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典蓉專欄:珍愛藻礁隊如何打敗國家隊

2021-03-04 06:20

? 人氣

環團組成的珍愛藻礁公投隊,短短幾天內在台灣掀起粉紅風暴。圖為搶救大潭藻礁行動聯盟去年召開「官官相護藻礁無助 柴山多杯孔珊瑚哭哭」記者會,召集人潘忠政(右二)帶領呼喊口號。(盧逸峰攝)

環團組成的珍愛藻礁公投隊,短短幾天內在台灣掀起粉紅風暴。圖為搶救大潭藻礁行動聯盟去年召開「官官相護藻礁無助 柴山多杯孔珊瑚哭哭」記者會,召集人潘忠政(右二)帶領呼喊口號。(盧逸峰攝)

從不被看好、被刻意忽視到最後超英趕美一舉達標、現在更朝50萬邁進,珍愛藻礁公投現在還不能宣稱勝利,所謂的「打敗」的意涵在於,他們終於從行政獨斷獨行爭取到一線公眾討論的曙光;就如同萊豬公投,處理的是執政黨原來吝於和國會、地方政府分享的重大民生政策;台灣公投的特殊意義在於:它讓我們的民主有補考的機會。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由於近期萊豬公投和藻礁公投頗有斬獲,學界或政界開始有意無意間檢討公投,例如,公投有「多數暴虐」(tyranny of the majority)、眾暴寡傾向,這是公投本質上常常會發生的自由與民主的兩難問題,多數人的宗教或性別傾向,強要少數者認同或接受規範,這是以民主多數來壓迫少數,最典型的就是同婚公投,因此關心人權者通常主張由司法機關來把關,而不要經由公投議決人權相關議題。

以「多數暴虐」硬套到藻礁公投,明顯的文不對題

然而,如果以「多數暴虐」硬套到藻礁公投,明顯的文不對題,關心藻礁者在台灣難謂多數,有人戲稱藻礁這8年的聲量比不上這8天粉紅風暴,然而,少數人才了解或關注的議題不代表不重要,台灣過去有許多看來冷門的議題,經過運動者深耕多年後幾成台灣新一代共識,從同婚、轉型正義、甚至反核都是,現在這一長串的進步名單中,又加入藻礁。

問題在於,維護藻礁是否一定要走到公投這一步?如果2018年的環評,民進黨政府不是將環評大會視為橡皮圖章、急著要通關的話,行政部門也許有機會和環團經過討論後、取得折衷方案;蔡政府也許認為和環保運動者討論曠日廢時,但公共政策的討論本來就是一個漫長而繁瑣的過程,粗暴操作環評的直接後果是一位原可以溝通的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憤而辭職,環團求助無門,最後走上公投之路。

萊豬公投和藻礁公投性質很不同,但走上公投的原因其實雷同;不像事不關己的藻礁,萊豬是人人都闗切的餐桌上的問題,但此一重大食安問題卻是蔡英文總統去年8月宣布時就定案、幾無討論空間,要不是民間反彈太強烈,恐怕連萊豬行政命令都無法經過立院委員會審議,當然,民進黨政府一黨獨大的必態,任何的審議和討論都只是形式,可以說政黨間的對話全無、黨內微弱的雜音全壓制,日前在萊豬投票棄權的綠委全遭到嚴厲的黨紀處分,完全反映出民進黨政府已無政策討論的空間、更遑論異議。

監督機制全失 公投成為民主防衛的最後手段

更可怕的是,民進黨政府將人民自救的管道全堵住,中央片面廢止有罰則的地方自治條例,又不願主動標示萊劑,當人們無法保護自己和家人時,以公民角色加入公投連署的一環,恐怕只是自我防衛的最後一個手段,值得注意的是,這也成為民主防衛的最後手段。

試想,當蔡英文一人說了算,諸閣員寧願背棄自己的理想也不願向權力說出真話,民進黨立委寧願如幫派般懲戒黨內異議者時,政府的監督制衡機制已瓦解一半,再加上各級司法機關有如俄羅斯羅盤,時靈時不靈,難成制衡行政部門的機制,當五權盡失其分,人民還有什麼途徑可以表達異議?

在正常的民主國家,公投應該是用來解決重大爭議的,英國的脫歐公投最為典型,歐洲國家是否加入歐盟,也都是以公投來解決;但公投在台灣卻有了特殊的意義,當國家監督機制失靈,當國會快要成為橡皮圖章,公投成了人民最後的參與或最起碼的出聲管道,公投是直接民權,應該有更深刻的意涵,但在台灣公投卻成為除了選舉投票外、僅存的民主管道。人們也許要還要「感謝」蔡政府,沒有將公投全部沒收,雖然兩年才一次、而且還不能綁大選,但在台灣特殊的政治環境下,這些限制反而激化了公投的熱度。

環團20年練兵有成  大衛才能挑戰哥利亞

這次的藻礁公投面臨經濟部強力的反制、民進黨的攻擊(被國民黨及擁核人士利用)、政府在網路上撲天蓋地的廣告、網軍無所不用其極的抺黑(從背刺到反年改等五花八門耳語),一無資源二無權勢的環團竟然一一突破,除了人們總是同情甚至認同挑戰哥利亞的的大衛外,另一個關鍵因素則是環團20年有成,才能全台建立網絡互通聲氣,更重要的是他們也建立了不可小看的網路社群,才能對經濟部避重就輕的方案一一反駁,立即反擊網軍的謠言;公投之戰也是一場真假訊息之戰,如果不能突破假訊息之網,公投豈非建立在浮沙之上;珍愛藻礁公投為未來有志投入公民運動者拉高門檻,但也建立了一個典範。

當然,成功的運動不代表最後一定是贏家,一旦成案,藻礁公投就進入說服民眾的第二階段,一般民眾對生態未必有同樣熱情,他們可能更在乎是否有足夠能源,能源和生態是否互相折衷妥協?環團和經濟部同樣都要拿出真憑實據和論證,這對台灣是一件好事,因為除了抺黑抹紅外,台灣已經多年未看到真正理性的論辯了。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吳典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