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沙龍》當資源耗盡 人類怎麼辦?魏國彥警告:第6次物種大滅絕已開始

2017-10-14 20:04

? 人氣

台大地質系教授魏國彥14日出席思沙龍「人類與環境:資源耗盡,終極抉擇是什麼」座談會時表示,若人類於數十萬年後回到地球,現在人類生活活動所留下的那些自然界沒有的塑膠、化學成分、核武測試等等,都會被記錄在地底下,成為地質學與地層學的問題。 (顏麟宇攝)

台大地質系教授魏國彥14日出席思沙龍「人類與環境:資源耗盡,終極抉擇是什麼」座談會時表示,若人類於數十萬年後回到地球,現在人類生活活動所留下的那些自然界沒有的塑膠、化學成分、核武測試等等,都會被記錄在地底下,成為地質學與地層學的問題。 (顏麟宇攝)

近年全球暖化、資源過度使用,讓人類開始產生反思,有科學家指出人類對地球的影響,足以開創新的地質學時代「人類世」。前環保署長魏國彥表示,地球像是正準備發射的火箭,在空中是最危險的,沒有共識會讓地球處在空中狀態,必須加足馬力衝出現狀,才能達到新的永續,要飛出地球才能安全,而人類是智慧、是愚笨還是欺瞞自己、是鴕鳥,就看我們有沒有公民覺醒與行動。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由龍應台文化基金會主辦的秋季思沙龍,首場14日下午在華山文創園區登場,本場活動首先播放2015年的紀錄片「人類世」,並由前環保署長魏國彥主講「人類與環境:資源耗盡,終極抉擇是什麼」。

20171014-龍應台文化基金會思沙龍14日舉辦【人類與環境:資源耗盡,終極抉擇是什麼? 】座談會,並邀台大地質系教授主講。(顏麟宇攝)
思沙龍14日下午在華山文創園區登場,由前環保署長魏國彥主講「人類與環境:資源耗盡,終極抉擇是什麼」。(顏麟宇攝)

「人類世」紀錄片講述,近年科學家認為人類對地球的影響足以開創地質學的新時代「人類世」,人類所做的事情,都會被保存在地質層中。

魏國彥在演講時表示,首先對「人類世」一詞進行講述。現代人類都屬同一個物種:「智慧人」,人類在古早時期原先可能只有數千萬人,在20世紀後半、1950年以後人口增長大加速,進入21世紀那年人口已達60億,現在人口75億,估計2044年將有90億人,也就是不到50年,人口將增加50%,已成為大自然的壓力。 

人類世:人類活動對地球的影響足以成立新的地質時代 

魏國彥說,人口增長、科技進步與資源耗用,3個因素互相作用,以致人類成為改變地球的營力之一,這個狀態,讓科學家在2000年提出人類世。 

但人類世的起始點是何時,引發科學界熱烈辯論。有一派認為是7500年或5000年前,當時開始刀耕火種與農業,出現大量焚燒,製造大量二氧化碳與甲烷,也改變大氣層,當時溫室氣體的釋放可能逆轉了冷化空氣。另有說法認為人類世起始於西元1610年的哥倫布大交換,新舊世界交集;也有人認為是1750年的工業革命,或者是在1950年的人口增長大加速時期。

20171014-台大地質系教授魏國彥14日出席思沙龍【人類與環境:資源耗盡,終極抉擇是什麼? 】座談會。(顏麟宇攝)
台大地質系教授魏國彥說,人口增長、科技進步與資源耗用,3個因素互相作用,以致人類成為改變地球的營力之一。(顏麟宇攝)

魏國彥說,假如人類絕滅,或人類沒滅絕、於數十萬年後回到地球,現在人類生活活動所留下的那些自然界沒有的塑膠、化學成分、核武測試等等,都會被記錄在地底下,成為地質學與地層學的問題。 

談到自然資源與能源,魏國彥說,非再生能源,包含礦產、燃料等等,礦產部分,他認為可以以價制量、循環使用,以延長使用時間。至於能源,魏國彥說,若以消費端來看,用最多大概是石油、天然氣、電,但電怎麼來?以全球來看,前三名是煤、天然氣、水力、核能,若再往前看所有的初級能源,石油、煤、天然氣就是最大的能源來源,佔能源80%,都是化石燃料,會產生溫室氣體。

若根據巴黎氣候協議積極作為 2030年碳排放減少30%

魏國彥說,現在第6次物種大滅絕其實已經開始,先前發生過5次,這次大滅絕比恐龍大滅絕速度還快。 

魏國彥表示,最新數據顯示,如果人類繼續依然故我,2030年會消耗掉2個地球的資源,但如果根據2015巴黎氣候峰會的協議積極作為,2030年碳排放會減少30%,也會減到只消耗1.5個地球的資源。

20171014-台大地質系教授魏國彥14日出席思沙龍【人類與環境:資源耗盡,終極抉擇是什麼? 】座談會。(顏麟宇攝)
台大地質系教授魏國彥魏國彥說,現在第6次物種大滅絕其實已經開始,先前發生過5次,這次大滅絕比恐龍大滅絕速度還快。(顏麟宇攝)

魏國彥說,人類社會與地球像是正準備發射的火箭,升空後在半空中是最危險的,如果沒有共識,會處在空中狀態,所以必須加足馬力衝出現狀,才能達到新的永續,就像飛出地球才能安全。

2050會如何?若朝永續發展 將受4大因素相互影響 

魏國彥指出,2050年會如何,有太多可能性,若向永續發展轉化,會有科技主導、市場主導、國家主導與公民主導等4個因素相互影響。科技部分,未來可能會有新的人工智慧、城市礦山、地球氣候工程等等;市場主導,也許碳稅是其中之一,還有循環經濟、外部成本內部化;國家角色部分,國家必須要考量因應未來地球風險以及不確定性,必須要扮演促進者與推動者的角色,公共政策目的在於確保環境成本內部化。 

至於公民主導,魏國彥認為,民主政體裡面,公民選擇很重要,要讓大家多想,透過消費者運動等等,可能可以找到新的路線。魏國彥說,人類才出現20萬年,但很多物種可以活1000萬年,人類如果20萬就結束,怎麼會是「智慧人」?所以是智慧、是愚笨,是欺瞞自己、是鴕鳥,就看我們有沒有公民覺醒與行動。 

魏國彥說,哲學家卡爾波普曾表示「如果我們可以預知未來,那就不是未來了」,面臨這樣的困境,沒人能預測未來,而我們每個人的作為都在影響未來,對未來成敗都有責任。

喜歡這篇文章嗎?

方炳超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