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春鴻觀點:疫苗來了!你要打嗎?

2021-03-05 06:50

? 人氣

防堵新冠肺炎,全球疫苗開打。圖為日本於2月中開始為該國4萬名醫護人員接種新冠疫苗。(美聯社)

防堵新冠肺炎,全球疫苗開打。圖為日本於2月中開始為該國4萬名醫護人員接種新冠疫苗。(美聯社)

千呼萬喚的首批AZ疫苗11.7萬劑,3月3日由韓國抵達桃園機場,完成通關程序後,運送至指定冷儲物流中心,本批疫苗係供應商承諾供應的一部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該疫苗係為多劑型包裝(每瓶10人份),存放於2-8℃的環境,依臨床試驗結果每人需施打2劑,第一批疫苗只能分配給6萬名不到的醫護人員,而台灣最第一線的醫師有5萬3千人;護理人員有15萬人。

因此,只有1/3的醫護人員可以首先施打疫苗,第二批則是分配給沒有直接接觸到病人的醫事工作人員。要輪到你我都有資格施打疫苗,恐怕要等到年底了。

新冠的變種病毒越來越複雜,打了兩劑之後,可能還必須接著打第三、第四劑,這樣沒完沒了的打疫苗,增加了民眾對疫情的不安全感。台灣相對於全球,疫情較為穩定,民眾會不會心存僥倖,認為太早打,也無法抵抗新變種的病毒,不如晚一點打,而降低施打疫苗的意願呢?

公衛專家應詳細解說疫苗疑問

疫苗是阻止新冠傳播的關鍵,不僅取決於疫苗分發的技術效率,還取決於公眾的疫苗接種意願。儘管大家在一開始對可用的相對少量的疫苗一窩蜂,有強烈的需求,但保持如何對疫苗接種的意願則是一個長期的挑戰。

我們每天看陳時中主持的疫情中心,好像看股票號子數字起起伏伏,衛教的內容極少,只會重複說大家要勤洗手、戴口罩;電視名嘴只會追逼疫苗怎麼來得那麼慢。幾乎很少聽到醫界給民眾作疫苗的詳細衛教,比如包括打了疫苗,如果落在該疫苗保護力比例之外,而仍然染疫了,會不會比不打疫苗要好過一些?如果變種病毒來了,先前打的疫苗是完全白打了?抑或仍然有相當的防護效力?

台灣陸續買了不同的疫苗,打了A疫苗第一劑,過了28天,如果等不到A疫苗,可不可以改打B或C疫苗作為第二劑?

疫苗市場那麼亂,台灣取得疫苗又那麼沒準頭,多種疫苗交叉打入體內,會不會造成混亂與危險?抑或多打多保佑?第一批醫護人員被分配到打AZ疫苗,據說是種疫苗中較差的一種,要鼓勵他們無論如何就先打吧!還是任由他們自由選擇?諸如這些專家或許認為基本常識,但一般民眾卻滿頭霧水的問題,你都知道解答了嗎?

疫苗來了!你要打嗎?如果滿腦子的疑問,公衛專家、防疫專家沒有好好解說,政府就那麼有把握,花了大錢,出了大力買來的疫苗,大家都會欣然接受嗎?如果疫苗施打的覆蓋率不足,會造成甚麼後果呢?

20210303-指揮官陳時中證實首批牛津AstraZeneca疫苗共11萬7000劑,已於3日上午由大韓航空KE691班機抵達桃園機場。(取自林佳龍臉書)
指揮官陳時中證實首批牛津AstraZeneca疫苗共11萬7000劑,已於3月3日上午由大韓航空KE691班機抵達桃園機場。(取自林佳龍臉書)

美國至今僅1/6不到國民接種疫苗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衛生政策與管理系教授Gillian K. Steel Fisher博士等人,最近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發表了一篇文章《不確定的公眾—鼓勵接受Covid-19疫苗》(An Uncertain Public — Encouraging Acceptance of Covid-19 Vaccines)說 : 「公眾對疫苗有效性的認知可能與專家的觀點不一致。」

特別是,公眾可能期望有效的Covid-19疫苗不僅意味著對病毒的強力保護,而且意味著他們日常生活的即時改變。的確,當被問及施打疫苗的原因時,許多人說,這將使他們「回到工作或上學等正常活動」(52%)或「讓他人感到安全」(75%)。這種看法可能與專家的警告相抵觸,因為專家警告說,接種疫苗(儘管可以有效預防感染),但不能保證恢復正常。」

既然可以預防感染,卻不能恢復正常生活,這是什麼玩意兒?

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指出,截至美東時間2月28日早晨6時,全美已經有4,977萬2,180人接種至少一劑冠狀病毒疫苗;已接種兩劑疫苗則有2,477萬9,920人。目前已經配送9,640萬2,490劑疫苗到全國各地。美國有3億3千萬人,可是這個全球疫情最嚴重的國家,至今只有1/6不到的國民施打新冠疫苗。

美國疫情未緩解,各國勿輕易鬆懈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的新冠疫情數據顯示,美國累計確診總數超過2,858萬例,且有51萬2700多人染疫病亡,兩項數據都高居世界各國之冠。

新冠疫情並未止歇,世界衛生組織(WHO)3月1日說,全球確診人數七日來首次回升,美國新增確診病例上周僅減少3%,先前大幅下滑的曲線又趨於平坦,官員擔心抗疫進展正在減速。世衛祕書長譚德塞說,病例增加「令人失望但不感到意外」,呼籲各國不要輕易鬆懈,減輕防疫力道。

美國總統拜登的首席醫療顧問佛奇呼籲美國民眾,注射現有3款疫苗的任何一款,包括剛獲准使用的嬌生集團疫苗。拜登總統接著表示,到5月底時,美國將能提供足夠的新冠疫苗劑量供全美成年人施打,這較拜登先前預期的7月底提早2個月。

為了了解公眾對接種新冠疫苗的態度以及可能影響未來服用意願的因素,Gillian K. Steel Fisher博士等人研究了2020年8月至2021年2月之間進行的39項具有全國代表性的隨機民意測驗,為鼓勵疫苗接種的外展努力提供了建議。研究認為醫師可以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

多數美國人仍未下定決心施打疫苗

疫苗來了,我們不但少見台灣醫界對疫苗的詳細衛教,也不見公衛系統及媒體對民眾施打疫苗意願的調查。疫情比台灣更嚴重千百倍的美國民眾按理說應該更有施打疫苗的急迫感,我們先來看看,他們心裡是怎麼想的?

民意調查顯示,目前美國許多公眾尚未決定是否服用新冠疫苗。這一點經常被忽視,因為最近幾次民意測驗的口譯人員都預測,大多數人都會接種疫苗。但是這些解釋缺少一個重要的細節:民意調查結果的報告通常涉及折疊各種響應。例如,報告將說「肯定」會接種疫苗的人(40%)和說「可能」會接種疫苗的人(23%)合併在一起。

例如,使用其他措詞進行的民意測驗也顯示出類似的模式,很大比例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某種程度上」可能會接種疫苗。但是來自政治民意調查的證據顯示,那些說自己「可能」或「有些可能」採取行動的人並不總是這樣做。而且,許多人在提供選擇時說,他們「不確定」,或者他們將「等到一段時間後才能看到它對其他人先施打的人效果如何」。

因此,儘管大多數美國人有可能施打疫苗,但顯然仍有許多人還未下定決心。他們在等待接下來的幾個月中收到的信息才會做出他們的決定。

Gillian K. Steel Fisher博士等人研究認為,為了幫助激勵公眾,鼓勵民眾施打疫苗的資訊應針對這些民意測驗中顯而易見的三個主要民意特徵,加強衛教。這些建議也可以做為即將開始施打疫苗的台灣重要的參考,陳時中、醫界,尤其是台灣的公衛、防疫專家,都要開始動起來,否則疫苗放到過期沒人打就暴殄天物了。

英國的醫護人員正在為民眾接種新冠疫苗。(美聯社)
英國的醫護人員正在為民眾接種新冠疫苗。(美聯社)

疫苗有效性和安全性是說服民眾施打關鍵

首先,儘管在美國有關新冠疫苗更廣泛的文獻指出,感知的有效性都超過六成、七成甚至九成,這對鼓勵民眾施打正是一個重要動機,但民意調查結果警告, 很多人更擔心自己或許會落在那一成、三成或四成的非保護力之外,而對施打疫苗不夠積極。因此,醫師有必要強調疫苗的有效性,告訴病人施打疫苗無論是第一或第二劑,相較於完全不打疫苗,二者之間的差異何在,以此來鼓勵民眾接受施打。

其次,民意調查顯示,疫苗施打的安全性是個人決策中的關鍵考慮因素。安全相關問題始終是民意調查中猶豫不決的新冠疫苗接種的主要原因,例如,美國最近一次民意調查中有71%的受訪者表示擔心副作用。

但是,儘管強調信任機構在提供相關信息方面的作用,但民意測驗表明,關於安全的技術信息來源並未得到高度信任。具體來說,媒體或製藥公司對提供新冠疫苗信息的信任度有限:分別只有16%和20%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對這些組織「非常/相當多」的信任提供此類信息。公眾對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提供的信息也只有中等信任度。

你一定有類似的經驗,我們從醫院拿到的藥物,如果是盒裝的裡面會有藥品說明書。按規定,藥品說明書要詳細載明藥品的各種副作用。如果你真的細讀了這一大張密密麻麻的文字,你很有可能就不敢吃這個藥了。但是,越來越多的人信任自己的醫師甚至醫療專業人員。這一發現與對其他健康信息的民意調查是一致的,該調查表明,與其他來源(包括民選官員,政府機構和醫學科學家)相比,醫師通常更受信任或看好。

提高接種疫苗意願,醫護要因材施教

第三,在美國社區中接種疫苗的意願各不相同。

黑人成年人比白人成年人說要服用新冠疫苗的可能性要小。在最近的一項民意測驗中,有31%的黑人成年人和46%的白人成年人說,他們「肯定」會接種疫苗。在已知由於美國生物醫學企業的歷史和當前種族主義而在黑人成年人中實現的合理不信任的背景下,民意調查提供了關於這種不信任與Covid-19的關係的見解。例如,與成年人相比,黑人成年人對疫苗已經過正確安全性測試的信心較低(分別為67%和76%),對醫學科學家為公眾的最大利益所採取的行動則沒有信心(分別為33%和43%)。

台灣的各族裔、族群之間對公衛措施的接受意願少有研究,種族對疫苗的接受程度之影響或許不若美國明顯,但不同的教育程度、城鄉之間的差異,以及不同慢性病尤其是癌症病人對於施打疫苗的意願,或許有所差別,醫護也應該因材施教,分別有具體的衛教。

台獨份子「寧死不屈」,不願施打中共疫苗?

政治傾向竟也影響美國人對施打疫苗的意願。儘管也與不信任有關,研究指出,共和黨人的美國人比民主黨人說要接種疫苗的可能性要小。

四分之一的共和黨人(佔26%)表示,他們「肯定」會打疫苗,而一半的民主黨人(佔52%)表示願意打疫苗。這一發現反映了美國最近政治主張的兩極化,影響了對當代政策幾乎所有方面的反應。關於新冠,民意調查顯示,共和黨人比民主黨人對醫學科學家將為公眾的最大利益所採取的行動信心低(36%對54%),並且對所詢問的每種疫苗信息來源的信任度也較低。

台灣的政治族群雖然一職以來顏色分明,但是在接受新冠疫苗的意願上,雖然沒有相關統計,但似乎沒有太大的關聯性。個人想到的只有一個尖銳的情況,或許會發生。倘若,台灣購買國際疫苗一直不順利,最後只有中國疫苗可以選擇,台灣的台獨激進人士,會不會「寧死不屈」,不願施打中共疫苗呢?

中國疫苗外交。滅活疫苗。新冠肺炎疫苗。西非塞內加爾獲得中國提供的新冠疫苗。(美聯社)
中國開展疫苗外交,西非塞內加爾也獲得中國提供的新冠疫苗。(美聯社)

臨床醫師對接種疫苗的教育影響最大

在進行了多次民意調查之後,研究認為公眾願意接受新冠疫苗的潛力很大,但是需要有效的民眾教育和宣傳才能最大程度地增加迅速接受疫苗接種的人口比例。研究還認為,不是製藥公司,政治領導人,甚至醫學科學家,而是臨床醫師應該在病人教育和宣傳策略中脫穎而出。

考慮到許多人在做出疫苗接種決定時不會去看醫師,讓臨床醫師具有消息傳遞功能尤為重要:當前的疫苗政策和冷鏈物流意味著人們將在很大程度上參加大規模疫苗接種診所。為了接觸到對疫苗工作不太信任的社區,外展活動應由或應該有意義地納入,醫師反映了相關社區的多樣性。

實際上,在美國,研究尤其建議黑人醫師,包括與歷史上黑人醫療機構有聯繫的醫師,應該有「關鍵的聲音」。同樣,應該將來自共和黨傾向州的備受推崇的醫療機構的醫師納入這些州的工作中。

媒體應強調疫苗副作用相對罕見

疫苗接種計劃可以特別強調疫苗具有強大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臨床醫師還可以進一步提供有關減輕過敏或慢性病病人風險的訊息,這些訊息可能會影響人們對安全性的擔憂。同時,包括社交媒體在內的媒體可能會頻繁報導少數發生嚴重副作用的人,從而可能會破壞對疫苗安全性的認識。因此,記者或媒體應該強調這些副作用的相對是少數的、稀有的。

此外,對於許多需要疫苗的人來說,「恢復正常生活」的動機至關重要。儘管我們必須解釋說,在廣泛採用疫苗之前,在公眾聚集的場合仍將需要採取諸如戴口罩之類的預防措施,但在鼓勵疫苗施打原則下,積極訊息可以指出,疫苗接種確實可以促進重返日常活動(例如與朋友見面)和家人或在辦公室工作。同時對於需要兩次劑量的疫苗特別提出重要的提醒,以防止在第二次劑量之前脫鉤。

疫苗是新冠防疫成敗關鍵,但不是萬靈丹

沒錯!疫苗是新冠防疫後半場的成敗關鍵,但是,不是萬靈丹。何況新冠病毒變種越來越多越兇,即便疫苗能夠保證相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並且及時運輸到世界各地,要達到終止新冠疫情的目標,國際社會依然面臨巨大的挑戰,比如社會經濟上的不平等,反疫苗運動也是可能阻礙疫苗推廣的重要因素。

去年9月份美國的調查顯示,在1萬多名美國成年人中,有49%表示不會接種新冠疫苗,現在可能有所改善,但民眾對於疫苗的態度,反感和猶豫,都是諸多不確定性中的一種。

台灣除了持續洽購及研發疫苗之外,醫護人員在第一批疫苗開始登台之後,應該擔負起疫苗的病人教育工作,提高疫苗的施打覆蓋率。

*作者為文字工作者,作品集請參看JOE書房

喜歡這篇文章嗎?

鄭春鴻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