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美國人看魚、日本人找貝殼?:《叛逆者團隊》書摘(1)

2021-03-06 04:40

? 人氣

作者強調,團隊中若擁有不同的觀點,更能夠對手邊問題造成有意義的衝撞。(示意圖,圖/Alexis_Brown@Unsplash)

作者強調,團隊中若擁有不同的觀點,更能夠對手邊問題造成有意義的衝撞。(示意圖,圖/Alexis_Brown@Unsplash)

2001年,位於安娜堡的密西根大學有兩位社會心理學家,理查.尼茲彼(Richard Nisbett)與增田貴彥(Takhiko Masuda),從日本與美國分別找了一組研究對象,並且給他們看一段水底景象的影片。當被問到他們看到了些什麼時,美國人提到了魚,在物件方面,他們似乎能夠回想起高程度的細節,他們的形容類似這樣:「好,我看到了三隻大魚向著左邊游去,牠們的肚子是白色,身上有粉色的斑點。」另一方面,日本人,比起物件,會壓倒性地去談論物件所處的背景環境:「我好像看到了一條小溪,水是綠色的,底部有石頭和貝殼,還有植物……對了,有三隻魚往左邊游過去。」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對進行實驗的人員來說,經由文化差異的塑形,兩組人彷彿看到了不同的場景。美國是一個比較個人主義的社會,日本文化相互依賴性比較高;美國人傾向於專注在物件上面,日本人則著重在環境的脈絡上。

在這個實驗的下一個階段,受試者會看到一個新的水底場景,裡面有一些他們已經看過的物件,有一些則否。當原本的物件被放在不同的背景環境裡,日本人就會搞混。他們費了一番工夫才辨認出這些物件,彷彿這個新環境分散了他們的注意力;另一方面,美國人遇到的問題恰好相反,他們看不出環境的改變。

研究人員對於這個意外的結果感到震驚。數十年來,心理學的核心宗旨,就是所有的人類理解世界的方式在根本上是相似的,這叫作「普世主義」。如同尼茲彼所言:「在人類思想的天性方面,我一輩子都相信普世主義……每個人基礎的認知過程都一樣,毛利族的遊牧人、昆族的狩獵採集者以及做網路生意的企業家,都仰賴同樣的工具來進行認知、記憶、因果分析……等等。」

但是這個水底實驗顯示,即便是我們跟世界最直接的互動──也就是用眼睛看這個世界──還是有被文化所塑造出來的、系統性的不同。尼茲彼的論文現在已經被引用了超過一千次,並且啟發了一個正在蓬勃發展的研究計畫。我們可能可以退一步說,美國人和日本人是以不同的「參考框架」在運作。美國人──平均而言,並且要認知到族群中還有著個體差異──用的是比較個人主義的框架;另一方面,日本人用的則是比較脈絡式的框架。兩組框架都提供了有用的資訊;兩組框架都挑出了水底景象的一些重要特徵;但是兩組也都有盲點,兩個印象都是不完整的

但是現在,請假設你要把一個日本人和一個美國人放在同一個「團隊」裡。如果把他們各自分開的話,他們兩人可能都只會察覺到一部分的情況;但是把兩個人放在一起的話,他們就可以把物件以及背景環境都描述出來。把兩個不完整的框架結合起來,如此一來,整個局面就會在彈指之間到位,而這兩個人則會對於現實有著比較詳盡且全面的掌握。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