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維幸觀點:拜登會出賣台灣嗎?

2021-02-01 07:10

? 人氣

拜登政府雖然也挺台抗中,但不認同將美中關係定位為新冷戰價值對壘的做法。(美聯社)

拜登政府雖然也挺台抗中,但不認同將美中關係定位為新冷戰價值對壘的做法。(美聯社)

拜登及他的團隊上任不過幾天,美國的許多外交行動顯然在做法上面,與前任有很大的差別。 國務卿布林肯 (Anthony Blinken) 為拜登幕僚及策士數10年,基本上是拜登的執行長,不太可能有超出拜登的己見。在任命之前的參院聽證會雖然強調正視中國的威脅,這也是美國中美專家大致的共識,更是聽證順利過關的場面話,不值得像台灣川粉過度的誇大和寄望。比較有創意的智囊應該是哈佛政府學院的艾利森 (Graham Allison)和總管亞太事務的助理坎博 (Kurt Campbell) 。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昨日古巴,今日台灣

艾利森一輩子研究戰爭與和平。創造了修昔底德陷阱理論。對中美關係又有獨到的見解。他警告:歷史上有至少十八次強權興起,挑戰現成霸權的例子。 其中,只有四次沒有戰爭。所以,在两强相争時,戰爭與和平的相對可能性幾乎是3.5比1 。如果是這樣,中美不得不戰的可能性大大高於和平的可能。而他同時認為,中美爆發戰爭最可能的引爆點就是台灣問題。當然,修昔底德陷阱不是什麼定律。有人甚至完全否認其效力。可是,否認定律存在,無法抹殺對抗的事實和戰爭的可能性。不過,在艾利森的研究裡,他曾經引用遼宋之間的澶淵之盟說明兩強的衝突不必然產生戰爭。又以60年代美國總統甘乃迪處理古巴危機展示一觸即發的核戰如何幾乎成了事實。

古巴的例子具有嚴肅的教育意義有如所言之外, 對當今台海局勢更應该發人深省。比喻雖不完全契合,我們可以把當年的美國想像為今日的中共,把美國想象為當年的蘇聯,再把台灣想像為當年的古巴。2者之間極具分析的類似性。台灣之與中國大陸,就如當年的古巴之與美國。對錯不論,美國對其他美洲國家的領土雖無野心,卻向來認為美洲以外的國家干涉美洲事務,有如在美國的後院撒野。除了歷史因素,地理上大陸與台灣近在咫尺,又是中國大陸的基本利益之所在。蘇聯之對古巴,兵力遙遠,又非其國家的核心利益, 正如當今台灣之對美國。一旦有台海軍事對持,結果是不是很可能像古巴危機的發展?如果美國不像當年的蘇聯撤退而硬幹,甘乃迪及艾利森的核戰憂慮豈不在台灣成真?如果雙方避免核戰危機,美國只有撤退一途。頂多換取中共不強力干涉台灣內部事務的承諾下台?

可是,2個例子中間有一個基本的差異,中共不像美國必須做出不攻擊古巴的承諾換取當年蘇聯放棄以飛彈進一步武裝古巴的行動。美國對台軍售本來與當年蘇聯的軍援古巴有實質的不同。同時,中共本來就沒有一定干涉台灣內部事務的必要,而提有一國兩制的建議。也就是說:2個例子的结局固然可能相同,兩岸人民卻本來就沒有什麼理由和利益,承受軍事衝突,甚至核戰的致命風險。

一國兩制還沒真正開始

據聯合報記者採訪報導,艾利森表示:「拜登必須展現出自己並沒有比川普對中國更軟弱,政治雜音不斷,拜登政府對中國的態度會明顯和川普政府不同。」假定艾利森真的如此表示 ,這句話本身顯然前後矛盾。我們姑且了解為:拜登在不能示弱之下,會有不同的策略。到目前為止,拜登有沒有對中國軟弱,我們無法確定。但採訪報導的重點是:認為一國兩制已到盡頭? 「但兩岸未來的發展,應該以兩岸人民為最大福祉,在不與中國交惡的前提下,「一個中國」這個理念是毫無異議的,美國更不會公開承認台灣獨立,拜登政府最大的挑戰是擬定另一套外交策略,突破一國兩制的架構,讓美中台三方都能和平共榮,才是最重要的。」 果然美國國務院在1月23日左右發表聲明:支持「符合台灣人民願望與利益的方式,和平解決兩岸爭議。」至於訪問報導中, 「一中」和「反獨」容易了解,後段極為費解。假定報導正確,也許意思是:中國提出的一國兩制在香港實施至少從美國的角度是成績不佳。而40年來又未被台灣接受,是已失去效力。能夠想出大家都可以接受的某種安排固然是求之不得的好事,事實上大家(尤其是台灣)對何謂一國兩制的經驗和了解不多。所以,兩岸的一國兩制根本還沒開始。所謂另一套的策略,絕對無法超脫同時能為大家所接受的一國兩制所代表的和平共榮的精神。

20210121-國策研究院21日舉行「拜登就職後美中台關係 與印太安全局勢」座談會。(柯承惠攝)
國策研究院21日舉行「拜登就職後美中台關係與印太安全局勢」座談會。(資料照,柯承惠攝)

疑鬼疑神,自作自受的「芒果乾」

據說,台灣廣大群眾在「被出賣」,「被遺棄」,「被打壓」,「被入侵」的影像之下,產生了深度的「亡國感」。即一種無力自主的精神焦慮,似乎是預見失去熟悉的生活方式和生命價值的恐懼。但是,憂慮,恐懼,抗議,憤怒,來自無中生有的「亡國感」,沒有(也不能)解決問題。釜底抽薪的辦法是消除「被出賣」和「被入侵」的可能性。艾利森的解決辦法是:「另一套外交策略」。在我看來,不必捨近求遠:這另一套策略就是放棄圍堵,避免衝突,改變敵意,協商談判。拾起現成,卻從未真正應用到兩岸的一國兩制。世界已經向我們展示:不同的族群可以信奉你的天主教或基督教;可以信仰你的阿拉或上帝;可以說你的各自的瑞典話或芬蘭語。台灣在當家做主,尋求和平的主動之中,不會被出賣,也不會被入侵;你搞你的民主集中,我繼續我的藍綠廝殺。吐出「芒果乾」,品嘗「龍鳳果」,何樂而不為?

穩定亞太的權力均衡與正當性

坎博在本月的「外交季刊」一文的中心論點以為:亞太秩序有必要達到一定的平衡及正當性。這不是保衛第一島鏈,挺台抗中的冒進性主張。而大部分是守勢的穩定策略。他認為中國在東海的擴張,南海的建島,與印度的邊境衝突,對台灣的威脅,維吾爾及香港的處理,經濟深入,動搖亞太的現成秩序及行為模式。所以美國必須與盟邦及伙伴共同面對中國對權力均衡及正當性的挑戰,尋找權力平衡及正當性,保持對所有成員享有區域的繁榮,和平,公開。但是他又認為:亞太國家中,緬甸,寮國,柬埔寨大致跟隨中國,菲律賓及南朝鮮有其獨特的中國政策,與美國不一定一致。其餘國家不論是美國盟國如印度,日本, 澳大利亞, 基本上是平衡政策,其餘槓桿國如馬來西亞,印尼, 新加坡,則向兩邊,各取其利。但大部分國家不至於選邊站。

無論上述主張有無新穎之處,他的角度不脫典型的美國自我中心論點:即以美國為中心, 對任何中國對美國人認為的權力不均衡及其所呈現的不正當性,要說服,聯合,并領導其他盟邦及伙伴共同應對 【中國】。即使中國不一定認為亞太地區有所謂中國引起的權力失衡 (否則,美國為什麽還自認有能力與其亞太國家結盟?),或現狀有一定的正當性 (台灣問題未決;南海糾紛迭起;朝鮮半島動蕩,中印邊界不穩等等),或亞太將來一定走向中美兩強的對抗。可能中印澳日韓美(或其中的结合)都是某種程度的權力中心),這些都從不在坎博考慮之內。

如果從中共的角度,認為美國圍堵態勢不代表中國可以接受或感到舒暢的權力均衡;台灣問題懸而未決不代表可以接受的正當性,中國就是某些評論家認為的「新帝國主義」或「鴨霸」的橫行霸道?且看慈祥的山姆叔叔如何表現。當委內瑞拉左翼政府不為川普政權所喜,美國不僅扶持對立政權,2017年川普威脅派兵入侵。當巴拿馬冒犯美國,1989-1990年布希總統派陸戰隊直接把巴拿馬總統諾里加逮捕歸案。1973年,智利選出左翼的阿里安德總統,美國鼓動政變,殺之而後快。根據艾利森的研究,美國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興起之中,入侵古巴;武力干涉委內瑞拉和英德的糾紛;分裂哥倫比亞,另立巴拿馬國取得運河開發權;企圖推翻墨西哥。奉行小羅斯福總統:「說話可以輕聲細語,但手中要拿一根大棍子」的名言。10年之中,以武力干涉美洲其他國家事務不下30次。中國在崛起之中, 比起來并沒有秀太多的肌肉。

中美關係,2014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時任美國副總統的拜登。(美聯社)
中美關係,2014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美國總統拜登。(美聯社)

我們不在贊同大國我行我素,橫衝直闖。而是在指出:很多「芒果乾」的妄想,出於誇大。適當的防空識別區當然有其必要。但不能把公海視為「領空」。也許沒有人可以阻止你把識別區劃到南至南海,北至日本海。但是不能因此宣稱各國飛機侵犯「領空」。這是從合理的謹慎,幾乎轉換為「被虐待的妄想症」(Persecutory delusions)。而島內眾多表面上服膺「現實主義」的國關分析之中,下意識地走私雙標的道德主義,間接搆造了庸人自擾的「亡國感」。

真正的新戰略轉向?

以拜登的行事風格及外交的歷練,他應該會以美國國家利益為前提之下,與盟邦或友國,在一定與中國大陸有所競爭之餘,謀求合作及共處的機會和可能。雖然,一般的分析好像霧裡看花,渾水摸魚,有以為看到美國堅持守衛「第一島鏈」者,有看到「挺台反中」新冷戰者,也有認為台灣不能寄希望於拜登者。但是,如果拜登願意接受其亞太事務助手及智囊的建言,我們看不出其團隊有任何製造與中國衝突或戰爭的企圖。不僅較比鷹派的坎博只是指出重新建立亞太均衡的必要,而不是由美國獨霸,艾利森更是以避免戰爭為最高指導原則。

除了重新確認一中及反台獨的立場之外,台灣大部分國安專家及媒體(也許蘇起例外),似乎都沒有領略拜登團隊比較細膩的分析及建議。這個新角度在於希望在尋求美國,及兩岸人民都能接受的穩定台海局勢的三贏安排。這種安排也許不是美國認為的一國兩制。但是,如果為了和平的最高目的,它不可能與一國兩制有實質的不同。果真能有一種安排,既能突破過去6、70年來族群衝突專家對共存理論及實踐的結論和成果,而又能促成兩岸都能接受的和平穩定關係,那不是「出賣」台灣, 而是值得兩岸及美國廣大人民,永世的感謝。

*作者為律師/教授。前陸委會諮詢委員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