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我們應該以哲學教育取代國文教育嗎?

2021-02-11 05:40

? 人氣

莎士比亞肖像(Wikipedia/Public Domain)
莎士比亞曾言:「從來沒有一位哲學家能耐心地忍受牙痛(There was never yet a philosopher that could endure a toothache patiently.)。」(Wikipedia/Public Domain)

不以人廢言。羅素說:「情愛、求知,以及對人類苦難的無可忍受的關懷,是我一生所要追尋的目標,也是畢生快樂與幸福的泉源。如果天天無所事事,對他人的痛苦冷漠,只在意自己的吃喝玩樂,有如睡生夢死,則與行屍走肉何異,是幸福嗎?(鄧文一)」說得對嗎?除開「天天無所事事」這一項,像青年牛頓埋首研究光學、引力等物理學問題,可沒心思去關懷人類苦難。終生未婚,不知情愛為何物。後來花上三十年光陰,比他研究物理學的時間還多,致力於研究煉金術。以後見之明來看,愚蠢至極,他卻樂在其中。他不幸福嗎?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亞當·斯密(Adam Smith)《國富論》外另一名著《道德情操論》,此書不能說不是哲學著作吧?書中他說:「關心自己的幸福,教我們審慎的美德;關心他人的幸福,教我們公正和仁慈的美德。」如有人以審慎態度投資而致富,為人吝嗇一毛不拔,典型小氣財神。小說中的小氣財神,最終洗心革面慷慨行善,這樣的結局有益於教化人心(不這樣,小說怎賣得出去),可現實中,慳吝冷漠,自私自利的吝嗇鬼多的是,否則世上問題會少很多。儘可斥罵那種自私鬼冷血,卻不能說那種人不幸福,畢竟幸福是主觀感覺。

行善和關懷他人是人品高尚之舉,值得讚揚並加以推廣這種觀念。但哲學就是哲學,該就事論事,不能用宗教式教條武斷道理。

勿「失不知為不知之意」

鄧教授說:「歐洲的哲學會考是拿破崙時代開始的,與歐洲的民主發展有關,對促進歐洲科學、文學與社會學的發展有很大幫助」。果如此乎?案,西洋哲學原本探索的項目包羅萬象。隨著人類知識進展,對知識了解更多更深,便慢慢有了分類。後來離開哲學獨立,先是醫學,隨後數學,再來物理學、生物學、心理學。

這些獨立出去的知識,有了更精確的研究,反過來影響哲學。英國數學家兼哲學家懷海德(A. N. Whitehead)所著《科學與現代世界》中提到,十七世紀產生的科學思想體系,令當時那種靠玄想出來的哲學站不住腳,而「遊蕩失據」。還提到牛頓的數學影響了康德,而鄧教授說的拿破崙時代,及提到的幾位哲學家都在十八、十九世紀,豈不顛倒了?

鄧教授又說:「近代的中國與台灣,有誕生出甚麼大思想家?」確實,近代文明是西方優勝。但就整個人類文明來看,中國文明同樣有足可傲人地方,同樣能人輩出,對世人做出貢獻。前書中懷海德就說:「中國文明是世界上自古以來最偉大的文明。」德國哲學家兼精神病學家雅斯培(Karl Jaspers)著有《四大聖哲》,孔子列其一。《論語》也一直名列世界經典。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