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感嘆「人生沒故事可講」 他流浪全台後 號召出台灣最「野」藝術行動

2017-10-12 08:20

? 人氣

夢想需要落地執行 「商業是不可避免的 這樣才能成為循環」

但夢想飛得高,也需要落地執行。參與今年白晝之夜遊行規劃的成員便說明,像這次租來遊行的民俗藝閣車,一天的租金就要4萬5000元,且這已經是殺過價的優惠,仍然是很大的負擔。至於百野繞境,3天下來光設備、道具就預估要燒掉100萬。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17-10-09-野青眾於今年10月7日以「與神同遊」為名,加入白晝之夜,並出動民俗藝閣車。(野青眾提供)
參與今年白晝之夜遊行規劃的成員便說明,像這次租來遊行的民俗藝閣車,一天的租金就要4萬5000元。圖為今年野青眾參與白晝之夜。(野青眾提供)

對於資金,莊奕凡承認,目前街頭的形式無法收費,也不希望收費,所以野青眾很難靠自己營運,而現在做的活動,對於政府部門、一般企業很難想像,所以也較難拉贊助。

莊奕凡指出,目前團隊沒錢養核心人員,現階段的工作人員、表演者都是自發參與,所以人的流動很快速,常常活動缺什麼人、資源就只能找朋友幫忙,但這種欠人情的方式,也是很消耗的。

2017-10-09-野青眾於今年9月在西門町舉辦「野獸出籠」遊行。(野青眾提供)
莊奕凡指出,目前團隊沒錢養核心人員,現階段的工作人員、表演者都是自發參與。圖為野青眾9月於西門町舉辦「野獸出籠」遊行。(野青眾提供)

但對於這個問題,莊奕凡的回答倒是樂觀。他指出,目前核心成員的組成,其實跟大家想像的不太一樣,一半是藝術家之外,另一半都是商業人士。莊奕凡分析,這些起來有點像兩個極端的人,對組織運作其實很有幫助,尤其野青希望成為一個能自給自足的生態系統,所以商業是不可避免的事情,這樣才能成為循環。

他認為,走向商業從來不是問題,問題是很多人扯到商業後本來的調調就變了,在商業跟藝術中找到平衡是他們的目標。而目前,野青眾第一年的階段性目標也逐漸完成:累積群眾、累積知名度,讓大家知道「野青眾」的存在,明年起的第二階段,希望能將「藝術聚落」的概念帶入台北,定點長時間存在,最終目標則是期望能拓展到全台灣。

2017-10-09-野青眾logo。(野青眾提供)
野青眾第一年的階段性目標:讓大家知道「野青眾」的存在,已逐漸完成。圖為野青眾logo,設計:謝欣翰。(野青眾提供)

表演品質、文化連結遭批評 莊奕凡跑遍全台陣頭再沉澱

隨著計畫執行,當然也會遭遇批評。莊奕凡認為,目前最常遇到的2個批判點,就是對品質與文化的連結。對此他也坦白,自己不是藝術底的人,經驗不足,常沒辦法跟表演者溝通,有時表演就無法傳達核心價值。

至於對「沒有跟文化串起來,只是挪用形勢」的批評,莊奕凡也虛心承認,所以他從去年百野繞境後,這一年都在全台各地跑陣頭、慶典,這一回很有信心可以改進。他同時指出,怎麼讓年輕人接觸民俗文化後,會想參與、傳承,在這方面自己就是最好的例子。

對「沒有跟文化串起來」的批評,莊奕凡承認,他從去年百野繞境後,這一年都在全台各地跑陣頭、慶典,這一回很有信心可以改進。圖為2016年百野繞境。(野青眾提供)
對「沒有跟文化串起來」的批評,莊奕凡承認,他從去年百野繞境後,這一年都在全台各地跑陣頭、慶典,這一回很有信心可以改進。圖為2016年百野繞境,紙雕藝術設計:成若涵。(野青眾提供)

莊奕凡說,他很清楚自己是做長期的,要從做中學,現在做的東西都是實驗性質,真正想做的在後面,是要創造文化的氛圍。

「箱子溫暖、野青衝撞,希望讓城市同時很野,也可以很暖」 

他認為,這個年代的藝術已經不是做個體的創新,是要思考:怎麼把這些表演形式整合起來?野青眾的目標之一,也是希望成為一個平台,做藝術的人都可以在這裡自行媒合,在這個理念下創造新的東西;不只是短期一、兩檔,而是長期的合作,所有人一起打造一個氛圍。

2017-10-09-野青眾創辦人莊奕凡02。(野青眾提供)
莊奕凡說,箱子的調性溫暖、野青的態度衝撞,似乎互相衝突,但人有很多面向,沒有人是單一的。(野青眾提供)

最後莊奕凡提到,他最近把野青與箱子的logo刺青在左右手臂上,他的人生故事、包含整個價值觀都可以用這兩張圖來說完。他說,箱子的調性溫暖、野青的態度衝撞,似乎互相衝突,但人有很多面向,沒有人是單一的,也希望未來能讓野青跟箱子在城市裡同時發生,讓城市可以同時很野,也可以坐下來溫暖地講自己的故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

吳尚軒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