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籌組「民主抗中聯盟」,北京如何接招?持續拉攏歐洲國家,意圖分化美歐關係

2021-02-17 12:10

? 人氣

中國外長王毅。(美聯社)

中國外長王毅。(美聯社)

在美國新政府致力於籌建民主聯盟對抗中國之際,中國最近也在外交上主動出擊,努力將美國的歐洲盟友拉入中國的經濟圈。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自從拜登當選以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已經與包括德國和法國等歐洲國家領導人在內的近10位外國元首通話。在不惜作出重大讓步、促成中歐投資協定之後,上個星期又不顧一些國家領導人的冷落,拔高中東歐合作機制級別,第一次由習近平本人主持由10多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出席的峰會,承諾加大對這些國家的投資、擴大從這些國家的進口。

德國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MERICS)日前的一篇分析報告說,僅憑峰會舉行這一事實就可以令中國大肆宣揚其跟歐洲的伙伴關係。

北京深知,沒有歐洲美國無法組建一個有效的聯盟對抗中國。美國和歐洲盟國的關係是二戰以來世界上最為牢固的盟國關係,面對前蘇聯的威脅雙方關係堅如磐石,但近來在有關中國的問題上,雙方間的分歧越發顯現。

在習近平上個月底世界經濟論壇「達沃斯議程」對話中呼籲多邊主義、摒棄所謂冷戰思維理念一天之後,德國總理梅克爾在26的發言時稱,她和習近平都注意到對多邊主義存在需求。梅克爾還警告說歐洲國家不應選邊:「我很希望避免形成陣營,如果我們說這邊是美國、那邊是中國,並圍繞著一邊或另一邊分組,這對很多社會來說不公平。」

此外,法國總統馬克宏本月初也曾表示,雖然歐盟因共同價值觀和華盛頓立場更為接近,但不應該和美國合夥對付中國。他在出席美國智庫的一個視頻討論會時說:「合夥對付中國的局面,也是最有可能發生衝突的境況。對我來說,這樣做適得其反。」

歐洲智庫歐洲對外關係委員會(ECFR)上個月發布的一項在歐洲11個國家進行的民意調查顯示,大多數歐洲人認為,中國將在10年內比美國更加強大,並希望在美中對抗中保持中立。持這一觀點的人在英國、德國、法國等主要歐洲國家中的比例都高於50%,其中德國的比例最高,為66%。

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前首席經濟學家莫里奇(Peter Morici)說,與亞洲國家直接面對中國軍事威脅不同的是,歐洲遠離中國,他們雖然似乎也要美國提供安全防務保障,而與此同時又要跟中國和俄羅斯做生意。

他對美國之音說:「他們認識到中國是一個威脅,他們擔心中國大舉收購歐洲工業,但是他們仍然向中國出口機械設備。德國把這看成是一個賺錢的方式。」

歐盟行政機構歐洲統計局(Eurostat)星期發布的報告說,中國去年已經取代美國成為歐盟的最大的貿易夥伴。此外,墨卡托中國研究所去年11月的一份報告說,歐盟國家在多達103種產品類別領域裡「嚴重戰略性地」依賴中國。

德國作為歐洲最大的經濟體,自2016年以來中國已連續四年成為德國最大貿易夥伴和最大進口來源國。中國商務部2020年版的對外投資指南說,德國是對中國投資金額和項目數最多的歐盟國家,在中國的德國企業有5千多家,投資項目近1萬個,總額近900億美元。

中國加緊分化美歐

中歐投資協議談判曾在長達7年的35輪談判中僵持不下,但在上個月美國新政府就職前突然修成正果。根據歐洲聯盟駐華代表團所公佈的「中歐全面投資協定」,中國在多個長期無法得到解決的關鍵領域對歐盟作出了重大讓步,其中包括禁止強制轉讓、國有企業補貼、爭端解決機制,甚至觸及到了極為敏感的勞工人權問題,中國承諾爭取批准尚未批准的國際勞工組織基本公約。

以製造業的開放為例,該協議的歐盟官方中文參考譯文稱:「中國沒有與任何其他合作夥伴做出如此深遠的市場准入承諾」,並說「就雄心壯志而言,這將與歐盟的開放度相匹配。」

中國在習近平授權之下最後一刻的突然讓步被認為是北京在拜登著手組建對華聯盟時候企圖搶先一步拉建立自己的圈子,分化美國與盟友的關係。

中國從2012年起在歐洲腹地深耕9年,致力於與中東歐國家建立所謂的「17+1」機制,但觀察人士說,這一機制基本上形同虛設,北京的承諾基本沒有任何兌現。羅馬尼亞的亞太研究所副總裁安德里亞・布林扎稱「17+1」基本就是一個「殭屍機制」,她對美國之音說,由於中國多年來一直沒有提供真正的投資,也沒有增加進口,一些國家非常失望,甚至想要退出。

但北京日前突然決定召集這十幾個國家的領導人舉行峰會,並在明知有六個國家元首不給面子的情況下,仍然拔高級別,以前均由李克強出席的論壇改由習近平親自主持。中國官方的新華社報導說,截止2020年底,中國9年來累計對中東歐17國全行業的直接投資僅為31.4億美元,中東歐17國累計對華投資近為17.2億美元,但是這一次峰會,中國就承諾在未來5年從中東歐國家進口累計價值1700億美元以上的商品,簽署總額近130億美元的53項商業合作協議。

中國圖謀或終將落空

儘管中國的這一系列動作或似見效,但是觀察人士指出,歐洲國家與美國有共同的價值觀和長期的戰略意義。歐洲議會在上個月的一項決議中譴責中國對香港活動人士的鎮壓,呼籲對相關中國和香港官員進行製裁。此外,歐盟的一個研究機構,歐洲外交關係委員會去年的一份研究報告說,新冠疫情以來,歐洲對北京越來越警惕,而且對中國在國際上咄咄逼人的態度以及侵犯人權的行為日益感到關切。

由德法國領導人牽頭的「中歐全面投資協定」需要得到歐洲議會的批准才能生效。

美國企業研究所戰略研究員施米特(Gary Schmitt)對美國之音說,從政府層面來說,中國的策略相對來說有一定的成效,令一些國家的政府將有限的經濟利益置於長期利益之上。但是,中國的一系列所作所為在國際上越來越多地引起了公眾的反感,目前並不清楚中國的策略將會繼續奏效,當然這也將取決於拜登政府是否能促成一個成功的跨大西洋中國問題政策。

羅馬尼亞的亞太研究所副總裁安德里亞・布林扎說,中東歐國家已經證明,他們和美國及北約有著共同的價值觀。這次冷落中國、總統或總理都沒有參加中國峰會的六個國家均為北約成員國,除了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和斯洛文尼亞外,還有三個波羅的海國家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布林扎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說,這些國家政府是希望以此贏得美國、歐盟以及本國選民的好感。

「中國中東歐觀察」創辦人、布拉格國際事務協會研究員伊萬娜・卡拉斯科娃說,這些國家之所以不參加北京的峰會的外部原因包括香港抗議、新疆問題以及在新冠病毒大流行等,歐洲國家因此對中國的看法越來越負面。她說,歐盟的一些做法並不意味著他們就是想親近中國:「歐盟試圖要傳遞的信息是他們將更加獨立,至少是他們希望能更加獨立,但這並不是一定就意味著更與中國更近,當然不是。」

曾著有《超級大國的中斷:世界的中國歷史》一書的美國專欄作家邁克爾・舒曼(Michael Schuman)上星期三在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的一篇評論中說,歐洲也許不想在美中之間選邊,但其領導人最終也許不得不作出這一抉擇。歐洲國家領導人可以選擇捍衛自由世界秩序,繼續參與引領世界,或者是坐視中國破壞現行國際秩序的基石。舒曼問道,這一選擇對歐洲來說難道很難嗎?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