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思博觀點:民國只是名字嗎?

2017-10-10 07:10

? 人氣

民進黨執政下的「中華民國」顯然發生歷史的斷裂。圖為陸軍航特部於國慶大會預演活動表演。(顏麟宇攝)

民進黨執政下的「中華民國」顯然發生歷史的斷裂。圖為陸軍航特部於國慶大會預演活動表演。(顏麟宇攝)

民國︰名尚須存而實又須亡?

英語中有一個片語 “exist only in name”,是說這些事物已經「名存實亡」。近來代表國家的總統和代表政府的行政院長,先後在不同的場合發表了對國家的歷史發展及現況定位的論述,使得中華民國究竟是否進入一個「名尚須存而實又須亡」的奇怪狀態,再度引起各界高度關注。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對總統與院長的發言,坊間不少評論雅好関注於綠營內的權力競逐,因此多提出總統與閣揆是否同調,及兩人因而可能的權力消長等等。這些看法並非無據,對政治圈內人而言還很重要。因為同陣營天王們的政治行情高低,直接影響大家姿態怎麼表,隊怎麼站的「政治正確」。但是就更宏觀的角度來看,國家歷史發展及現況定位的論述,無疑地好比台灣這艘船航向未知的航海圖和指南針,若不幸航向錯誤而撞向冰山,則在危船上無能改變航向,卻用心計較搶當船長,豈非徒令智者啞然失笑?

同理,在同一套價值系統中去區分五十步或百步的論述,只是內部爭權、危船爭霸的宮廷眼光罷了!筆者反倒認為,對總統與閣揆的談話,我們圈外人不用看內部的權力競逐,就會發現兩個論述沒有矛盾,還有邏輯上先後次序的關係。簡言之,即總統的歷史論述和閣揆的定位論述,彼此間是基礎和推論的關係,社會可以,並也應該將兩者當成當權者駕駛台灣這艘船的整體航向。本文即基於這樣的認識,對這個整體方向提出看法及批判。

蔡總統的史觀:民國斷代三分?

蔡總統在執政黨的全代會開幕致詞,主軸定為「堅持改革,看好台灣」。她的內容明白地表現了民進黨對國家歷史發展的主流看法:她總結了民進黨解嚴後30年的奮鬥史,接著帶出主軸重點是民進黨執政當下,要面對客觀局勢四大變化所帶來的挑戰,並在提及台灣社會變化時順勢說到,民進黨打倒威權政體的歷史階段已經告終。當然她的重點不意外地在於她認為面對挑戰,民進黨的答案是「形成新論述」、「堅持改革」。蔡總統認知到世局發生巨大變化,試圖尋找出路的努力值得肯定,但是筆者大胆斷言,她的解方成效恐將甚有限,最根本的問題即在綠營的史觀,將使台灣陷於自我分裂式的內耗,難以團結全社會共同面對挑戰。

民進黨全代會上,蔡英文致辭提憲改。(柯承惠攝)
民進黨全代會上,蔡英文致詞。(柯承惠攝)

綠色史觀將整個民國史斷代三分:1945之前,戰後至解嚴,以及解嚴後至今。這種史觀認定民國的第一段歷史和台灣無關,或者最多只是「東亞史」的一部分。二十世紀的「東亞史」只是使台灣無端捲入大國戰爭,銜接民國史,似乎只是強權政治的偶然。因此,賴院長回答立委詢問,認為「民國元年」是何時,只是歷史學家的事,大約跟台灣無甚關係,也呼應了這種情感與觀點。第二段歷史,是威權體制統治台灣時期,但這簡直整個是台灣的黑暗時期,唯一的天光,則是黨外人士引領公民社會的反抗。第三段是所謂民主轉型以迄民主鞏固階段,蔡總統可能認為,台灣剛在她領導下走完這個階段,以國民黨大敗和威權體制終結劃下句點,因此下個階段需要「形成新論述」和「堅持改革」,是不是民國的「第四階段」還不一定。

這種史觀的一個嚴重的糾結,在於蔡總統領導的政權並不是,也無條件成為一個革命政權。即使不情願,它畢竟還是民國憲政體制的承繼者,對民國歴史最多只有做到「批判性承繼」,但不可能拋棄不接。但是它又幻想像革命政權一樣,期盼有朝一日全面重寫歷史。因此對第一段歷史,執著於認定民國肇建和台灣毫無瓜葛,所以不時有改紀元、改國歌、去國父、省國旗、修歷史的衝動,等而下之者就找銅像出氣。於是出現的一個最大的傷害,就是「去民國」造成的歷史虛無,卻用戰前日本殖民帶來的現代性取代,主張戰前的日台關係比歷史更長的兩岸往來更親善的想像。這固然還原了部分人逝去的青春歲月,卻硬是把民國裡同為一家的台灣人民,拆成歷史記憶敵對的群體,打開永無止境的史觀鬥爭的潘朵拉盒子。其結果除了人民對峙內耗,及讓台灣更容易淪為國際政治的籌碼,對民主先進念茲在茲的台灣主體性和人權自由,又有何實益!

黑暗時期,以偏概全的持續分裂?

綠色史觀對第二段的定調大家都耳熟能詳了,標準答案是「威權體制黑暗時期」,造成「無數台灣家庭在獨裁者國家暴力下破碎」。民國以內戰下的戰時體制和台灣第一次接觸,是十分不幸的開始,民國具有的現代、普世性價值非但沒展現出來,反而留下了諸多侵害人權的惡劣紀錄,也為今日如火如荼的「轉型正義」埋下根源。「轉型正義」中醞釀一個說法叫「不法國家」,意即不只是侵害人權的個案非法,連整個民國體制都不具合法性,這種說法不啻將威權時期迄今日仍沿用的國家體制的建造者、維護者、參與者一律打上「幫凶」的烙印,那麼要求威權體制下的公務人員「交代」、「洗白」也似乎言之成理了。

但是我們需知,威權時期也有保家衛國的軍人,也有保護善良的警察,也有有教無類的老師,也有戮力從公的公務員,還有社會士農工商、無名英雄,在冷戰高峰時,風雨同舟,共同創造了「台灣奇蹟」,簡言之,民國體制的國家正常機能在「威權時期」亦不斷的在台灣生根。蔡總統去年閒來一句:「威權體制下不是大家都選擇服從嗎?」固然引起親綠人士的不快,但這是也是對另一群台灣人民的歷史貶抑。

筆者日前曾造訪在民國42年就擬定「台灣三十年不缺電計畫」的孫運璿院長故居,我們不相信類似孫院長這些國家的建設者、維護者、參與者,只是口是心非,被迫服從於不法政權的懦弱之人。相反地,筆者認為他們都相信自己在為合法的國家做有意義的貢獻,而不是把自己視為受豢養的家臣。綠色史觀對這些在冷戰中鞏固民國的努力幾近全盤否定,反而才帶著封建的「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遺風。

台灣經濟發展的兩位規畫師,孫運璿與李國鼎。(中研院提供/孫運璿學術基金會官網)
台灣經濟發展的兩位規畫師,孫運璿與李國鼎。(中研院提供/孫運璿學術基金會官網)

這麼說不是有任何人希望反動民主潮流,回到威權時期。民進黨前輩為民主的付出犧牲,恰是民國發展另一半不可少的故事。但是為了譴責、追究特定歷史時期侵害人權的人與事,就需要全面否定那個國家和時代的人與事嗎?為什麼不能是其是,非其非呢?這樣武斷切割的史觀,鞏固了執政優勢,卻也造成難以癒合的社會裂痕,意義何在呢?

賴揆的國家定位:民國只是名字?

蔡總統闡述的史觀既然基調是不願繼受民國,接著賴揆拋出的國家定位說就是很自然的推論。他的「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名字叫中華民國」一說,基礎是國家構成要素的常識:領土、人民、主權。他認為他的「描述」才接近大家認知的事實。

依據他的說法,他的民國顯然經過質變而有歷史斷裂,不是繼受自1912年起的民國。這個質變斷裂可能發生的時間點有二:一是1949年國府撤退來台時,事實控制的土地和人民即已大致如今,因此賴揆所稱之國家定位於1949年即是如此至今。二是90年代民主化後,修憲由台灣人民直選國會、總統及直接複決修憲案。當作人民行使主權方式的質變,有些類似某綠營大老主張「第二共和」帶來國家質變,具體時間點是哪一年暫且按下不表。第一說顯然不通,不但49年時大部分台灣人民並無賴揆所稱的國家構成事實的認知,國際上的實踐包括聯合國,亦無這種論調的空間;相反地民國曾長期代表中國而受國際承認。當然71年的喪失聯合國會籍及79年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對民國的中國代表權主張是極大打擊,也才促使民國和台灣必須進一步一體化,開啟了台灣80年代和90年代的政治發展。

第二說若以修憲為準,賴揆的説法亦失之毫釐,差之千里。法理上準確的說法是修憲後「台灣人民依照中華民國憲法作國家主人,行使主權。中華民國始終是主權獨立國家。」因而從無「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的憲法依據,民國亦絕不只是個名字,它是台灣人民行使主權的體制架構。賴揆若要論主權行使,便沒理由忽略憲法規定這個法律事實。因此他若真要做「台獨政治工作者」,就必須認真嚴肅面對「憲法」和「國際承認」這兩座高山,而不是阿Q式宣稱不用做任何動作就已「台獨成功」。試問違憲而舉世無人承認的「台獨」算實現了嗎?如果「台獨政治工作者」無法或不願以追求改變憲法,並得到世界承認為目標,除了召喚義和團式的熱情,「台獨」和「台獨政治工作者」對台灣又有何價值?

20171006-行政院長賴清德下午出席立法院施政方針報告總質詢。(蘇仲泓攝)
行政院長賴清德立法院備詢表示,「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名字叫中華民國」。。(蘇仲泓攝)

變局迫切需要真正的新模式

蔡總統924致詞點明台灣面臨著四大變化的挑戰固然正確,但以切割民國歷史作為應對挑戰的「新模式」,恐怕只是以往不斷革命的延伸:總是向支持者指著天光,卻無力走到亮處。且不說用名存實亡的民國虛應「已經很不一樣」的中國,究竟能不能引領台灣,穿越兩岸社會越加疏離敵對的陰霾。而面對難以回到冷戰的「多元的國際情勢」,特別是冷戰時代形成的自由主義國際秩序,已經在地緣政治、核武擴散、貿易金融、區域整合、氣候變遷到難民危機與恐怖主義等所有議題出現治理危機的變局時刻,執政者提出的「新模式」其實卻像是「台灣對決中國」的外銷版,這能否比兩蔣時期反共必勝的戰略,贏得更多國際社會的參與機會與真誠的支持,也是一個巨大的疑問。

「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我們並不主張全面復古,也認同變局下,民國迫切需要「新模式」。但新模式斷不可能從將舊邦切成幾段中去尋找。未來一年的國際政治時程,將進一步掀開世局變化的帷幕。或許在更巨大的壓力下,真正負責、可持續的新模式才有機會脫穎而出。在民國106年的國慶,我們誠心祝願,希望一方面台灣人民守護民國精神,另一方面民國庇佑台灣子孫。

延伸閱讀:

李明觀點:異哉所謂「台灣公投成為中立國」!

周志杰觀點:民國是資產或包袱?藍營的危機與重生

高思博觀點:2017國民黨的歷史考卷

周志杰觀點:緩解兩岸僵局的思考─台灣非台獨、中華非中共

張登及觀點:恢復民國史觀活力 維護台灣發展前景

劉復國觀點:外交困境與台灣生存危機中的機會之窗

*作者為二十一世紀基金會副董事長、「思想進擊」召集人。本文為本文為本文為二十一世紀基金會「思想進擊」系列專文之七。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行政院前政務委員。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