蠡斷,更加令人憂心。

從企業市場力(marketability)觀點看,能夠支撐臺灣企業營運組織規模持續擴張,或者肇致其能相對衰敗萎縮的,是企業廠商在全球競爭市場上的吸引力(魅力)、競爭力與特色優勢。在1970~1995年間,臺灣企業廠商在國際市場上,是最能兼攝這三項競爭優勢,且能有效創造世界經濟發展史上鮮有奇蹟經濟典範的標竿,由於當年臺灣企業具備的吸引力、競爭力與特色優勢是多元多樣領域發展樣態,以致造就了許多以出口貿易導向為主的各種類項產業廠商企業的順利擴張成長,以及趁勢大型化多角發展,而專業專技特色中小型企業,也得以應勢大量創生。

靠一只蘋果養活整個臺灣經濟?

可是最近這三十年間,臺灣企業經濟部門既有的這種多元多樣擴張成長趨勢,已然逆轉直下,尤其是在2000年蓬起的民粹鎖國政策之後,臺灣產業經濟社會,竟已在鎖國兼「沉悶經濟」環境下,頓然萎縮成為各別零散式的單元單樣個體,各自擁有單一吸引力、單一競爭力、單一特色優勢的渾沌樣態。

而最為可憐亦可悲的是,整個臺灣經濟的成長發展,已成為全世界市場少見的,「祇靠一只蘋果而活下來的經濟體」,整個國家貨品的出口主力幾乎仰靠蘋果採購,號稱臺灣絕無僅有「世界級地位」與「全球能見度」的兩三家主力骨幹大型企業,亦皆是僅有唯賴蘋果訂單而生而死的企業,所有環繞在周邊的八成以上中小企業,也都祇能像槽邊零星分食而活的邊際廠商,真不知道這種「端賴一只蘋果活下來」的海島經濟神話,還能夠存續多久而不破滅?

價值鏈加值利潤率悉歸蘋果獨享

更加悲哀悽慘的事,在完構的「一只蘋果」價值鏈(value chain)中,臺灣企業廠商總共所能分享的,祇是不到3%的加值利潤率。

正由於這種「絕對大部分加值價值率悉歸蘋果所有」的「斷崖式非對稱性」之價值鏈段落利潤分配機制下,造成了一個全球僅見在象徵經濟市場上的弔詭格局:使得蘋果的全球市場市值,可以超越於臺灣GDP總額,吸吮蘋果奶水而生的鴻海、台積電,在股票市場所能映現的「市場價值規模」也就相對漸進萎縮了,而且展望前景,還有越來越趨向下滑走的傾向。

這也正是臺灣董事學會調查研究報告中,所立意想要呈現出來的,最深層最具關鍵性的晶華結論之所在。

看到臺灣經濟全球化職能的短缺弱化

「為什麼絕對超大部分利潤率都歸給了蘋果公司?」的僅有世界級市場個案中,已然全面性映現出了臺灣企業經濟,在全世界市場價值鏈大戰爭場域的絕對弱勢,也凸顯出臺灣企業除了既有優勢的「產製技術」能量之外,已經完全喪失了其他,行銷運籌、客戶經理、財務金融、交易金流管控價值職能優勢,甚至存續能力了!

這種全球化職能的弱化、不足與短缺,正是長時期來,政府主政當局一向不鼓勵,甚至阻礙,製造業部門持續加碼經濟要素投入,乃至訪妨礙製造業服務業化的悲慘結果;更加須要責怪於執政當局的是,因為長期過份「不當運用公權力」,極力踐踏貶抑仇反的「富與商」(企業家精神的關鍵代表人)的參與投入,以至造成今天臺灣產業經濟更加無法破繭而出的愁困窘局。

爆開了國力衰敗危機的潘朵拉盒子

事實上,失去了可全球化製造業實力與可貿易服務業動力的對外經濟導向國家,不啻是已經把全面性「國力衰敗危機」的潘朵拉盒子,給打開了。

面對這一嚴峻情勢狀況,臺灣執政當局是否應該嚴肅面對省思:在國家產業經濟政策上,是應該繼續「仇富反商」、「驅趕製造業出境他遷」?抑或是應該反過頭來協助幫忙促進產業經濟多元多樣特色發展,增強其經濟吸引力、競爭力與特化優勢,以能在前瞻性全球競爭市場中,爭奪到「更大份額的絕對加值價值率」,用以再壯大堅實臺灣經濟成長量能呢?

*作者為財團法人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

喜歡這篇文章嗎?

林建山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