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以「中華共榮」解決兩岸問題

2017-10-09 06:00

? 人氣

圖為警專同學於國慶大會預演活動表演。(顏麟宇攝)

圖為警專同學於國慶大會預演活動表演。(顏麟宇攝)

兩岸因賴清德院長的台獨主張,走向主權對抗,問題越來越難解。同時媒體報導美智庫研究員揭露中共解放軍擬妥2020年攻台計畫,以及2018年習近平將提出以「一中原則」為核心的「兩岸和平協議」逼台灣就範。由此可知,兩岸關係越來越僵硬難解,習已視統台為急迫要務,將採兩硬兼施的兩手策略,並已將武統列為解決兩岸問題可能的選項。鑒此,如果兩岸發生戰事,縱使美國援救成功,解放軍攻台失敗,台灣的經濟、社會與心理創傷將難以估計,我有何良策?如中共不攻台,台灣面對中國的「一中」和平協議,又要如何因應?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面對中國武統的威脅與「一中」攤牌,台灣如何在鞏固主權原則上,維持兩岸的和平?台灣必須在兩岸政策上找出可讓中國寬心、願擱置「一中」爭議的新論述,方可解圍。就如蔡總統最近所說,兩岸僵持一年,面對中國的崛起與國際的變局,民進黨應思考是否需要新的兩岸論述,兩岸也要研究新的互動模式。在兩情勢越來越緊繃之際,蔡總統在國慶日的演講,是否有較為善意圓融的兩岸論述,將是中共19大研訂對台政策的重要參考。

20171006-立院總質詢,賴清德。(甘岱民攝)
行政院長賴清德立法院備詢,一番「務實台獨論」讓兩岸關係更添變數?。(甘岱民攝)

兩岸問題無法解決的癥結點在於兩岸紅藍綠三方都無視自己政策盲點,藍綠紅的媒體、學者、官員與立委等都無限誇大自己的政策,完全醜化否定對方的政策,三方都不願意把事情真相講清楚、各讓一步,找出可解決兩岸問題的妥協點;同時台灣在兩岸戰略上沒有針對困難點設定底線,故政策不夠靈活彈性,無法針對兩岸問題的癥結所在,突破兩岸僵局。

目前兩岸主權問題已攤牌,朝野與中國不能再漠視兩岸問題所在。台灣不能再採取模糊化策略,必須清楚三方政策弱點,並在政策上與國民黨截長補短,以擬定台灣底線,凝聚政策共識後,團結一致、堅持此底線,並以中國最在意的台灣海峽作為籌碼,促請中國修正對台政策,如此才能解決兩岸主權爭議。

中國一直漠視中華民國台灣存在的事實,只想用「九二共識」包裝「一中統台」策略。由於百分之八十的台灣人民不分藍綠,不管是叫中華民國或台灣,都已有國家共識,只願享受兩岸經濟紅利,都不想被中國統一—尤其是新生代,從太陽花學運很多外省年輕人即可知此事實,此乃因為一個人在一個地方住越久,就會越有感情,越認同當地的生活價值,跟民進黨政府的歷史教育沒多大關係。故中國對台政策最大的盲點是無法統一台灣,如果中共最後以武力攻取台灣,即使成功,台灣人民也會反抗到底,中共將無法穩定統治台灣。

台灣方面,蔡總統為了護衛我國主權,不肯接受九二「一中」共識,又提不出可取代該共識、中國可接受的政策,致兩岸關係惡化。而巴拿馬與台灣斷交後,綠營的法理台獨派想逼使蔡總統改變「維持現狀」策略,往制憲正名方向邁進。 

但台灣縱使制憲改名成功,去除了中華民國的「一中」外殼,與中國有邦交的國家,因奉行「一中政策」及政經現實考量,根本不可能承認台灣,且此舉還會引發中共攻台。蔡總統應勇敢地跟林濁水、辜寬敏、林飛帆等綠營台獨人士論辯,清楚地指出沒有中國同意,台灣根本不可能法理獨立,中共不用攻台,只要全面封鎖兩岸民間經濟交流,台灣就很難撐下去,請他們放棄行不通的法理台獨;並闡述兩岸親和對台灣經濟與外交的重要性,請綠營務實地加強兩岸政策的連結點與論述,不該仇視中國,應採取理性的態度以「中華民族」宏觀的角度正視中國的崛起,以期能在維護台灣主權原則下,用中華民族的觀點,與中國交流合作,促使大陸正視我國的存在。

另一方面,中國認為「一中各表」有兩個中國之意,且此表述意味中華民國台灣對中國仍有主權,不滿國民黨迄今還堅持「九二共識、一中各表」政策,已要求該黨接受九二「一中」共識,至此國民黨的「一中各表」已破功,無法用此維護台灣主權。

上述兩岸三方政策盲點的源由是,中國人民因有強烈的民族主義,一直認為「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以致中共當局漠視兩岸分治分立、中華民國台灣存在的事實,以及不清楚大部分台灣人民不願被中國統治的實情;而台灣因長期被中國打壓,痛恨仇視中共,認為中方為了政治、權力因素對台如此強硬,忽略中國統台策略背後是因為有強烈的民族主義驅使。

因此,蔡總統如能以中國人民最在意的兩岸「中華民族」合作的觀點,提出「中華共榮」新論述,應能彌補「維持現狀」政策缺乏兩岸連結點、動能不足的缺點,或將能成為兩岸交流的新模式,讓兩岸擱置「一中」問題,等時機成熟時再商談。

為慶祝國慶,總統府7日晚間舉辦光雕秀,結合國慶主舞台、總統府中央塔樓與東西塔樓,展開全長140公尺光雕表演,蔡英文總統親自點燈(總統府)
蔡英文國慶演說能緩解兩岸緊張情勢嗎?圖為總統府7日晚間舉辦光雕秀,蔡英文總統親自點燈。(總統府)

由於「中華共榮」的論述沒有敏感且不利中華民國主權的「一中」各表字眼,並以含有「中華民族」之意的兩岸「中華」政體之合作為交流方向,除了可根據中國在意的「中華民族」觀點,來促進兩岸的和平發展外,而且可藉由「民族」擱置兩岸主權上的爭議,有維護中華民國台灣實質主權的戰略功能。   

鑒此,建議蔡總統在今年國慶典禮上,提出兩岸新論述:在「維持現狀」基礎上,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台灣與大陸地區的「兩岸連結」架構,希望兩岸能以「中華共榮」的互動新模式,共同面對國際新情勢,一起加強兩岸外交、經濟、文化等領域的合作,為實現「中華共榮」而努力。同時蔡可透過國慶演講,伺機籲請在野黨以「中華共榮」取代觸礁的「一中各表」,以凝聚朝野共識,強化我方力量;並引用中國古詩「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時」,表達兩岸同血緣、同文化的善意,指出兩岸如能推動「中華共榮」政策、互助互利,雙方關係將如一輪冉冉上升的明月照亮兩岸光明的前景,等未來兩岸建立厚實的互信基礎後,再商討「一中」問題。

如果蔡總統能在國慶典禮上,依據我國憲法架構,提出以「中華共榮」加強兩岸合作及未來願商討「一中」問題的互動新模式,因為呼應了習主席的中華民族復興論及正視一中問題,將可化解兩岸的衝撞,並有機會在維護中華民國台灣主權的原則上,突破兩岸僵局,促進雙方的和平發展,等兩岸互動新模式發揮融合功能後,再商談「一中」問題。

如果小英總統願意採取「中華共榮」新策略,在政策推動上應有完整的短中長期策略。初期政策如上所述,小英先於國慶拋出「中華共榮」構想,如果中國反應良好,願意跟台灣恢復官方交流,兩岸就可進一步商談貨貿、服貿的立法簽約與後續執行的問題。惟兩岸恢復交流合作後,中國還是會提出「和平協議」,要台灣進入政治深水談判區,逼我面對「一中問題」。

對此,蔡總統及國安團隊應未雨綢繆,在中國未端出一中「和平協議」之前,擬好對策跟朝野各方商討因應「一中」的策略。雖然「一中原則」最大盲點是中國無法以「一中統台」,但由於朝野政治鬥爭,無法凝聚兩岸政策共識,以致中國認為有機可乘,一直堅持「一中原則」是對台政策的底線,不肯讓步。故而,小英未來面對中共的「和平協議」統台攻勢,應召開兩岸政策「國是會議」,藍綠各讓一步、截長補短,並設定對中國的我方「政策底線」,以凝聚朝野政策共識,強大台灣力量,團結因應中國,方能逼促中國知難而退、讓步妥協。

兩岸問題最主要的是主權歧異,衡察兩岸與國際情勢,唯有融合統獨,兩岸各讓一步,方能解決兩岸問題。故面對中國未來的一中「和平協議」統台攻勢,台灣對中國的政策底線應是,兩岸在「中華共榮」的目標下,共組「中華共同體」。蔡可用中國最在意的台灣海峽作為籌碼,拋出此構想。

中國百年來受列強欺凌,中國人民與中共最在意的就是台灣結合美國,運用台灣海峽的戰略位置圍堵中國。由於美國不支持台獨,更不可能承認台灣、協助台灣獨立,只想利用台灣來制衡中國,其他世界各國基於政經現實考量也是如此,故台灣要在國際外交上獲得世界各國的承認,唯一的方法是用台灣海峽作為籌碼,與中國共組近似「中華邦聯」的「中華共同體」。

未來習蔡很可能會面商議「和平協議」事,屆時蔡總統應明確指出,雖然中國可透過戰爭統一台灣,但台灣一片焦土,人民將在海內外組織流亡政府與游擊隊,不時對抗中國在台政府,中國永遠難以安穩地真正統一台灣,而且中國經濟也將倒退二十年,被世界各國所唾棄。蔡總統必須讓習主席明暸「一中統台」政策絕不可行,因為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台灣人民都已有國家意識,不願意被中國統一;而比「一國兩制」好的兩岸整合制度就是合組「中華共同體」,在共同體架構下,雙方互相承認,與中國互交出部分主權,全方位地展開國防、外交、經濟、科技、文化、農漁業、移民等領域的合作,並共用台灣海峽,讓台灣加入聯合國,否則兩岸勢必無法統合,最後兩岸分離對抗甚至兵戎相見,兩敗俱傷。

鑒此,蔡總統應以國人強大的團結力量為後盾,未來與習主席會談時,提出「中華共榮」的中期政策—共組「中華共同體」的構想,呼應習的中華民族復興論,提出未來中國更民主多元、修改相關法令時,經過台灣人民的公投同意後,兩岸可成立共同體,中國承認中華民國主權,兩岸可共用台灣海峽;並提出「中華共榮」長期政策—「民主中國」的構想,亦即中國如轉變成北歐洲社會主義的民主國家,實施總統民選及政黨與議會政治,台灣願意經由公民投票獲得大多數人民同意,跟中國透過「中華共同體」的機制,在民主對等的情形下統一,中國是務實國家,將很難拒絕最後兩岸可走向「民主統一」的「中華共榮」策略。

果能如此,在台灣人民自由選擇、未違背「台灣前途決議文」下,兩岸未來合組「中華共同體」,實現「中華共榮」的目標,最後不排除經由共同體機制,走向民主統一,這才是兩岸解決岐異、共創雙贏的正道。蔡總統必須勇敢地打出這張「民主統一」與「中華共榮」牌,以突破「一中」與台灣主權糾纏不清所帶來的兩岸僵局,開創兩岸合則兩利的大局。

*作者為退休駐美外交人員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