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杰專欄:「朝貢體系」與「劣質殖民」

2021-03-07 07:00

? 人氣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海禁政策隨後與朝貢制度配套,「明朝對外是結合『朝貢』與『海禁』,建立起由國家統一管理外交和貿易的體制」。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朝貢貿易是一件賠本買賣,興師動眾、勞民傷財,唯一的收穫是皇帝的面子和虛榮心。朝廷對朝貢國採取「厚往薄來」政策,「凡貢使至,必厚待其人;私貨來,皆倍償其價」。朝貢國進獻貢物,會得到比市場價格高出若干倍的回報。以龍涎香為例,此物「貨于蘇門答剌之市……一斤該……中國銅錢九千個」,即一斤合九貫錢。據《明會典》記載,朝廷給朝貢國的價錢是每斤四十八貫,高出市價五倍有餘。

明帝國對貢品的定價實行區別政策。比如,為在經濟上扶植弱小而「恭順」的琉球,給其貢品的定價比其他朝貢國更高。一般情況下進口錫的價格,每斤不過五百文,朝廷給琉球的是八貫,高出市價十六倍。正常進口蘇木是每斤五百文,朝廷給琉球的是十貫,是市價的二十倍。胡椒在產地每斤十九文,運到明帝國的市價是每斤三貫,朝廷給琉球的是三十貫,是市價的十倍,是產地的一百六十倍。朝貢的蘇木和胡椒太多,市場無法消化,朝廷將其分發給文武百官作為俸祿,由此引發官僚群體的抗議。

除了按貢物給錢,大明王朝對朝貢國還例有「回賜」,回賜之物通常是精美的絲綢和瓷器以及由官營手工業作坊生產的「特供」產品。此外還有一個名目叫「賞」,對朝貢國的國王、官員和使臣「有貢則賞」,以表彰其恭順,所賞之物大都價值不菲。

就經濟上而言,歐盟與中國的投資協定可視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經濟工具。(美聯社)
大明王朝對朝貢國還例有「回賜」,回賜之物通常是精美的絲綢和瓷器以及由官營手工業作坊生產的「特供」產品。(美聯社)

大明一朝自開國之初,就陷入財政困局。陳秀變編著的《中國財政史》指出:「明朝自太祖開國至穆宗時代,外患內憂,人民痛苦,國政已瀕危難。」朝貢貿易是造成明帝國財政困難的重要原因之一:各國紛紛來「貢」,使得朝廷「歲時頒賜,庫藏為虛」。一三九〇年,明太祖對禮部尚書李厚吉說:「海外諸國歲一貢獻,實勞吾民。」到了明朝中後期,朝貢制度日趨衰落。

明朝時來華的傳教士利瑪竇看透了朝貢制度的荒謬真相:朝貢關係的本質,「不是世界向中國朝貢,而是中國向世界朝貢」。違背國際貿易和自由貿易的原則,以朝貢取代貿易,最終是損己人利人、得不償失。

「劣質殖民」:伴隨著屠殺輸出文化毒素

馬列主義史觀進入中國以來,中國歷史學者為政治服務,將近代歷史編造成一部「落後挨打」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悲情史,從而享有「受害者」的道義優越感及反抗西方的正當性。

與此同時,中國人拒絕承認對中國「本部」的周邊地區及國家的殖民侵略。對於歷代王朝的開疆拓土、東征西討,中國人首先會沿襲「大一統」的歷史觀念和「中央-邊疆」的視角,其次也會受晚晴以來「五族共和之中國」與「中華民族是一個」的國族意識的影響,再次還會承續古代「華夷」與「文野」的歷史記憶。如此,中國人對其歷史中污穢幽暗的部分做出合理化解釋。

喜歡這篇文章嗎?

余杰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