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競觀點:兩岸矛盾不能靠軍事手段解決

2021-02-27 07:00

? 人氣

筆者質疑,儘管我方持續進行廣播驅離,但共軍仍不為所動。將部隊搞到人仰馬翻,其中到底存在著何種軍事邏輯?而真正政治算計又是如何?示意圖。(空軍司令部提供)

筆者質疑,儘管我方持續進行廣播驅離,但共軍仍不為所動。將部隊搞到人仰馬翻,其中到底存在著何種軍事邏輯?而真正政治算計又是如何?示意圖。(空軍司令部提供)

面對當前兩岸關係發展狀況,在不同面向上存在著嚴重程度差異,對於狀況判斷與認知更是分歧嚴重。儘管目前受到疫情衝擊,雙方往來交流活動受到影響,但是透過變通方式與資訊網路,只要願意溝通其實管道仍然暢達。同時依據各項官方經貿統計數字顯示,兩岸商貿往來不論就絕對性金額數字以及相對性市場百分比額度來說,我對大陸經濟依存度確實是在上升,此為軍事戰略計劃作為中必須思考與面對之政治、經濟與社會要素。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國軍遂行軍事計劃作為不可能自外於客觀之社會條件與政經環境,儘管其必須接受來自上級之政治指導,但不論是平時建軍備戰,抑或是進入武裝衝突實際開戰階段,國軍畢竟不是同時亦是不能自外於社會,在完全獨立與脫離社會脈動之戰場環境下與敵交鋒,此項基本認識各方都必須謹記在心。

同時更必須強調,在國家政治領導最高階層對於戰略態勢之認知與判斷,不免存在與軍事領導階層依據專業所得結論有所落差情況,此時政軍關係與互動狀況,將決定軍事作戰計劃作為最終趨向,以及為此等軍事決心所必須付出之代價。

政治領袖與軍事首長的計算落差

在西方針對政治領導與軍事高層兩方在面對戰略情勢相互溝通時,有個最為經典並且顯露出雙方立場與算計落差之對話,該項對話情境係指當政府獲知某個假想敵在某特定地域進行軍事活動後,政治領袖垂詢軍事首長之狀況判斷,軍方高層回覆:“Sir, it can be anything, but it is really nothing to us.”但是政治領袖卻是冷冷地指示:“No, you must do something. In politics, it is everything.”

面對耳朵被新聞不斷重複磨到長繭之海峽共軍戰機活動狀況報導,整個社會都已經感到厭煩,政治操作亦浮現邊際效益遞減現象。從去年4月1日此等活動開始被炒作成新聞,蔡英文總統高調指示「強勢驅離」至今,究竟這些不斷派遣空軍戰機前往攔截查證,或是聲稱運用防空飛彈部隊監控,但最後只能靠著媒體報導不斷聲稱共機擾台,我方持續進行廣播驅離,但共軍顯然是不為所動,不過卻將部隊搞到人仰馬翻,其中到底存在著何種軍事邏輯?而真正政治算計又是如何?

在檢視應對海峽空情動態之政治指導與軍事措施前,不妨再認真思考軍事計劃作為平日受到政治指導,而在戰時更要接受戰爭指導之結構性關係。政治領袖必須能夠看出與詮釋特定軍事活動之政治意涵,而軍事首長則是要依據政治指導,提出能夠產生上級所期望政治效應之軍事作為。

軍事專業淪政治工具

在台灣地方選舉年到來時,地方首長想要連任,藉著辦理新春賀歲活動,協調軍方派出樂隊儀隊助興,甚至再安排特戰部隊戰力展示,太平洋元旦朝陽從水線升起之際,戰機呼嘯飛過鄉親父老上空劃破穹蒼,只要能夠討好選民催票固票,這些葫蘆中所賣膏藥,何人不知何人不曉?軍事專業淪為政治舞台演員,並非始於今日,未來亦不可能有終止之時。

政治領導者視導部隊,官兵熱情表態傳遞效忠熱忱,都需要經過嚴密計劃作為與反覆演練,特別還要與維安特勤嚴密協調,否則怎可能在脫離部隊建制,未曾接獲上級指令,就能貿然出列衝向層峰高喊口號或是獻唱歌曲時,不會受到隨扈侍衛阻擋甚至吃上幾發子彈呢?

但是將內部可以完全掌控狀況之軍事政治秀,用來應對外部真正軍事動態,再加上不以軍事專業來進行軍事計劃作為,貿然派出部隊兵力配合政治演出,這可就是上錯舞台亂唱戲,不但搞到勞師動眾又傷財,對於干擾部隊正常演訓活動與戰備常態來說,才是真正無端付出之軍事代價。

最難捕捉的畫面,是兩架F-16機頭對機頭展開雙向對飛飛行表演,節奏快速又刺激。(許劍虹攝)
筆者指出,每當台灣地方選舉年到來,地方首長常藉由協調軍方派出樂隊儀隊助興,甚至再安排特戰部隊戰力展示以討好選民。(資料照,許劍虹攝)

在此必須嚴肅提醒,對比共軍戰機目前經常活動之海峽西南空域,以及台北飛航情報區航路圖在相同空域所顯示R200、G581與G86各個國內航線規範航路,再加上M750、A1、L1、T1以及J1等國際過境航路規範航路,然後檢視共軍戰機實際飛航高度與民航航路規範高度,假若能夠再配合通信情報與電子情報監偵單位所截收之資訊,或許才能夠獲得更完整之軍事活動圖像,並且掌握此等軍事活動之本質。

當來往兩岸之民用航班亦是航經此等空域,但其飛航活動卻未曾受到影響與干擾時,吾人是否應當對於目前透過媒體報導所提供之獨佔性國家安全資訊,必須要思考其所希望導引之政治氛圍與認知,到底存在著何種目的?

談到軍事計劃作為時,就更要談到政治領導階層之戰爭指導;戰爭指導包括戰爭目的、預估止戰狀態、終戰指導、開戰指導以及最後才談到可用手段。戰爭指導是國家政治領導階層必須提供之策略方針,否則所有建軍備戰與軍備採購必然就會喪失章法,猶如無舵之船航向未知大洋。

儘管在建軍理論上確實強調「打、裝、編、訓」之理則程序,但因受限於國家科技能力與現實國際環境,確實是讓我國在軍事硬體籌獲過程中吃盡苦頭。針對軍備採購或是國防自主研發,吾人必須面對下列各項殘酷事實:首先是國際軍備是賣方市場,議價空間確實相當有限。許多對外聲稱透過談判協商讓賣方有所讓步皆非事實,其實都是透過減項與減量採購所刻意製造之假象。

美國國會透過《台灣保證法》,鼓勵行政部門將對台灣軍售「常態化」。(美聯社)
美國國會透過《台灣保證法》,鼓勵行政部門將對台灣軍售「常態化」。(資料照,美聯社)

其次軍備輸出係為支持出售國本身國家安全政策,而非滿足求售國國防需求,所以國內不論是由那個政黨執政,都不可能反客為主,獲得軍備採購之主動權,這是國際現實必須認命。再者就是不論籌獲任何軍事武器或是系統,能夠增強多少戰力,都不可能顛覆整體戰略架構,兩岸矛盾不是要靠軍事手段解決,建軍備戰是為讓戰爭不要發生,而不是靠建軍備戰來解決歧異。

最後必須指出,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兩岸軍事亦無新思維;不對稱是早就存在之軍事思維與戰略現實,只是被政治人物撿過來當作政策新論述,兩岸能夠維持穩定避免戰爭,不能僅依賴軍事戰略嚇阻,更要靠和平誠意。單純依靠建構軍事戰力無法達成有效嚇阻,採購再多軍事硬體也嚇阻不了對方有意來犯。若是藉著軍事採購裝神弄鬼政治攻訐,必然是為掩護採購弊案,就戰略嚇阻來說,那才是標準扯後腿作法!

*作者為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本文原為110年2月25日國政基金會記者會談話稿。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