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盈慧專文:在多重網絡間的海外華人

2021-02-27 05:50

? 人氣

總之,「海外華人」的生存法則是不得罪任何政治實權、盡力賺取自己的利潤、愛護和照顧家鄉,並且榮耀家族。他們在「中國之外」,有自己的新天地;但又是在「中國之內」,不能不受中國或僑鄉風吹草動的影響;除非他們心中已無故鄉,也無祖國,失去「中華性」。他們在「居留地之內」,受當地經濟、政治、社會的影響,學習接受居留地的語言、文化、經濟活動、社會現況、風俗習慣。他們也在「居留地之外」,時時受到祖國和僑鄉的召喚,並且可能最終要落葉歸根。這樣的「海外華人」,當然是充滿流動性的、變易性的、不確定性的。另外,由於出國時期的不同,「海外華人」對各個政治實權的回應也有歧異:早時的「海外華人」更傾向於關心僑鄉的家人和居留地的經濟生活;20世紀上半葉他們比較留意祖國的發展,也回應中國民族主義的浪潮,而居留地的經濟是他們的根基;20世紀下半葉他們越來越心繫「新故鄉」的生活,而中國的政治逐漸成為遙遠的「中國想像」。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王賡武教授提醒我們:華商型的華人其實是出洋華人的最基本型,他們是沒有帝國作為靠山的經濟集團。顏清湟教授說:參與孫中山革命的新馬華人是極為少數的,由於不同的教育、身分和經濟能力,決定了他們效忠的對象。施堅雅(William Skinner)研究出:泰國的政策使華人越來越同化進入泰人的社會中,與中國漸行漸遠。古鴻廷教授指出:華人的反帝國主義並不與中國同步,華人會積極反日,卻未必反英。林滿紅教授和鍾淑敏教授告訴讀者:閩南華人和台灣人其實是界限模糊的,他們有多重認同。我的研究指向華人既可以是因為愛中國而抗日的,也可以是與汪精衛合作而附日的,而華人在居留地也要面對原住民族的衝擊。這些論點都在挑戰「海外華人」與中國民族主義的關係。

那麼郭慧英博士這本新書《帝國之間、民國之外——英屬香港與新加坡華人的經濟策略與「中國」想像(1914-1941)》,將會告訴讀者什麼樣有趣的「海外華人」故事呢?並且如何挑戰既有的「海外華人」與中國民族主義的關係?書中的主角當然是「海外華人」,配角也都是重量級的國家、城市、故鄉,陸續登場的有中國、英國、日本、香港、新加坡、廣東、福建。在「多重網絡」交織之下,「海外華人」如何回應各方的要求,又保有自己的能動性?請讀者耐心閱讀。

20210217-《帝國之間、民國之外》書封。(季風帶文化)
《帝國之間、民國之外》書封。(季風帶文化)

*作者為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本文選自《帝國之間、民國之外:英屬香港與新加坡華人的經濟策略與「中國」想像(1914-1941)》(台灣出版社季風帶出版)推薦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