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吉諒專文:因為懂得所以無語─閱讀董橋的層次

2021-02-07 06:20

? 人氣

為了闡釋「因為懂得,所以無語」,董橋引用的故事悠遠深邃,有大時代的波濤,也有小人物的情懷,但更令人無限唏噓的,是這些壓縮在龐大時空中的諸多無可奈何,以及無可奈何之後的「釋然一笑」,幾乎就是北宋晏殊「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的境界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樣的敘述手法、文字風格幾乎可以說是董橋的招牌,同樣在〈珍重〉中,董橋寫到大學時在台灣讀書的經歷,還是一樣高度壓縮了整個時代的濃厚印記:

胡適之終究是胡適之:淵博而執著,溫煦而剛毅,誠摯而挑剔。我在台灣讀書頭幾年胡先生健在,報上常常看到他的消息,偶爾光臨學院講學,風采瀟灑,月明星稀,一笑一嗔皆文章。那些年老民國的新文士舊鴻儒都在台灣,葉公超梁實秋蔣夢麟董作賓臺靜農莊慕陵俞大綱都在,蘇雪林說起戰前大陸上的舊人舊事悲欣交集,眼神裡山川風物越飄越遠越牽念。

這類的文字在董橋文章不勝枚舉,這樣的文字風格顯然是其他作家所沒有的,也因而難免好奇,董橋是如何做到的?

我以為,董橋之所以成為董橋,除了個人的才情學養,也有時代的因緣際會。

小時候跟隨父執輩讀書寫字,傳統文化的薰陶入骨,建構了董橋文學的第一道風景;長大後到台灣讀書,認識了當時也是至今最重要的大陸來台的第一代文人,成為他文學素養中的第二道風采;之後到英國留學,研究英國文學、收藏珍貴舊書版本,從作家作品文本、生活資料到舊書店老闆、同好的交流,奠定了董橋對英美文學的立體認知;到香港工作之後,以當時香港特殊的地理、政治位置,董橋認識、熟悉了當時所有海內外最重要的華人學者作家,他們的才智學養、人生閱歷、觀念思想,被董橋建構成專屬於他自己的龐大的、複雜的文藝、思想殿堂,董橋識人之多,恐怕也是無人能比。再加上他對傳統書畫的喜好收藏,更讓他建構的人文殿堂充滿了墨韻書香。

(本文節錄自《印刻文學生活誌》210期,2021年2月號)

*作者為台灣當代詩人、書畫與篆刻家。出生嘉義,早年師承文人畫大師江兆申先生。數度榮獲「時報文學獎」及年度詩人獎、書法獎等多種獎項;已在台灣、日本、美國舉辦數十次個展,是首位獲邀至美國國務院演講的華人藝術家。創作兼擅現代文學、書畫篆刻,並長期致力筆墨、紙張等材料研究,以及書法教學。已出版詩集《交響詩》等七本,散文集《紙上太極》等十八本,書畫作品集《筆墨新天》等九本;為推廣書法而出版的《如何寫書法》、《侯吉諒書法講堂》廣獲好評,著作曾獲金鼎獎入圍肯定。二○二○年出版散文集《筆花盛開:詩酒書畫的年華》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