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山觀點:兩岸對話無門,台灣要有抗壓準備

2021-03-02 07:10

? 人氣

中國大陸宣布自三月一日起暫停台灣鳳梨輸陸。(柯承惠攝)

中國大陸宣布自三月一日起暫停台灣鳳梨輸陸。(柯承惠攝)

對岸在蔡英文政府國安團隊改組後,宣布停止進口台灣鳳梨,這個決定來得突然,但不會讓人感到意外。大陸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表示,2020年以來,大陸海關多次從台灣輸入大陸的鳳梨中,截獲檢疫性有害生物,一旦傳入,將對大陸農業生產與生態安全,造成嚴重威脅。對岸的說法聽來似乎「言之成理」,但因時機敏感,不免讓外界產生政治聯想。

中共當然理解,蔡政府希望藉國安人事改組,對大陸釋出善意的訊息,其背後的動機應是受到美國大選結果的影響,即必須因應選後中美關係和美國對台政策可能產生的變化。拜登政府期待兩岸恢復對話,蔡政府選擇邱太三任職陸委會主委,認為以邱擁有的資歷和條件,可備兩岸復談的不時之需。

但從邱主委在交接後的談話,以及國台辦發言人的回應看,對岸並未感受到蔡政府有調整立場的意向,雙方第一回合的隔空對話沒有交集。尤其針對「九二共識」這個攸關兩岸復談的關鍵問題,兩岸的認知依然有很大的差距。

如果認為對岸停止台鳳進口的決定沒有政治考量,那是自欺欺人;一口咬定這是對台「經濟制裁」,也不免言過其實;如果有人進一步引伸,解讀成中共己開始啓動兩岸統一的進程,我認為那是「妄議中央」,「代言」帶錯了方向。

在國際社會,經濟是國家實施對外政策的工具,以經濟制裁作為懲罰性的手段,更是屢見不鮮。中共不久前才對澳洲多種商品,包括葡萄酒在內,實行禁令或提高關稅。但兩岸關係和中澳關係性質不同,台灣此刻沒有讓對岸必須立即採取經濟制裁的理由。因此,我認為對岸禁止台鳳進口,包含下列的政治考量:

一是以經濟施壓,迫使台灣接受「九二共識」,回到兩岸協商的軌道。馬曉光重提「九二會談」的經過,批評民進黨把「九二共識」和「一國兩制」移花接木、混為一談,言下有為兩者「脫鉤」之意。中共的目的是要蔡政府根據歷史事實,改變既定立場。

二是回應邱主委的談話。邱提出「派飛機不如創商機」的說法,符合台灣人民的期待;但這句話在對岸聽來,就似當初韓國瑜選市長時所說:「國防靠美國、市場靠大陸」,認為只站在台灣的利益講話,沒有顧及大陸的感受。

三是測試蔡政府新國安團隊的反應,看看「新人」會不會有「新作風」。台灣採取的反制行動,將會影響中共下一波的對台政策措施。

四是間接回應美國呼籲兩岸恢復對話的說法。美方認為兩岸復談,「球在中共那一方」;對岸藉「台鳳事件」,明確表達對兩岸對話的基本立場。

個人認為,民共關係和中美關係一樣,問題關鍵都是源自雙方的「戰略互疑」,「九二共識」爭議只是問題的表象。中美「戰略互疑」是因雙方在價值和制度方面,長期存在的結構性矛盾。「中國崛起」就會因此質變成為「中國威脅」。既使中美未來恢復戰略對話,也只是提供雙方戰術運用的空間,維持一個「鬥而不破」的狀態而已。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210226-陸委會主委邱太三(右起)、行政院長蘇貞昌、農委會主委陳吉仲26日於院會備詢。(顏麟宇攝)
大陸暫停台灣鳳梨輸陸,不能說沒有政治考量。圖為陸委會主委邱太三(右起)、行政院長蘇貞昌、農委會主委陳吉仲於立法院會備詢。(顏麟宇攝)

民共「戰略互疑」,涉及兩岸的「統獨」之爭。「統一」是中共對台政策持續不變的戰略目標。民進黨緊抱《台獨黨綱》,隨後無論拋出什麼《台灣前途決議文》或《正常國家決議文》,目標都和兩岸統一背道而馳。中共認為馬總統執政時雖不講「統一」,但因反對「台獨」,故讓兩岸還有和平共存的空間;蔡總統不講「台獨」,但卻反對「統一」,因此兩岸只有「文鬥」或「武鬥」的選擇。如果民共「戰略互疑」不除,就算蔡政府因接受「九二共識」,取得兩岸對話的「入場券」,結果也似「聾子的對話」,落至各說各話的下場。

從民進黨內部的政治生態來看,要蔡英文接受「九二共識」是不切實際的,因為這會被視為對中共的重大讓步,進而成為民進黨未來選舉的「負債」;對岸也不可能放棄對「九二共識」的堅持,因為這是習近平眼裡的「定海神針」。兩岸各持己見,「台灣問題」只好留待中美戰略對話去處理。

我認為兩岸己經進入一場「施壓」和「抗壓」的角力,台灣要作好抗壓的準備。拿捍衛「自由鳳梨」爭取國際友人支持,對農民的實際助益有限;政府投入10億元經費降低農民衝擊,也是只能救急,不能救窮。因此,政府除了刺激國內消費、拓展外銷市場之外,還須努力化解兩岸敵意、改善兩岸關係。勿讓這次「台鳳事件」,成為兩岸經貿關係第一張倒下的骨牌。

首先,我認為就事論事,把「台鳳事件」定位為食品安全問題,要求對岸進行相關部門的事務性協商;

其次,運用各種管道與對岸進行政治溝通。在民主國家,「選舉語言」不等於「政策語言」。美國前總統尼克森,選前曾被形容是「反共十字軍」,但他選後立即前往大陸,展開歷史性的「和平之旅」;雷根總統選前揚言要把共產主義「埋葬在歷史的灰燼之中」,選後卻與中共簽了《八一七公報》。我認為,只要對國家生存有利,對人民生活有利,「髮夾彎」有何不可?

最後,「國安會」應有一套危機處理機制,因應事件善後工作的責任分工和整合。以處理這次「台鳳事件」為例,是否有必要升高到訴諸國際社會?應該經過一番利弊得失的評估。切忌政府相關部門「一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容易造成對岸的誤判。

「望遠能知風浪小,凌空始覺海波平。」台灣四面環海,站在這裡,更要有凌空望遠的視野。因此台灣必須對外開放,而且應該對全世界開放;但望遠不是「捨近求遠」,台灣不能因「逢中必反」,刻意忽視對岸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作者為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遠景基金會首席顧問。本文原刊《美麗島電子報》,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