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愷專文:大井頭的水,不停地流……

2021-02-15 06:30

? 人氣

十字大街以東西向的大街為首,南北向則規劃為上、下兩條橫街,而現在大井頭所在的民權路與永福路交叉口,就是當時大井頭街與下橫街交會所在。商業發展持續在此蓬勃擴張,寬敞的大街中央因應需求築起雙面鄰街的架棚,將路一分為二,提供給更多攤販使用。大街中不同行業的商家群聚、百貨匯集,官方依類別進行分段命名:竹仔街、帽仔街、鞋街與草花街等特定的商業街道陸續出現。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由乾隆與嘉慶年間縣志中的〈城池圖〉來看,便會發現十字大街向來是台南城內的重心,在其中可看見縣府基於防衛築起了城牆,從原先的木柵、刺竹後來升級成土石城垣,這界定了城內與城外的界線分別,以「府城」為名的完整城鎮樣貌就此成形。

將視角往大井西邊望去,當時白浪滔滔的台江內海逐漸淤積成陸,原本位於大井頭的渡口也往外遷移,來到沿海新生的五條港地帶──南河港安瀾橋周邊。這個渡口不僅成為官員往來與載客之用,也是當地郊商與十字街上的商家進出口商品之地,從而造就了大井西側至南河港一帶的商業繁榮盛況。

夜晚時分,泊船停岸,由港口沿著支流與南河街往大井頭走去,來到素有有「府城八景」之一的井亭夜市。此時整條大街燈火通明、人山人海,人們逛市集、吃小吃,不禁令人想起乾隆詩人章甫的詩:「井亭夜景鬧如何,交易然燈幾度過;不是日中違古制,海關蜃市晚來多。」月色溫柔,大井的水面在夜市燈火照耀下波光粼粼。

日治時期:本町與大宮町的交叉口

曾經是汪洋大海的台江內海,在河川輸沙與海浪漂沙的兩方作用下,安平與府城之間逐漸相連成陸,海埔新生地上逐漸匯集散村,過往能登上赤崁樓觀看內海夕照的光景已不復見,大井離外海也越來越遠。

時間之井通往日治時期,政權更迭下,大井頭的水依然充沛,不分民族、供養眾人,旁觀著這座城市正經歷的不同近代化工程──拓寬道路、架起鐵路、拆除城垣、置放圓環等一連串市區改正計畫,台南的商業中心也因為開闢運河,而逐漸向後來的末廣町、今天的中正路擴張。

1919年,台灣實施町名改正,大井頭街有了新的名字──「本町四丁目」,旁邊的下橫街則改名為「大宮町一丁目」。延續十字街商業繁盛的遺風,本町與大宮町仍是許多富商巨賈聚集的所在,也因為過去周邊的鞋街、帽仔街、做針街,後來本町逐漸發展成布商及吳服商群聚的布街。

過去許多胼手胝足的年輕人都來此找求頭路,在這裡的店家從學徒基層做起,慢慢累積經驗和財富,等待出人頭地的一天。在此發跡的創業家,包括以紡織業起家的「台南幫」侯雨利及其弟子吳修齊,最早他們開設的事業就是由此為起點。另外,來自日本山口縣的林百貨創始者林方一,在當年離鄉背井來台,到本町四丁目的日吉屋吳服店,從帳場的基層工作做起,等時機成熟後就獨立創業,在大宮町一丁目上開設林方一商店,而後有末廣町上的林百貨。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