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紀宇專欄:巨人臥榻旁的生存之道,談談「芬蘭模式」

2017-10-17 06:10

? 人氣

芬蘭國防軍(Karri Huhtanen@Wikipedia CC BY-SA 2.0)

芬蘭國防軍(Karri Huhtanen@Wikipedia CC BY-SA 2.0)

中共十九大即將登場,習近平5年前提出的「兩個一百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2021年)、新中國成立100年(2049年)──奮鬥目標與台灣的關係再度引發關注。不過今年歐洲也有一場「一百年」,或許能帶給台灣另一番省思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1917年12月6日,拜俄羅斯二月革命與十月革命全國動亂之賜,北歐的「芬蘭大公國」(Grand Duchy of Finland)宣布獨立,成為一個總統制(後來轉向內閣制)的共和國。因此今年的12月6日,就是芬蘭共和國(Suomen Tasavalta)的一百歲生日。

芬蘭與台灣的近代史有許多地方相映成趣。一千多年前中國的宋太祖趙匡胤派軍征伐南方鄰國「南唐」時說:「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乎!」芬蘭與台灣應該體會特別深刻,兩者身旁都睡了一個巨人。台灣與中國之間至少還有一道海峽天險,但芬蘭與俄羅斯的陸地邊界長達1340公里。

1939年11月爆發的「冬季戰爭」,芬蘭力抗強鄰蘇聯(Wikipedia / Public Domain)
1939年11月爆發的「冬季戰爭」,芬蘭力抗強鄰蘇聯(Wikipedia / Public Domain)

芬蘭獨立之後,俄羅斯/蘇聯對它仍然虎視眈眈,未必有意併吞,但至少要它作為安全憑障,絕不容許它與敵國結盟。1939年11月「冬季戰爭」(Winter War)爆發,芬蘭奮勇抗擊3個多月後,被迫簽訂城下之盟。1941年納粹入侵蘇聯,芬蘭加入軸心國陣營,也因此在二戰之後淪為戰敗國,再度與蘇聯簽訂割地賠款的和約。

戰後芬蘭雖然不至於像鄰近的波羅的海三小國遭到併吞,但是為了安撫蘇聯這個巨人,它必須在國際事務上保持中立,絕對不能批莫斯科的逆鱗。因此芬蘭並沒有接受「馬歇爾計畫」(Marshall Plan)援助,也不參與北約(NATO),並以自我檢查(self-censorship)消弭、壓制國內的反蘇聯聲音。這套「以小事大」作法被譏為「芬蘭化」(Finlandization),但至少保住了芬蘭的獨立地位與政治體制。

芬蘭壯麗的山河( M. Passinen@Wikipedia CC BY-SA 3.0)
芬蘭壯麗的山河( M. Passinen@Wikipedia CC BY-SA 3.0)

蘇聯與其共產主義帝國垮台之後,芬蘭總算稍稍解除泰山壓頂的夢魘,從1994年開始參與北約的「和平夥伴關係計畫」(Partnership for Peace),1995年成為歐盟(EU)成員國。然而,保持不去刺激俄羅斯的「中立」仍然是芬蘭處理對外關係、從事國際活動的圭臬。

不過,芬蘭國內外的局勢與氣氛近年起了變化,向西方世界靠攏的聲浪逐漸高漲,而焦點則是過去被視為禁忌的一個議題:芬蘭是否應該正式加入北約?芬蘭總統選舉明年2月28日(二二八)投票,已經有一位候選人將加入北約議題端上檯面、列為政見。

現任歐洲議會議員(MEP)、芬蘭瑞典族人民黨(SFP)總統候選人托瓦茲(Nils Torvalds)主張,芬蘭應該徹底擺脫俄羅斯陰影,不要再讓莫斯科插手國防事務,加強與歐洲的關係有利於國家獨立自主。此一主張得到前任總理史塔布(Alexander Stubb)的呼應;芬蘭軍方尤其興致勃勃,2016年的一項調查顯示,2/3軍官支持加入北約。

喜歡這篇文章嗎?

閻紀宇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