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劍虹觀點:蔣介石對中印邊境衝突的看法

2021-03-07 07:20

? 人氣

為此蔣中正在1942年訪問印度與甘地、尼赫魯會面,期望印度民族主義者們與英國合作,先打敗日本侵略者後再爭取獨立。然而甘地卻以英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承諾印度獨立為條件,號召印度人前往歐洲參戰,但最後卻食言的先例,表示他們在太平洋戰爭中保持中立已經該讓中華民國與英國偷笑,拒絕了蔣中正的請求。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蔣中正雖同情甘地,卻也痛批印度民族主義者過於自私,只知道自己在英國殖民統治下的痛苦,不知道其他人在日本軍國主義下受到的侵略折磨。抗戰勝利後,中華民國政府仍不計前嫌協助印度獨立,還支持印度進入聯合國,期許中印兩國合作代表有色人種在國際場合裡發聲。然而來自印度的法官帕爾(Radha Binod Pal),卻想盡一切辦法幫助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上的日本戰犯脫罪。

更讓中華民國惱怒的是,等到中共在1949年奪取大陸政權後,印度也成為南亞第一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回想1947年印度獨立之初,其國旗設計還諮詢了中華民國首任駐印度大使羅家倫的意見,如今短短三年不到就翻臉不認人,讓中華民國更是心寒。印度為了在美蘇兩大強權中保持自主,更是積極拉攏中共、印尼等國組織不結盟運動。

周恩來能在1955年4月的第一次亞非會議,即萬隆會議上大放異彩,背後不能說沒有印度的鼓動。保密局為了刺殺周恩來,更爆破了印度航空客機克什米爾公主號(Kashmir Princess),結果周恩來沒有殺到,卻反而失去了亞非國家的尊重。對於這個從二戰開始就以「不合作主義」對待中華民國的國家,蔣中正自然沒有好感,在主權問題上當然不會有任何讓步。

1962年11月9日,美國駐印度大使高伯瑞(John Kenneth Galbraith)與尼赫魯會面,表達對印度的支持。(甘迺迪圖書館)
1962年11月9日,美國駐印度大使高伯瑞(John Kenneth Galbraith)與尼赫魯會面,表達對印度的支持。(甘迺迪圖書館)

主權問題不可退讓

1962年10月爆發了中共與印度的邊境衝突,蔣中正的態度非常複雜,因為中華民國的國策向來是不承認麥克馬洪線的。然而此刻的中共靠著第三世界國家的支持,公然與蘇聯、美國兩大強權對著幹,讓莫斯科與華府的決策者們首度有志一同與印度站在同一陣線。蘇聯直接向印度提供軍事援助,美國則在10月26日宣佈承認麥克馬洪線。

為此蔣中正命令駐美大使蔣廷黻向美方提出抗議,指出「我為美所承認唯一之政府,雖暫時不能有效控制中印交界之邊區,但終屬我法權管轄。美對該區域所有一切主張,應審慎考慮我方立場」。蔣廷黻還向美方指出,如果中華民國政府不針對麥可馬洪線表明態度,極有可能遭到立法院和監察院彈劾,所以必須提出抗議。

不過中華民國對美國提出的抗議,根本上來說只是尋求美國給中華民國政府一個台階下,別觸碰到敏感的主權問題。畢竟中華民國政府自視為代表海內外全體中國人利益的合法政府,如果不在主權問題上表明立場,勢必將失去海外僑胞支持。所以蔣廷黻強調「美此舉實予人以輕易斷送我邊疆土地之印象。海內外輿論必將嘩然,群起抨擊,以致嚴重傷害中美友誼」。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250

喜歡這篇文章嗎?

許劍虹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