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嘉穎專文:外力角逐的影子—國族主權國家與外國勢力

2021-02-19 05:50

? 人氣

2015年9月,中國國家習近平出訪美國華府,白宮以軍禮迎接。中美關係、美中關係
筆者認為,台灣高度集權、領土自治和對外自主,但缺乏國際承認的狀態,不僅是島內民間動量、更是中美政治張力支撐而成。(資料照,AP)

外力長而持久的影子

外力對於政治組織和國家形態的影響,不限於歷史產物,它一直在不同地方發生和演變。中國推廣的「一帶一路」雖然表明沒有參與投資受惠國國內政治的野心,但是大量資金流入、基礎建設的建立,往往會影響當地在資源收益、成本和風險上的分配,因而可能改變在地政治和社會氛圍,甚至中央和地方的權威關係。從緬甸、泰國、斯里蘭卡和菲律賓等地的經驗可見,自「一帶一路」貸款及其條件、給予中資的優先考量等情形,可能有意無意影響投資受惠國的施政,鞏固當地政權或引起政治湍流。在某個程度上,基礎建設發展和其他投資對當地情勢的影響,有些類似於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外力在中國各地貸款築鐵路、建立港口的現象。外來利益和資金湧入,無論來源、對象或動機,難免會對當地政治、社會和經濟帶來一定的衝擊。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一帶一路」倡議是習近平時代的核心外交政策。(AP)
「一帶一路」倡議是習近平時代的核心外交政策。(資料照,AP)

一個政體無論是邊界劃定、政治組織形式,甚至國際參與,經常離不開外部勢力的角力、介入和拉攏。但是外力的影響並不一致。它當然可以造成分裂,有時也會促使體制變化,甚至可能推動不同國家形態的出現。如庚子事變之際,外力在加入八國聯軍等侵略性行動的同時,也因為自己的利益,力挺穩住本土政局和現狀的東南互保。主權國家想像的實踐,不是單靠內部情勢和民族或國族動員,往往還必須在適當的時機結合外力。類似現象不但曾在中國出現過,在東亞和世界許多地區也可以觀察到,特別是在本身勢力較弱的地方。

國族主權國大一統之類的論述, 之所以成為一種主流甚至正統,時常是其本土主張者在達到某程度的成效後,希望進一步鞏固或推動自己的立場,而作出的認知處理。這種形勢或多或少遮掩了外力在整個過程中扮演的關鍵角色。對以往經過的遺忘,或變相理解,甚至有助於新興壯大的主權國家,在有意無意中,複製以往外力對它的行為。在成功和壯大之後,原本處於弱勢、受外力深入影響的國家,都可能以經濟、政治、法律等途徑,介入其第三地。無論歷史背景,任何有足夠能力的行為者,在機會成本允許的情況下,也是可以對境外政體作出治外法權、最惠國待遇、以借款和發展方式掌握在地優勢、或是武裝干預等要求和舉動。許多帝國和殖民者,在建立自己勢力之際,也經常會以自己獨特、獨有的「道德」或「文明」,來解釋和美化自己的所作所為。或許沒有政治行者,包括脫殖或革命後的國族主權國家,能壟斷介入的行為、逃過介入的誘惑。

20210217-《建國與國際政治》書封。(季風帶文化)
《建國與國際政治》書封。(季風帶文化)

*作者為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本文摘錄自:《建國與國際政治:近代中印泰主權國家建構比較史(1893-1952)》(莊嘉穎著、鄺健銘譯,由台灣季風帶出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