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這不是我當初想要的了──為何在做出決定後感到後悔:《為什麼我出門買牛奶,卻騎了一輛腳踏車回家?》選摘(3)

2017-10-23 05:10

? 人氣

這類型的比較容易令人覺得事事窒礙難行,因為有什麼比得上這些經過反覆琢磨的理想化概念更完美呢?此外,因為這種比較本身就建立在錯誤的認知上,而這類錯誤認知又特別容易在我們已經確定選擇某個選項後出現,以至於使我們根本就忘記那些被淘汰的選項原有的缺點。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時我們腦子裡就像裝了開關,那些剛做過的評估,以及讓我們做出最後決定的原因,一瞬間全部消失得無影無蹤,只剩下那些提醒我們「當初如果做不同的決定就好了」的記憶。

這種現象的背後,其實是經常用來形容現今世代焦慮的「錯失恐懼症」(the fear of missing out),或簡稱FOMO。

這種世代焦慮的主要特質會出現在例如智慧手機的使用上,有些人會不停滑手機,只為了隨時追蹤他人的最新動態,而那些人可能是朋友、認識的人,或甚至其他只是經由社群網絡成為聯絡人的人。

當我們查看臉書、推特等這類社交平台的動態時報,「錯失恐懼症」的焦慮感還會持續攀升,因為我們會意識到當下別人在做什麼,而我們沒有、或是沒能擁有什麼。例如,別人正在享受那些玩樂?是不是別人的餐點更好、聚會更精采、度假行程更刺激?這種不滿足感一旦降臨就不會快速消散,於是我們的情緒受到影響,整天都覺得心情不好。這樣簡直太愚蠢了!

滑手機、pokemon(圖/すしぱく@pakutaso)
當我們查看臉書、推特等這類社交平台的動態時報,「錯失恐懼症」的焦慮感還會持續攀升。(圖/すしぱく@pakutaso)

別讓這些掠過腦子的想法得逞了。您可以隨時回到當下,並且用以下幾個方法阻絕這些影響。

回到現實

已經做出的選擇雖然有缺點,而且這些缺點已經不再能視而不見,但可以嘗試喚起記憶,讓自己回想起其他選項也並非完全沒問題。當初沒選擇的選項,就不要再放到潛意識築起的高台上,更不要時時關注它。您可以把當初放棄的選項純粹當做思考練習的對象,有意識地思考這些選項的問題。如果遇上特別難解的情況,甚至也可以列表寫下這些選項的缺點。如此便可以了解到,看似完美的解答事實上根本不存在,這時我們就能夠與自己做出的選擇和解了。

接受其他選項

基本上,我們都該慶幸自己還有其他選項可以選擇。正因為這些選項各有不同的優點吸引著我們,我們才能有所選擇。所以對於那些最終無法說服我們的選項,何妨接受它們原來的樣子。不過,也是因為這樣的認知如此簡單,才讓我們事後為自己做出的決定感到不滿。

為您做出的選擇感到高興

專注在您做出的選擇上,看到它的優點點、享受它帶來的好處,並且和朋友或家人分享這個決定帶來的成果。因為在您向他人講述的過程中,不只是說給自己聽,還能得到他人的正面回應,如此便能消除疑慮。

然而,更聰明的作法是與其事後在不滿和懷疑中掙扎,不如一開始就不要讓這些不滿和懷疑擴大。關於這部分也有兩個技巧。

一、為自己爭取保障

在商貿領域,這個心理作用已經應用多時,一方面是為了讓顧客容易做決定,另方面也為了讓顧客在做出決定後長期感到滿意。專業術語稱此為「退/換貨權益」

簡單來說,這是在購買後固定時間內,您有權取消已經做出的選擇。當然,這麼做的目的並不是希望消費者真正行使這項權利,而是,當店家給予消費者退/換貨的權利時,如果能夠起到心理上的安慰效果,或是傳達「只要我想,我還可以……」的感受就夠了。

容易產生疑慮的人特別容易受到這個技巧的誘惑,不過只要他們還沒有掉進陷阱,並且不在每次做出決定後都想反悔,就不會有多大問題。否則,這個心理作用會往反方向發展,因為它會讓人變得幾乎沒有決斷能力。

二、相信自己的決策能力

對於自己做出的決定,如果我們經常提出批評,久而久之容易影響到我們對它的滿意度。因為相信自己容易做出錯誤決策的人,就容易在自己的選擇中看到缺陷,因而產生一種自我預言的效果。如果能反過來做,就會是正確的作法。因此,請減少對自己的批評,並且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出更好的選擇。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商周出版《為什麼我出門買牛奶,卻騎了一輛腳踏車回家?:用心理學、行為科學教你不猶豫、不後悔,一出手就是正確決定》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