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醫欲救士兵卻遭劍穿腹部、大腸外露亡 檔案揭二二八「最慘烈滅門血案」當局「密裁」證據

2021-02-22 09:20

? 人氣

父子3人遺骸傷勢不僅背透前胸兩槍,甚至眼眶有劍刺傷痕、大腸外露而亡等慘況...這些檔案指出二二八事件堪稱花蓮「最慘烈滅門血案」之當局「密裁」情況,各縣市幕後主使者不只安全下莊,還有人去當了大學教授...(圖為二二八事件受難者張七郎、葉秋木,取自wikimedia commons)

父子3人遺骸傷勢不僅背透前胸兩槍,甚至眼眶有劍刺傷痕、大腸外露而亡等慘況...這些檔案指出二二八事件堪稱花蓮「最慘烈滅門血案」之當局「密裁」情況,各縣市幕後主使者不只安全下莊,還有人去當了大學教授...(圖為二二八事件受難者張七郎、葉秋木,取自wikimedia commons)

1947年4月6日,花蓮縣鳳林南郊發現3具衣物、隨身物品皆遭剝空的遺骸,死者為前制憲國大代表張七郎與擔任醫師的兒子張宗仁、張果仁,傷勢不僅背透前胸兩槍,甚至有眼眶劍刺傷痕、腸部受劍大腸外露而亡等慘況,即二二八事件時期堪稱花蓮「最慘烈滅門血案」之張七郎父子命案。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日下午,國史館進行《二二八事件檔案彙編》新書發表會,纂修歐素瑛即報告花蓮縣、屏東縣發生之二二八屠殺始末,其中,主使「密裁」的市長不僅未遭究責,花蓮縣長張文成對張七郎遺孀張詹金枝之訴冤狀痛批「妄造事實,企圖誣告」,屏東縣長龔履端往後更是轉任台中縣長、又任台灣省立農學院(今中興大學)副教授。

制憲國大代表與醫生兒子遭控二二八「主謀」拒捕遭擊斃 遺孀訴冤揭:他都生病沒外出,縣長挾怨報復可能性高

關於花蓮縣張七郎滅門血案,國史館纂修歐素瑛報告,雖然在二二八事件爆發後各地成立處理委員會、成為往後遭盯上清算的對象,事實上張七郎未任職處委,雖然在3月9日被選為花蓮縣長候選人,張七郎也在《東台日報》宣佈放棄、辭掉候選人職務,理應與事件無關,但在4月4日遭捕後,一家男丁除了有軍醫證的張依仁以外,全數過世。

本案關鍵檔案為4月1日上午8點30分台灣東部綏靖司令部發給花蓮縣長張文成的電報,當時以「極機密」、「至急」發出,內容認為張七郎有共黨嫌疑,指控張七郎到南京開國民大會行動詭異、表露對政治不滿態度、留在中國20幾天等,甚至張七郎3個兒子張宗仁、張依仁、張果仁曾於日本留居、服務東三省(前滿洲國)的狀況也被提出;電報最後提到,希望張文成「注意張七郎行動及事變主謀經過」──這不只說要「注意行動」,甚至認為張七郎就是二二八事變主謀。

張七郎與二二八關聯何在尚未釐清,但4月11日,台灣省行政公署長官陳儀便發電報給張文成,提及據聞國大代表張七郎全家被暗殺、是否屬實請立刻查明;4月12日,張文成密電鳳林區警察所以「極機密」電覆,說張七郎父子是因為拒捕被追擊斃、且無「全家被暗殺」情事,之後往來確認張文成又說,被擊斃者是張七郎與兩個兒子,因為身為二二八事變「主謀」而被擊斃。

二二八事件遇害之國大代表張七郎(取自wikimedia commons)
二二八事件遇害之國大代表張七郎(取自wikimedia commons)

當時花蓮縣長張文成與鳳林區警察所口徑一致,就是直指張七郎主使二二八事變、拒捕被擊斃,然而後續張七郎遺孀張詹金枝的訴冤狀,卻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視角──就張詹金枝說法,張七郎在二二八事件中都生病、沒有外出,為何遭此橫禍,原因可能包括張七郎曾緊盯花蓮縣府預算不符問題、於鳳林初中校務提建議惹張文成不快、曾被推為縣長候選人而成為張文成眼中釘,所以張文成捏造事實、害死張七郎父子等人。

就張詹金枝經歷的,4月4日下午8點鳳林區警察所員林志雄引導21師獨立團第2營第5連數十名國軍到張宅、預用機槍4枝埋伏,當時張七郎由浴室盥洗出來,軍隊連穿衣時間都不給,就將他與次子張依仁一起抓走。至於長子張宗仁,下午6點在仁壽醫院碰到一批士兵懇求說現在罹病士兵很多、希望去協助,張宗仁信以為真、立刻帶藥同行,沒想到就被拘押在鳳林饒菊枝宅,三男張果仁也被以同樣手法抓走。

4月5日上午,張詹金枝準備4筐飯菜要給父子當早餐,拘留處卻只收一筐,當時她已覺得不對勁。6日下午5點,張七郎、張宗仁、張果仁的遺骸就在鳳林近郊被發現,不僅身上衣服物品都被剝空、分別受背透前胸兩槍致命傷勢,張宗仁眼眶受層層密密劍刺傷痕、右手腕下骨折,張果仁更是腸部受劍刺、大腸外露亡。就附近居民說法,4月4日晚間11點聽到有哀嚎聲與槍聲6響,張家父子唯一倖存者只有身上有軍醫證的張依仁。

參議員響應二二八被以「暴亂首謀」密裁、割掉耳鼻生殖器遊街示眾槍殺 市長一路留任還去當教授

9月4日,警備總部將張詹金枝的訴冤狀轉給張文成、要他回,張文成一律撇清,說張七郎父子案件發生前他毫無所知,是張詹金枝「妄造事實,企圖誣告」,要警總中央派員調查「以明是非,依法辦理」──儘管張文成如此撇清,歐素瑛指出,在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典藏之保密局檔案,其實有「覆張七郎密裁案」相關文件,這很可能是關鍵。

張七郎一家遇害前後,張文成也相當擔心原住民族在二二八事件的動向,3月6日就派員去各鄉遊說,事件告段落後即陸續獎勵原住民,在秀林鄉、吉野鄉、壽豐鄉、卓溪鄉都說「領導有方,深明大義」,連地方人士、阿美族頭目都因「深明大義」讓地方族人不會起來參與事件而受獎勵,看來張文成在事件中對山區秩序維護感覺相當滿意,獎勵部份較多。

同樣未經審判就遭槍決的,在屏東則有葉秋木、莊迎等人。當時屏東市長龔履端祖籍福建、暨南大學教育系畢,曾任江西省政府秘書、福建臨時參議會第二屆參議員,學經歷佳,然而歐素瑛也說,屏東二二八事件發展與擴大其實都與龔履端有關。事件後雖然龔履端有提出請辭,之後還是擔任市長到直到1948年5月轉任台中縣長,之後成為台灣省立農學院(今中興大學)副教授。

二二八事件當時在屏東被視為「暴亂首犯」的葉秋木與莊迎,係在1947年3月8日21師劉和嘯營長進屏東搜索後陸續被帶走,任職記者的莊迎被控從台北帶「暴徒」到屏東搗亂治安、12日未經審判就被槍決,葉秋木則是被推舉為臨時市長的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副主委,事件中因有積極活動被視為「主謀首犯」,10日被逮捕、12日亦未經審判被槍決。

歐素瑛就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提供資料介紹,葉秋木肄業於日本中央大學,戰後參加三青團,於1946年擔任屏東市參議會副參議長。基於人民長期對國民黨統治不滿,3月2日台北發生二二八事件消息一來,葉秋木就決定響應與政府談判,莊迎等青年代表也到屏東市府要求交出印信與武器彈藥,官民拉鋸到3月8日軍隊進屏東陸續被逮捕。而後葉秋木被以「暴亂首謀」之名,遭國府軍隊割掉耳鼻、生殖器遊街示眾後遭槍殺。

二二八事件遇害之屏東參議員葉秋木(取自wikimedia commons)
二二八事件遇害之屏東參議員葉秋木(取自wikimedia commons)

至於屏東市府在3月10日後的「善後工作」,包括要求老百姓各歸工作、正常生活、戶口檢查、交出武器、遇到行跡可疑的人都要報給軍警機關,12日陸軍整編21師的獨立團屏東指揮部也提出各種規定,包括非屏東人不許入屏東 、屏東人不許出,火車不準准行駛、汽車只有公用跟軍用可以動,就連通行時間都受限制,屏東市區限早上6點到下午8點、九如與萬丹地區是限早上6點到下午6點,儘管當時龔履端聲稱「秩序已恢復」,屏東仍處於封鎖狀態。

許雪姬看「處委會」遺憾:明知道去有些危險,還是去了…

就本次《二二八事件檔案彙編》之花蓮、屏東篇,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所長許雪姬回憶,她從一開始就被分配到嘉義、高雄、台南、屏東、澎湖地區的研究,其中屏東是二二八事件時期官方防備最嚴密的,但參議員希望為國家、為人民做中間協調人以減少事件損失,也因此未顧慮到自身生命危險,捲入橫禍。

就嘉義來看,3月9日政府軍隊開進嘉義,陳澄波、潘木枝等地方仕紳還敢去水上機場談判,就是因為怕軍隊濫殺無辜才去談,甚至也類似高雄方面相信「兩軍交戰,不斬來使」,抱著使命感去談判,沒想到就被抓了。在許雪姬看來,屏東市參議會副參議長葉秋木的狀況也類似,這些人對中國軍隊傳統作法、想法完全不知道,以為可以談判,卻沒想到對方是官員、自身只是老百姓參議員,去談判,對方怕嗎?甚至當時軍隊都已經來了。

「我對這些前輩感到痛惜就是這樣,明知道去有些危險,還是去了……」許雪姬說。這些人能傳遞的最後心聲,可能就像陳澄波被提醒當晚要被槍斃、寫遺書、仰賴他人送信傳出。

在二二八事件中,出來調停的潘木枝(左)醫師、畫家陳澄波,竟遭軍方槍決示眾。(圖/維基百科)
在二二八事件中,出來調停的潘木枝(左)醫師、畫家陳澄波,竟遭軍方槍決示眾。(圖/維基百科)

從檔案中,許雪姬也稱許歐素瑛編纂時的用心之處,例如市民死傷名單。當時本省人傷勢都是槍傷、刺傷,外省人則是受打撲傷、眼角傷,沒有例外,這可證明當時台灣人雖然可能有武器,卻無法跟軍隊對抗──雖然這事早就知道了,但透過檔案,是再次肯定這個事實。

雖然二二八事件後許多外省官員說要離職,說沒想過生命危險這麼大、要回中國,許雪姬也從檔案看見外省官員力保自身後續求償一面,雖然他們說被台灣人搶劫,許多西裝名目都是虛報的,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也說不能賠這麼多。

對於二二八事件相關檔案彙編持續出版,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董事長薛化元提到,基金會與國史館其實長久以來在這方面都有緊密合作關係,國史館前館長張炎憲最早開始出了整套為數可觀的史料彙編,隨後吳密察任內又出幾本,陳儀深接任後更是持續這項工作。就未來,二二八基金會希望持續與國史館持續合作,不只有檔案出版,也希望未來相關部會能支援檔案打字、全文檢索對照,讓二二八研究也有新一步進展。

本篇文章共 2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195

喜歡這篇文章嗎?

謝孟穎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