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祥觀點:台灣命運如何?北京看著辦!

2021-02-03 07:00

? 人氣

筆者認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積極追求中國的中興,對內對外都強勢以對。(資料照,AP)

筆者認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積極追求中國的中興,對內對外都強勢以對。(資料照,AP)

經過川普政府對中國3年狂風驟雨式的攻擊,拜登正在進行微調,抗中基調不變,手法則求細緻與效應。夾在美中博弈中的台灣,深深感受命運無法完全操之在己的苦楚,無論親美或是和中,都有受制於人的不安全感。其實,不管美中關係以及兩岸關係如何演變,由於中國大陸相對於美國和台灣的實力對比,主導力顯然正往中國方向傾斜,所以台灣的命運如何,說到底,還是北京「看著辦」。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看著辦」有很多種意思,要看說話的情境、對話者的個性、彼此之間互動的關係以及所指涉事務的具體情況,可以有完全不同的意思。可以是完全授權或聽信的意思,比如在戰場指揮作戰的將帥或是特命全權大使,領導人基於信任或是實際需要,要他「看著辦」;也有可能是要他有擔當,自己做決定、自己負責任;其中有些情況是故意不表態,以免承擔責任;最壞的情況是一種警告,比如先生應酬太多,某天又再向妻子「告假」,太太要他「看著辦」,這是表達不滿意、不苟同,帶有嚴重的警告意味。如果美國和台灣對於中共的統一意圖無可奈何,最後讓北京「看著辦」,結果將會如何?

美對中的強硬立場

站在美國立場,要北京「看著辦」,以美國現有的綜合實力優勢以及戰略作為,當然是一種嚴厲警告,要北京認清妄動必然遭來的美國反應,包括軍事反制之類的嚴重後果。這也是美國政府「川規拜隨」的一貫性政策。拜登政府一再重申對中國大陸及台灣的延續性政策,多次表述其「一中政策」的內涵,表明維持3個公報、《台灣關係法》及「6項保證」的承諾不變。國務卿布林肯(Anthony Blinken)明言同意川普時期對中共當局較為強硬的原則,只是在具體作法上有部分不敢苟同,而且會在氣候變遷等重要議題上與北京合作。國安顧問(Jake Sullivan)口徑一致,將美中關係視為大國競爭關係,要在先進科技上取得領先,並聯合盟邦阻止中共過於侵略性的作法。民主黨政府一些重要成員對民主、人權價值相對重視,加上華府反中意識濃厚的氣候,所以可能會對新疆(維吾爾人)、香港、台灣採取強硬立場;北京就看著辦吧。

當然,美國實力的相對優勢正在衰退中,對北京已經有所忌憚與需求,所以拜登政府「抗中友台」仍然有其限度,台灣不宜對美、中、台3方關係虛幻設想。事實上,美國與中共在關鍵議題上雖存著競爭甚至對抗的成分,不可過度放大,也不能忽視美國對台灣的支持有一定限度。而且不能只看美國一方的口惠和支持行動,也要看中方的企圖心與作為,比如習近平最近的2場對內對外講話就該注意。他對內講「時與勢站在我們這邊」,對外講「多邊主義的重要性」。他針對疫情、美國對外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宣示,大陸有信心有能力應對各種挑戰。他加大力度強調多邊主義對維護世界秩序的重要性,暗批美國川普舊政府「搞小圈子,新冷戰,排斥、威脅、恐嚇他人,搞脫鉤、斷供、制裁,搞唯我獨尊等」。言外之意,要美國新政府看著辦。

世人皆知,美中關係如沿著川普政府鋪設的道路走下去,將進入凶險境地。美中雙方在美國政府換手之際都想暫停針鋒相對的做法,彼此各退一步,然後向對方趨近一步,踩出一些共舞的步子。對於台灣,支持的基調不變,國務卿布林肯、國防部長奧斯丁、印太政策協調官康貝爾(Kurt Campbell)等官員雖都呼籲北京要停止相關作為,但也要兩岸進行有意義的對話,降低彼此緊張。可以看出,美中關係正逐漸轉向,拜登政府將以「戰略耐心」與大陸展開一場長跑競賽,川普那種暴走式政策將逐漸調整。不過,北京對台的強硬立場絲毫未變。國台辦重申「民進黨當局只有承認九二共識,停止謀獨挑釁,台海才有和平穩定,捨此別無他路」,其國防部更直言,「台獨就意味著戰爭」。

美國總統拜登。(美聯社)
筆者指出,美國總統拜登上任後將以「戰略耐心」與中國展開長跑競賽,逐漸調整川普的暴走式政策。(資料照,AP)

由於北京對台毫不鬆手,所以美國新政府雖然對中語調放軟,但仍奉行小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總統所說的:「說話可以輕聲細語,但手中要拿一根大棍子」的名言。拜登政府必然會在美國國家利益的前提之下,與盟邦或友國共謀與中國大競爭對策,謀求合作及共處的機會和可能。在避免戰爭為最高指導原則下,盡力尋求美國及兩岸都能接受的穩定台海局勢的三贏安排。北京當局在對台施壓之際,也在管控中國大陸日益高漲的武統聲浪,因為一旦發生軍事衝突,其代價之高、善後之難及對大陸長遠發展所生損害之大,都是不可承受之重,所以實在無法放任對台鷹派看著辦。台北基於凶險的研判以及對美國的附從,也不致於太過莽撞。外交部長吳釗燮說台灣不會拖美國下水,在一定程度內解除了軍事衝突的引信,顯示華府的收放是兩岸軍事危機的控管閥。在受制於人的情況下,民進黨政府尚能所收斂,所以美、中、台3方目前都戒慎恐懼,避免導致兵戎相向。

美國對美中台戰略三角關係的控制力雖在減弱中,但仍是主導性力量,至於北京和台灣各自的主體性與能動性,同樣在動態中不斷變化。民進黨政府強力把台灣鎖在中國的對面,緊緊抱住華府,已經成為美國的戰略棋子,在北京拒斥之下,業已無法自行與北京折衝協商,該有的獨立性、主體性、能動性都很稀缺,更無法突破結構性障礙,為台灣爭取裨益於長遠和平的戰略定位。

台灣「去中國化」

甚至在去中華民國化及去中國化上大踏步前進,又積極配合美國的「印太戰略」,因此刺激了北京形成更強的緊迫感。大陸朝野多已認定和平統一的機遇已過,未來只有武統、「冷武統」以及以武統為後盾加上智謀的「智統」。由於兩岸軍力太過懸殊,兩岸一旦開戰,美國能否及時救援並擊退共軍大有疑義。如果共軍採取「冷武統」或「智統」手段,以導彈或混編的機隊形成威懾效果,再重點打擊機場、港口、公路、鐵路、輸電設施、通訊等樞紐目標,進而摧毀台灣的心理防線,則後果不堪設想。關鍵在於美國來不來救,但美國一旦參戰,就是進入美台聯手對抗中國大陸的殊死之戰,美國必然三思而行。當然,共軍即使達標完成統一,所付出的代價必然慘重,所以如果不是迫於形勢別無選擇,應不致於輕易出此下策。

台灣許多人自恃有美國撐腰,台灣可以帥行己意,中共有膽就看著辦,但北京也要台灣及美國看著辦,如果認定美台聯手太超過,自揣被逼上梁山,則武謀統可能成為最後的選項。目前兩岸情勢的主要依託無非是美中之間的恐怖平衡,兩方都以軍事為屏障,要對方看著辦,這使2個核子強國都不敢測試底線。拜登政府對於維持雙方維持恐怖平衡的安定性比較考究,有助於降低戰爭風險。

追求中國中興 對內對外、強勢以對

不過,美中之間的結構性摩擦已經過了中線,斷難回頭,幾無緩解可能,只能加以管控。隨著國力增長,中國大陸不會接受美國塑造的國際秩序,也不會順從美國處理地緣政治問題。何況習近平已經成為毛澤東以後控制力強的領導人,而且積極追求中國的中興,對內對外都強勢以對。無論對世界、對美國、對香港、對台灣或是對內部掌控,他幾乎在每一條戰線上都展現強者作風,主要認定為核心利益所在,便強勢積極進行。美中之間的衝突正是導因於兩大強權之間的核心利益競逐,加上雙方基本的意識形態與世界觀截然不同。在習近平及中國看來,個頭長大了,衣服就要跟著改,所以對外政策不會因為遭抵禦而劇烈轉變。然而,美中關係過去幾年發生巨大變化,拜登無法將美國對中政策調整回歐巴馬時期,在台灣議題上會與川普時期不同,或許會體現在對台軍售和美國高官訪台層級上。拜登政府雖會對台友好依舊,但不會像川普政府那樣在兩岸鋼索上太過妄為,2國可以先喘口氣,比較不會為台灣問題大動干戈。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美聯社)
筆者表示,中國大陸不會接受美國塑造的國際秩序,也不會順從美國處理地緣政治問題。(資料照,AP)

兩岸衝突眼前尚可管控,但誠如前國安會秘書長蘇起研判,拜登就任會先將重心放於內政,然後才是外交,但約2年之後,美中在台灣問題上恐難取得妥協,而台灣政府也想挑起兩岸對抗,且拜登政府政績若太差,也可能挑激美中對抗,屆時兩岸可能走向不好的結局。中共也可能因為跟美國談不攏,而台灣又有談判障礙,以致於認為只有自己出手解決台灣問題。

台灣:美、中難以化解的矛盾

絕不放棄統一目標的中共碰上稱霸世界絕不退讓的美國,碰撞自是難免,所出現的火花也越來越多。反華已經是美國朝野共識,重振美國的霸權有志一同,川普一再退群,正是霸權老大不受約束的行徑。美國的國家利益與美國的霸權已是連體嬰,失去了霸權就會失去極大的利益。中國的快速崛起已威脅到美國霸權以及美國利益,當然要竭盡所能遏制,而台灣問題是美中矛盾的焦點,誰也不會退讓。台灣也不會接受現狀下的中國統一。可慮的是,近5年來,中國大陸已從「反台獨」走向「反台灣」,台灣社會則從「反中共」漸走向「反中國」,兩岸政府與人民之間的反感及敵意日增,台灣社會則因政黨對立、族群撕裂及國家認同衝突而撕裂日漸加劇,絲毫沒有形成共識一致對陸的可能。尤其目前對中鷹派當道,主流民意反對九二共識、兩岸協商,其中的激進者甚至試圖推動台灣正常國家運動、公投制新憲、限縮主權與領土範圍及變更國旗、國號及國歌,在國族認同上多界定自己是台灣人,而不是中國人。大陸則形成反方向的民意,且越來越尖銳,與台灣民意碰撞乃屬必然。

兩岸無法商量著辦,美中之間存在無法化解的矛盾,台灣問題更是最突出的矛盾,很難商量好再辦,那怎麼辦?最後還是北京看著辦。中共的算盤當然是以最小代價完成統一,和統行不通,必然借助軍事力量,最好是「冷武統」,以軍事手段脅迫,不戰而屈人之兵;若辦不到,退而施展「智統」,以有限兵力配合智謀運用,屈服台灣對抗意志;如果都不能得逞,只有鋌而走險。訴諸武統。萬一走到這一步,就看美國如何出手了,但台灣都將陷入火海中,落到半摧毀的悲劇中。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前中央通訊社董事長,前中選會委員,本文原刊《美麗島電子報》,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