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祥觀點:台灣不要跟著美國陷入部落主義深淵

2021-01-27 07:00

? 人氣

世人對於社交媒體的大用可能是一個美麗的誤會。歸根結底,社交媒體以免費使用招徠眾多用戶,然後透過分析龐大用戶數據探究用戶的喜好,據以精準推送廣告和服務,藉以賺取可觀利潤。在這個操作上,社交媒體的演算法必然增加同質性者之間的社群內互動,並且積極製作或是推送跟用戶贊同的貼文,由此形成厚實的回音牆,產生沛然的繭房效應。久而久之,用戶被困在舒適的同溫層中,逐漸與外面廣闊的、異質的世界脫離,在與同質性者一同將既有觀點與立場固定化、極端化的同時,不斷加深與立場歧異或不同價值觀者之間的距離與仇恨。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種集體心智形成過程給政客和KOL(關鍵性意見領袖)提供大好的運作空間,他們挖空心思餵養網民,譁眾取寵,努力取悅,或是煽動激情,挑激仇恨,糾結「信眾」為其所用。川普是其中能手,他從以素人競選到以華府局外人樣貌掌政,一直憑藉簡單、有力又具煽動力的訴求與口號挑動粉絲情緒,透過Twitter 等社交媒體博取網民讚賞和轉發。對那些社交媒體衝浪高手而言,打敗對手、成就自己高於一切,而那些粉絲們多耽溺在圍爐取暖的美好體驗中,那管什麼事實真相或是不同觀點。長久耳濡目染之後,他們的立場變得更加狹隘和偏激,異類與異見者之間各擁社群,各自極化發展,彼此對立交鋒,為社會帶來更尖銳的衝突,埋下更多的不穩定因素。美國部分川粉鋌而走險闖入國會滋擾,香港「攬炒派」採取暴力化抗爭,台灣藍綠之爭走火入魔,都是政治極化發展的偏倚表現,都是部落主義滲入現實政治的必然現象。

當政治漸趨兩極,人性傾向於相信極端觀點,並且較重視信息的可信性而非信息的準確性;「後真相」時代的通病是雄辯勝於事實,真相的認定常侷限於立場及情感的狹小縫隙間,相近的聲音不斷被重複,甚至以誇張或扭曲的形式重複,致使群內成員多認定這些就是全部事實。在社交媒體中,充斥著為欺騙民眾而刻意製造的虛假資訊外,所述觀點多為高度政黨偏向的訊息。在眾聲喧嘩中,部落主義的幽靈掌控社群的認知系統,各種信息回音壁製造了無數個部落,彼此相互隔絕。部落主義於是代替了民主共識,歧異立場者之間差異日大,相互仇恨日深。這就是美國、台灣與香港近年政治發展的重要軌跡。川普高票落選,選後川粉鬥志昂揚不屈,顯示部落主義浸透美國,而以美國民主價值為師的台灣、香港,早已深度部落化。

川普支持者1月6日闖入國會山莊,與國會警察發生激烈衝突。(美聯社)
川普支持者1月6日闖入國會山莊,與國會警察發生激烈衝突。(美聯社)

部落主義者的主要特徵在於們認為社群認同重於事實真相,往往只問立場,不問真相,造成社會共識的闕如,而且壁壘分明,各都罔顧是非原則,因而激化政治社會的分裂與對抗。美國前總統歐巴馬為此而於去年11月《大西洋》(The Atlantic)雜誌指出,互聯網和社交媒體所帶來的「共同現實破裂」已經成為「美國民主的最大威脅」,「如果我們失去了分辨信息真假的能力,那麼,政治辯論便失靈了,民主也失靈了」。美國國會山莊暴亂及川粉相信勝選遭竊正是失去分辨事實真假能力的寫照,亂源無非是在社會矛盾激化之下受情感認同支配,同時被社交媒體迷惑所致。「我是你非」、「我正你邪」的對立思維主導政治爭戰,所有「共同感」蕩然無存。

台灣不同立場之間的共同感流失近盡,「共同體台灣」渺不可得,紛爭與對立日益嚴重。藍綠群眾雙方所懷抱的意識型態、價值及信仰體系截然不同,且相互標籤化、汙名化,在各自封閉的觀念體系和社會脈絡中形成越來越強的內部凝聚,同時對外排斥與仇視。朝著「部落主義」式社會發展的台灣,整體社會的斷裂、分化及衝突現象方興未艾,凝聚、整合及和諧幾已蕩然不存。看到美國的紅藍撕裂、香港的黃藍對立,是否也該憂心台灣的藍綠也是同樣的部落主義在作祟,正把台灣推入裂解的深淵?

*作者資深媒體人,前中央通訊社董事長,前中選會委員。本文原刊《美麗島電子報》,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