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劍虹觀點:穩定戰後台灣的基石─那些支持蔣家父子的二戰「親日派」

2021-02-28 07:20

? 人氣

戰後台灣能成為中華文化的保存之地,其實很大程度上也要歸功於「親日派」,因為以大亞洲主義為意識型態的日本帝國,雖然在入侵中國的過程中殺害了無數中國平民,可是卻有意保存與發揚中華文化來對抗共產主義還有英美資本主義。而台灣人在日本殖民時代,也以消極反抗日本皇民化運動的模式保存閩南和客家文化,讓兩岸傳統文化得以在戰後重新接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致力於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的「漢奸」,當然不會只有張壽平一人,更有名而且爭議性最大的,莫過於張愛玲的前男友胡蘭成。胡蘭成因為樹大招風,戰後在台灣遭到余光中與胡秋原等人檢局而失去文化大學的教職。不過從他傳授的課程內容為易經來看,胡蘭成的傳統文化造詣極高,並沒有因為其當漢奸的歷史而為兩岸所抹煞。

二戰時的中國淪陷區,流行文化產業遠比大後方發達,許多汪政權或滿洲國培訓的藝人戰後隨政府來到台灣,是台灣能夠成為華人世界藝文中心的關鍵原因。(許劍虹提供)
二戰時的中國淪陷區,流行文化產業遠比大後方發達,許多汪政權或滿洲國培訓的藝人戰後隨政府來到台灣,是台灣能夠成為華人世界藝文中心的關鍵原因。(許劍虹提供)

揭開複雜的戰後台灣史

這裡提到的幾個「親日派」,還只是戰時或者戰後名氣比較大,而且對台灣的發展起到決定性作用的人士。如果要以無名小卒來論的話,那麼恐怕案例是多到數不完。比方戰後被政府指派接收台鐵的鐵路專家,就有不少是戰時日本培訓的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即所謂「滿鐵」鐵道人才,筆者雖無緣訪問到他們,但是也從許多台鐵老前輩口中聽聞過他們的存在。

另外筆者也透過對祖籍福建的老導演曾仲影先生之訪問,瞭解早期台灣演藝圈前輩,不是如張冰玉出身滿洲映畫協會,就是如白光出身汪政權的中華電影股份有限。考量到戰時跟隨重慶的演藝人員,在1941年日軍進攻上海租界後不是回到汪政權統治區,就是轉赴延安發展的情況來看,大後方幾乎稱得上是沒有演藝人才可言的。

由奧山彩子、李香蘭與白光組成的興亞三人娘,甚至可以稱得上是太平洋戰爭時的SHE,她們打造出了有別於歐美,專屬東亞國家的流行文化,而且這個流行文化也沒有隨著大日本帝國、滿洲國和汪精衛政權一起走入歷史。就連愛國藝人鄧麗君,後來亦受益於戰時東亞娛樂文化的整合,這些都是兩岸學者過去所極為忽視的重點。

二戰時的日本雖然是工業大國,卻絕對不是科學大國,所以戰後日本沒有辦法出現類似馮布朗(Wernher von Braun)般的火箭人才,為海峽兩岸的航太產業效力。這是戰後中華民國在運用戰敗者方面,與世界第一強國美國的最大不同之處。然而馮布朗也好、岡村寧次也罷,這些人的故事讓我們瞭解到戰勝國對戰敗國的利用在戰後是非常普遍的現象。

筆者無意美化這些戰敗者或者合作者,也認為他們當中許多人應該為他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二二八與白色恐怖的暴行負責。只是既然我們都知道,國民黨在戰後也大量運用過「漢奸」與「皇民」,或許統派支持者以後要用這些詞彙批判獨派支持者以前要先想想。當然獨派批評統派為「中國同路人」以前,亦要思考自己的祖先當年的是否其實才是真的在為台灣回歸「紅色祖國」奮鬥?

*作者為中美關係研究,軍事寫作者。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1,000

喜歡這篇文章嗎?

許劍虹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