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山觀點:兩岸對話無門,台灣要有抗壓準備

2021-03-02 07:10

? 人氣

20210226-陸委會主委邱太三(右起)、行政院長蘇貞昌、農委會主委陳吉仲26日於院會備詢。(顏麟宇攝)
大陸暫停台灣鳳梨輸陸,不能說沒有政治考量。圖為陸委會主委邱太三(右起)、行政院長蘇貞昌、農委會主委陳吉仲於立法院會備詢。(顏麟宇攝)

民共「戰略互疑」,涉及兩岸的「統獨」之爭。「統一」是中共對台政策持續不變的戰略目標。民進黨緊抱《台獨黨綱》,隨後無論拋出什麼《台灣前途決議文》或《正常國家決議文》,目標都和兩岸統一背道而馳。中共認為馬總統執政時雖不講「統一」,但因反對「台獨」,故讓兩岸還有和平共存的空間;蔡總統不講「台獨」,但卻反對「統一」,因此兩岸只有「文鬥」或「武鬥」的選擇。如果民共「戰略互疑」不除,就算蔡政府因接受「九二共識」,取得兩岸對話的「入場券」,結果也似「聾子的對話」,落至各說各話的下場。

從民進黨內部的政治生態來看,要蔡英文接受「九二共識」是不切實際的,因為這會被視為對中共的重大讓步,進而成為民進黨未來選舉的「負債」;對岸也不可能放棄對「九二共識」的堅持,因為這是習近平眼裡的「定海神針」。兩岸各持己見,「台灣問題」只好留待中美戰略對話去處理。

我認為兩岸己經進入一場「施壓」和「抗壓」的角力,台灣要作好抗壓的準備。拿捍衛「自由鳳梨」爭取國際友人支持,對農民的實際助益有限;政府投入10億元經費降低農民衝擊,也是只能救急,不能救窮。因此,政府除了刺激國內消費、拓展外銷市場之外,還須努力化解兩岸敵意、改善兩岸關係。勿讓這次「台鳳事件」,成為兩岸經貿關係第一張倒下的骨牌。

首先,我認為就事論事,把「台鳳事件」定位為食品安全問題,要求對岸進行相關部門的事務性協商;

其次,運用各種管道與對岸進行政治溝通。在民主國家,「選舉語言」不等於「政策語言」。美國前總統尼克森,選前曾被形容是「反共十字軍」,但他選後立即前往大陸,展開歷史性的「和平之旅」;雷根總統選前揚言要把共產主義「埋葬在歷史的灰燼之中」,選後卻與中共簽了《八一七公報》。我認為,只要對國家生存有利,對人民生活有利,「髮夾彎」有何不可?

最後,「國安會」應有一套危機處理機制,因應事件善後工作的責任分工和整合。以處理這次「台鳳事件」為例,是否有必要升高到訴諸國際社會?應該經過一番利弊得失的評估。切忌政府相關部門「一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容易造成對岸的誤判。

「望遠能知風浪小,凌空始覺海波平。」台灣四面環海,站在這裡,更要有凌空望遠的視野。因此台灣必須對外開放,而且應該對全世界開放;但望遠不是「捨近求遠」,台灣不能因「逢中必反」,刻意忽視對岸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作者為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遠景基金會首席顧問。本文原刊《美麗島電子報》,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