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韜專欄:從中國角度看美中科技脫鉤

2021-02-17 05:50

? 人氣

為了讓中歐協議能成,習近平做出不少讓步。(翻攝自China Xinhua News Twitter)

為了讓中歐協議能成,習近平做出不少讓步。(翻攝自China Xinhua News Twitter)

「卡脖子」與時間換空間

2020年10月29日中國科學院學部第五屆科學教育論壇在上海舉行,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王素在主題報告上列出35項中國「卡脖子」的關鍵核心技術,中國「科技日報」有報導包括半導體(光刻機、晶片、光刻膠);面板(真空蒸鍍機、ITO靶材、25微球);通訊電子(手機射頻元件、高端電容電阻);機器人(觸覺傳感器、機器人演算法);軟體(作業系統、核心工業軟體、航空設計軟體、資料庫管理系統);航太(飛機發動機短艙、適航標準、航空鋼材、火箭發動機高強度不鏽鋼);電動車(自駕車光達、鋰電池隔膜、燃料電池關鍵材料);生技(新藥iCLIP技術、透射式電子顯微鏡、掃描電子顯微鏡、醫學影像設備元件);交通運輸(重型燃氣輪機、鋼軌銑刀、柴油高壓共軌系統);水下科技(海纜水下連接器、水下高端焊接電源);機械製造(高端軸承鋼、高壓柱塞泵、超精密拋光、隧道掘進機主軸承、環氧樹脂)等,以及60餘項中國尚未掌控的核心技術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當中國科學教育論壇舉行的同時,中共也在2020年10月26至29日舉行「十九屆五中全會」,並審議通過「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建議」。在建議中,展望2035年中國經濟、科技實力與綜合國力都將大幅提升,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成為創新型國家前列。這樣的目標對應到目前中國在諸多領域關鍵技術「卡脖子」的狀況,顯然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外界有評論認為定下2035年係為習近平持續掌權鋪路,但這另一方面顯示中共領導層瞭解自身「短板」所在,以及自身與先進國家之間所存在的科技落差,確實需要一段時間來加以克服。

回到2020 年10 月在上海舉辦的這場科學教育論壇,中共外事委秘書長楊潔篪的胞弟,前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楊潔勉也出席會議,他以「中美戰略競爭下的科技關係趨勢芻議」為題做了報告。楊指出中國正處於新的戰略環境之中,美國朝野與相當一部分人民視中國為主要戰略競爭者和對手,這個趨勢在未來5 至15 年很難根本轉變;美國一直試圖打壓中國,科學技術也成為重要的打壓領域;美國在西方發達國家中「組群」,共同圍堵中國科技發展,以圖中美「脫鉤」並形成世界兩大對立集團。不過,楊對此所提出的建議仍相當「顧全大局」,首先在總體國際關係下處理好中美科技關係,其次以科技關係促進總體國際關係,從低政治低敏感開啟合作,第三重新審視中國科技趕超的階段性目標,既有超常規發展決心,也有事緩則圓的智慧。其目標是中美避免戰略消耗、保持中國科技持續發展,最後獲得優勢和主動。換言之,楊建議的是拉長戰線,以時間換取空間,這個時間軸線也符合2035 年的遠景。

2020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以科技為首位

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是中國最高級別的經濟工作會議,由中共中央與國務院聯合,在每年年底召開,除總結一年以來的工作成果之外,並因應當前國內外經濟情勢變化,制訂來年的經濟工作部署。這個會議的重要性在於,中共高層領導在召開之前,必須花費一個月以上時間到各地調研,聽取意見、進行研究;因此,會議的內容具權威性,每年都獲得外界高度關注。2020 年是「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原定目標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但因為疫情與中美關係惡化等諸多因素影響,將延期至2021年上半年宣布達成,這一年也是中共「建黨百年」。由於這段時間是如此關鍵,中國的經濟表現也攸關習近平在2022年的中共20 大延任的正當性,使2020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更值得重視。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左一)、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左二)和其他最高領導人出席了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北京舉行的新年聚會。(美聯社)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左一)、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左二)和其他最高領導人出席了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北京舉行的新年聚會。(美聯社)

2020年12月16日至18日,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中共總書記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中共總理李克強進行總結講話。會議指出,必須清醒看到,疫情變化和外部環境存在諸多不確定性,2021年世界經濟形勢仍然複雜嚴峻。2021年是中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要做好經濟工作,除了以深化供給側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之外,還要堅持擴大內需戰略,強化科技戰略支撐,以優異成績慶祝中共建黨100周年。會議並確定2021年要抓好幾項重點任務,其中第一是「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包括要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發揮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作用,加快人才培育等;第二是「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包括針對產業薄弱環節,實施核心技術攻關,盡快解決「卡脖子」問題,搞出更多獨門絕技等。

從會議重點節錄可見,人才與技術是中國當前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不過人才培育需要時間和金錢,恐怕無法速成;而技術發展雖然可能需要更多時間和金錢,但或許有趕超希望。對中國而言,在科技領域「彎道超車」,不是因為近幾年中美貿易對抗而起,早已是進行式,甚至可以說根植在中共的競爭文化當中。

歐中達成投資協定裂解美歐同盟

2020年12月30日,歐盟主席范德賴恩(Ursula von der Leyen)用推特表示,歐盟領導人和中國原則上就投資協定完成談判;新華社也證實雙方完成談判。而在前一周,美國準國安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用推特發文表示,「美國新政府歡迎儘早與歐洲夥伴磋商,討論我們對中國經濟行為的共同擔憂」;紐時則解讀為拜登對歐中協定不滿。歐中之所以能達成協定,很大一部分是因為美歐關係在川普政府任內造成很大的倒退,這個狀況不會因為拜登勝選而馬上改變,而且歐洲人希望走自己的道路,而非對美國馬首是瞻。而中國在美國的貿易戰、科技脫鉤的威脅之下,尋求與歐盟合作亦是合理結果。無論協定未來批准或者落實的狀況為何,歐中合作態勢是確定的,而美歐如何重拾關係仍在未定之天。

2021年1月14日中國歐盟商會(Europea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China)與德國柏林默卡託中國研究中心(Mercator Institute for China Studies)合作,發表「脫鉤:全球化何去何從」(Decoupling - Severed Ties and Patchwork Globalisation)研究報告,內容指出中美兩國雖然在政治、貿易、金融、創新等領域脫鉤令人擔憂,但中美在數位領域的脫鉤,可能會造成嚴重影響,有可能影響歐盟在中國的公司被迫對國際業務進行成本高昂的分離,應作最壞準備。商會指出,面對美國貿易戰、科技戰和經濟議題國家安全化等作法,中國領導人更強化自立更生的信念,例如2020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政府號召通過新型舉國體制發展科技創新能力,這不僅強化脫鉤趨勢,更引發全球緊張角逐。

2021年1月25日,習近平出席世界經濟論壇達沃斯議程視訊對話會,並發表題為「讓多邊主義的火炬照亮人類前行之路」的特別致詞。習定義了當前時代面臨的四大課題,包括加強宏觀經濟政策協調、摒棄意識形態偏見、克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鴻溝、攜手應對全球性挑戰;其解決方案是維護和踐行多邊主義,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習並提出中國五個承諾,包括將繼續積極參與國際抗疫合作、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促進可持續發展、推進科技創新、推動建構新型國際關係。從習近平的講話來看,中國儼然成為多邊主義的代言人,其暗喻的是各國應加強合作,面對美國的單邊主義。

小結

如果以中共黨史的角度來談,他們「走獨立自主道路」的經驗是相當豐富的,而這些經驗也都能應用在對內與對外政策上,都能有所啟發。雖然中美關係千絲萬縷,使用「脫鉤」來形容略顯誇大;然而美國有意減緩中國趕超的速度,維持自身科技優勢的戰略企圖是千真萬確。如此一來,使用科技「脫鉤」一詞也算合理。從中國盤點自身技術不足,以及制定15年發展進程、加強歐中關係等作法,代表認真應對美中科技脫鉤。但從智庫學者楊潔勉的言論觀察,中國仍須以時間換取空間,避免與美國「硬脫鉤」,才能伺機趕超,最終在美中競爭當中取得優勢地位。隨著美國新政府官員逐漸到任,美中也會逐漸恢復接觸,美中關係如何形成「新常態」則是觀察重點

*作者曾任職國安外圍智庫,從事兩岸二軌交流及研析工作數年,對中共統戰系統、涉臺部門略有心得;後任職官方單位,學習兩岸協商談判業務、兩岸主管機關互動議題,負責兩岸暨國際情勢研判數年,對國安團隊運作邏輯略有心得。墨韜風險評估公司由商業、科技及外交政策等專家所成立,在日益複雜和充滿不確定性的全球商業環境中,致力協助客戶在地緣政治風險、政策問題倡導、法規遵循、市場准入戰略、合作夥伴識別、聲譽管理等方面,做出明智的決定。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