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祥觀點:台灣不要跟著美國陷入部落主義深淵

2021-01-27 07:00

? 人氣

美國總統拜登在就職演說中表示,「如今政治極端主義、白人至上主義和本土恐怖主義的興起,讓我們有必要起來面對並將它們擊倒。」(AP)

美國總統拜登在就職演說中表示,「如今政治極端主義、白人至上主義和本土恐怖主義的興起,讓我們有必要起來面對並將它們擊倒。」(AP)

「美國向來在人人平等這個理想,和國家長期被種族主義、本土主義、恐懼和妖魔化分化的醜陋現實之間掙扎。這個征戰從未止息,勝利並無保證。」、「如今政治極端主義、白人至上主義和本土恐怖主義的興起,讓我們有必要起來面對並將它們擊倒。」美國新任總統拜登在就職演說中講了這些話,顯示當下的美國正為政治極化的各種病症所困,必須起而和這些醜惡的現實戰鬥,但沒有必勝把握。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些症狀的病根在於部落主義的癌細胞遍布美國全身,還在不斷擴散中,再不根除它,原本健康的身體終將被病魔吞噬。從美國、歐洲、香港到台灣,在互聯網大行其道、社交媒體串連社會網絡的新型傳播型態之下,野心政客和狂熱分子逞其蠱惑與煽動之能事加以操控,造成社會部落化和政治極端化的發展,大大增強了政治上的對立性與顛覆性力量,不但使得共識性民主失去附麗憑藉,甚至使「共同性真實」不復存在。對立的各方因而無法經由對話、交流與折衝而和諧並存共立。

當進入網路時代初始,世人多將社交媒體視為世界的烏托邦,只要善加利用,就可藉其無遠弗屆的功能縮短人際距離,藉其強大的溝通機制促成自由開放的言論平台,推動政治及社會的變革,如今美夢已告破碎。世人赫然驚覺,如果沒有看似開放實則封閉的社交媒體推波助瀾,光靠煽動家的如簧之舌,是不可能爆發美國國會這種群眾滋擾事件。如果不是因為WhatsApp強制用戶與Facebook互通個人資料,造成美國與香港各地Facebook和WhatsApp用戶大量出走,呼朋引伴搬家到另外的社交媒體相濡以沫,世人多未望穿一群群網友是如何在社交媒體促成的同溫層中一同尋找安適感,由此而將社會切割成一個個部落,將政治導入不共戴天的對立衝突中。

以Facebook為代表的社交媒體,曾經被世人寄與厚望,深信可藉其力反抗霸權、解放個性、促進溝通、組織同伙,突破傳統社會結構與政治威權統治。「自由」是社交媒體的精髓與精神,透過自由之力的發揮,可以成為新人類的開拓者,自由世界的新衛士。社交媒體在「阿拉伯之春」初試啼聲,展現驚人威力,所引發的示威浪潮猶如骨牌效應,沖垮一個一個隔鄰威權政府。眾人咸認社交媒體是革命成功的重要推手,社交媒體自此成為各國進步或不滿人士發動變革的必備工具。其中的顯例是台灣的太陽花運動和香港的占中與反送中運動,爆發力十足的宣傳與組織力量引發驚天一擊,猝然攻堅致勝。

然後呢?世界有什麼因之獲得改善?中東與北非諸國的貧富懸殊、貪污腐敗,並未因為社交媒體的摧枯拉朽威力而消失,權力換手之後,不是回到原點,就是所造成的紛亂無從消彌。社交媒體展現強大能量之後,讓威權政府、野心政客與反體制團體如獲至寶,將其做為遂行意志的有效工具。各方競相利用之後,社會撕裂日甚一日,分歧與對立與日俱增,政治與社會在虛擬世界中愈演愈烈,擴大了無法彌合的裂痕。社交媒體不從所願,革新不了政治,也提升不了社會。

世人對於社交媒體的大用可能是一個美麗的誤會。歸根結底,社交媒體以免費使用招徠眾多用戶,然後透過分析龐大用戶數據探究用戶的喜好,據以精準推送廣告和服務,藉以賺取可觀利潤。在這個操作上,社交媒體的演算法必然增加同質性者之間的社群內互動,並且積極製作或是推送跟用戶贊同的貼文,由此形成厚實的回音牆,產生沛然的繭房效應。久而久之,用戶被困在舒適的同溫層中,逐漸與外面廣闊的、異質的世界脫離,在與同質性者一同將既有觀點與立場固定化、極端化的同時,不斷加深與立場歧異或不同價值觀者之間的距離與仇恨。

這種集體心智形成過程給政客和KOL(關鍵性意見領袖)提供大好的運作空間,他們挖空心思餵養網民,譁眾取寵,努力取悅,或是煽動激情,挑激仇恨,糾結「信眾」為其所用。川普是其中能手,他從以素人競選到以華府局外人樣貌掌政,一直憑藉簡單、有力又具煽動力的訴求與口號挑動粉絲情緒,透過Twitter 等社交媒體博取網民讚賞和轉發。對那些社交媒體衝浪高手而言,打敗對手、成就自己高於一切,而那些粉絲們多耽溺在圍爐取暖的美好體驗中,那管什麼事實真相或是不同觀點。長久耳濡目染之後,他們的立場變得更加狹隘和偏激,異類與異見者之間各擁社群,各自極化發展,彼此對立交鋒,為社會帶來更尖銳的衝突,埋下更多的不穩定因素。美國部分川粉鋌而走險闖入國會滋擾,香港「攬炒派」採取暴力化抗爭,台灣藍綠之爭走火入魔,都是政治極化發展的偏倚表現,都是部落主義滲入現實政治的必然現象。

當政治漸趨兩極,人性傾向於相信極端觀點,並且較重視信息的可信性而非信息的準確性;「後真相」時代的通病是雄辯勝於事實,真相的認定常侷限於立場及情感的狹小縫隙間,相近的聲音不斷被重複,甚至以誇張或扭曲的形式重複,致使群內成員多認定這些就是全部事實。在社交媒體中,充斥著為欺騙民眾而刻意製造的虛假資訊外,所述觀點多為高度政黨偏向的訊息。在眾聲喧嘩中,部落主義的幽靈掌控社群的認知系統,各種信息回音壁製造了無數個部落,彼此相互隔絕。部落主義於是代替了民主共識,歧異立場者之間差異日大,相互仇恨日深。這就是美國、台灣與香港近年政治發展的重要軌跡。川普高票落選,選後川粉鬥志昂揚不屈,顯示部落主義浸透美國,而以美國民主價值為師的台灣、香港,早已深度部落化。

川普支持者1月6日闖入國會山莊,與國會警察發生激烈衝突。(美聯社)
川普支持者1月6日闖入國會山莊,與國會警察發生激烈衝突。(美聯社)

部落主義者的主要特徵在於們認為社群認同重於事實真相,往往只問立場,不問真相,造成社會共識的闕如,而且壁壘分明,各都罔顧是非原則,因而激化政治社會的分裂與對抗。美國前總統歐巴馬為此而於去年11月《大西洋》(The Atlantic)雜誌指出,互聯網和社交媒體所帶來的「共同現實破裂」已經成為「美國民主的最大威脅」,「如果我們失去了分辨信息真假的能力,那麼,政治辯論便失靈了,民主也失靈了」。美國國會山莊暴亂及川粉相信勝選遭竊正是失去分辨事實真假能力的寫照,亂源無非是在社會矛盾激化之下受情感認同支配,同時被社交媒體迷惑所致。「我是你非」、「我正你邪」的對立思維主導政治爭戰,所有「共同感」蕩然無存。

台灣不同立場之間的共同感流失近盡,「共同體台灣」渺不可得,紛爭與對立日益嚴重。藍綠群眾雙方所懷抱的意識型態、價值及信仰體系截然不同,且相互標籤化、汙名化,在各自封閉的觀念體系和社會脈絡中形成越來越強的內部凝聚,同時對外排斥與仇視。朝著「部落主義」式社會發展的台灣,整體社會的斷裂、分化及衝突現象方興未艾,凝聚、整合及和諧幾已蕩然不存。看到美國的紅藍撕裂、香港的黃藍對立,是否也該憂心台灣的藍綠也是同樣的部落主義在作祟,正把台灣推入裂解的深淵?

*作者資深媒體人,前中央通訊社董事長,前中選會委員。本文原刊《美麗島電子報》,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