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撒錢了!台灣偏鄉教育的問題在「人」

2014-08-02 14:00

? 人氣

偏鄉國小學生每班人數少,但教師依然缺乏。(偏鄉老師提供)

偏鄉國小學生每班人數少,但教師依然缺乏。(偏鄉老師提供)

隨著29日宣布教育部長由吳思華接任,「台灣的教育到底有什麼問題」再次被檢視。其中,「偏鄉教育」是許多主政者看不到或不夠重視的。偏鄉孩子每年收到大把來自政府、企業砸的錢,但最嚴峻的問題卻是缺乏老師,沒有老師長期陪伴的受教生涯,是正常的嗎?他們是孩子,是台灣未來的希望,卻常因為人數少而被主政者遺忘。從學生層次看,影響到孩子脫貧的可能;從長遠來看,台灣的國民教育水平失去偏鄉這塊拼圖,無法整體提升,因此帶來的後果也由全民買單。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老師,你還會再回來嗎?」1個就讀高雄偏鄉、即將升上小學3年級的女孩這樣問著即將離開的代課老師。教室的另一頭,1位男孩將「希望老師不要一直離開我們」,當成他為明年許的唯一願望,他們的心願有1個可以肯定的共通點,就是都不會實現。這不是特例,這一對小朋友,以及千千萬萬個在台灣偏鄉的小朋友都將失落,且重複著年復一年的失落。

台灣的偏鄉教育出了很大的問題,而且這個問題持續地、大面積地戕害這些孩童的未來,剝奪他們追尋自我,以及透過成長向上層社會流動的可能。「教育出問題?那捐錢過去啊!」請不要再抱有這樣的思維,因為台灣的偏鄉小學,一點都不缺錢!

嶄新的校舍內,有投影機、電腦、電子白板、透明塑膠桌墊、彩色筆、蠟筆、畫圖紙,甚至每位孩童的早餐、游泳課的泳具,偏鄉學校都有來自政府補助與企業大筆捐款支應,「有的學校還為每個小朋友辦銀行戶頭,定時放錢進去」,曾參與多次大學生偏鄉教育服務的蔡宜臻說,台灣偏鄉小學生在物質上過得太幸福了,「他們的物質資源太豐富了,就連我要給他們小禮物作為獎勵,許多小朋友已經嗤之以鼻了。」

偏鄉國小教室的設備優良,還有電子白板、投影機支應老師的教學工作。(偏鄉老師提供)

但教育能用這些教學設備堆積嗎?「台灣的偏鄉教育,缺的是軟體,也就是老師。」蔡宜臻點出了台灣偏鄉教育最深切的問題,但每年7月教師甄試時期,始終有這麼多的流浪教師,這些教學過程中的靈魂人物,為何沒有辦法被分配到最需要他們的位置,修補城鄉間教育人才的不均等現象?

「教師不足」、「教師難聘」、「教師流動率高」,是台灣偏鄉教育最嚴峻的3大問題,而這些問題的嚴重性,已經不僅僅影響到孩子的國語、數學等課業方面的學習,面對來來去去老師的流動,已經對這些偏鄉孩子的心理,造成對大人不信任的負面影響。

問題一:「教師不足」

教育現場:導師兼行政、代理老師當導師

國小的班級導師,是與學生關係最密切的,老師必須關注到小朋友在學成績的表現,還得關照到他們的安全、健康、家庭及同儕相處等等,可說是個無微不至的工作,且由於相處時間長,能夠適時扮演導正孩子錯誤觀念與態度的關鍵作用;但偏鄉的學校因教師人力不足,許多導師必須兼職繁瑣的行政職,「學校小、學生少,不見得公文會比較少,因為教育部規定各校要做的事各校一致,都得做」,今年剛完成一學期偏鄉國小代課經驗的大寶老師無奈的說。

行政事務壓縮了偏鄉導師與班級學生相處的時間,自然給予學生關懷與指導的機會,較城市中不需要兼行政職的老師少得多,偏鄉孩子在人格養成階段,常因此失去被即時被導正的機會;此外,部分老師還必須超終點兼課,額外的教學負擔,讓這些仍留在崗位上的老師更加辛苦。

班級導師由代理教師來做,是另一個老師不足產生的現象。教育部為了因應少子化趨勢,縮編正式教師員額數,改由支領月薪的代理教師、日薪計的鐘點教師來從事教育工作。這些老師的年資無法累積,政府也就不需要支付龐大的退休金,這政策看上去是為節縮國家財政支出,也為了避免日後過量的正式教師無書可教的問題,但卻讓偏鄉孩子隨時面臨「我的導師明天就要離開我們」的不安心理狀態,學習效果打了折扣。

在代理導師的層次,是老師個人第一線觀察、教育孩子的中斷,但出現連統領教學方針的「教學組長」都出現代理的現象,則可能代表了學校更高層次教學計劃的朝令夕改,對孩子學習效果的影響不可謂不大。

因應少子化,台灣代理教師比例漸高,呈現出北部高於南部,東部高於西部,山區高於平地的現象。(製表:風傳媒)

此外,特教老師也是偏鄉小校缺乏的。都市中的特教生,一般都能夠獲得特殊的看顧,比如說過動的孩子會被挑出,給予量身定做的「特殊學生個別化教育計劃(IEP, 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Program)」,由專業的特教師評估後,授予「社交技巧」課程,幫助孩子控制情緒、維持生活儀節等必要指導,但偏鄉的孩子卻由於教師不足,受不到特殊的看顧,必須打回原班級上課。

「我們班就有2個特教生,上課時會打鬧失控,其他小朋友的注意力被分散,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大寶老師沒有特殊教育的經驗,更沒有修過特教相關學程,面對這樣的問題顯得無奈,因為特教生不但影響原班級其他學童的學習成效,也降低了教師的教學成就感。

問題二:「教師難聘」

工人、潛水師、酒店小姐 也是我的學校老師

大寶老師有個深切的經歷,他說,「2014年,高雄偏鄉的1個國小暑期舉辦教師招生,一招、二招、三招都招不到老師,直到開學前一天,校長因為認識我,所以請我當救火隊,根本還來不及備課,第2天就上陣教書,還一次當了國小6個年級的健康、藝文、體育、生活,共4門課的代課老師。」

大寶老師接著說,「我沒有教師資格證,但真的沒有人可以幫忙,我更沒有『藝文』等科目的專業,怎麼教小朋友?只能按課本教課,書本以外更多的藝文知識,我根本給不了,但這已經是該校可以想到對學生最好的方式了,『因為真的沒有人要來』,無奈與無助是許多偏鄉校長最深切的感受。」

你以為這是最糟的情況嗎?弱勢教育公益組織Teach for Taiwan創辦人劉安婷表示,「有些學校一招、二招、三招,一直到第十招找不到老師,到後來,只要大學畢業就可以來考,最後是只要是個『人』就可以來考,我們就碰過南投山區打零工的工人、蘭嶼的潛水師、山區旅館的櫃檯小姐,都成了偏鄉學校的老師」。

地理條件不佳,吸引不到老師前來工作,因此被妥協的基礎教育品質,嚴重的剝奪偏鄉孩童們受教的權利,「哪天工人走後,又留下了無辜的孩子。」

問題三:教師流動率高

開學第一天 「老師,你會離開我們嗎?」

「他們班又換導師了。」「這個班升到小學4年級,已經換了5、6個導師了。」

這是偏鄉小校屢屢上演的劇碼,在教職競爭激烈的都市根本不敢想像,殘酷的屢次更換導師,已經讓這些孩子無所適從,因為他們不知道,這個老師可以陪我多久、我能信任他嗎?

曾經有過10年偏鄉教學經驗的老師蔡宜恬,就曾在網路上撰文指出,開學時的親師座談會上,家長關注的不是學童們課業學習方面的問題,而是「老師,你什麼時候要調走?你會帶完2年嗎?」

地理位置的偏遠,是澆熄擁有教學熱忱老師最大的一桶水,當地生活條件不良,加上現有教育政策未能適當引導老師往偏鄉區均衡流動,只有正式職的老師有偏遠地區的經費加給,都讓「留住老師」成為看不到希望。

「我的薪水扣掉每天從我住的市區到偏鄉學校100公里的油錢,其他的只夠我吃飯,我也想留在學校幫助孩子,但我也需要存錢養家呀!」這是大寶老師最深切的體悟。

「效益太低了」,大寶老師說,「當我還年輕時,有理想去偏鄉教書,可以不去在乎賺多少,學學教書經驗就好,但當我發現在都市小學50天學到的東西,比在山區小學半年學到的經驗還要豐富時,我只好選擇離開」,因為都市學校能接觸的學生數更多,處理的師生相關情況也更多。

老師的快速流動,對孩子造成的危害是最大的,孩子需要一個穩定的成長環境,但過於頻繁的教師流動,造成新來的老師與剛離職的老師在教學方法上無法延續。

「沒有人長期教導他們倫理」是大寶老師認為造成孩子不尊師重道的主因。學童與老師都得花時間重新適應彼此,建立關係、信任感與默契,但往往已經建立的一切,又會在老師決定離開後,重新回到了原點。

在新北市瑞芳擔任幼教老師的王欣,大學時期就讀台中教育大學幼教系,曾有過多次的偏鄉教學經驗,「我剛到學校的時候,小朋友都會有排拒的心態,抗拒對我付出感情,漸漸熟悉後會開心地跟我玩在一起,一旦意識到要分開了,就出現情緒反常現象,調皮搗蛋、違反規定來引起我的注意」,以王欣多年的教學經驗,她認為這是學童不懂得如何表達情感,以及只能被動接受一切時會有的表現。

甚至,因為教師更換地太過頻繁,出現孩子並不願意聽從新來老師管教的「藐視處罰」現象,「反正你很快也要離開了」是部分孩子反被動為主動、以「叛逆」回擊他們認知的這些「拋棄我們的大人」的唯一方式。

「老師,你會離開我們嗎?」則是其他乖孩子會有的最直接反應,他們小聲的詢問中帶著害怕,一次次充滿希望的探詢,卻也一次次的讓他們灰心,但他們還總是期待著有一天,能夠聽到信賴的老師給予正面的答覆:「不會的孩子,別慌,我陪著你們呢!」

但在現有的教育環境下,給得起承諾的,終究還是極少數。

台灣偏鄉「教師不足」、「教師難聘」、「教師流動率高」3大問題,希望即將新官上任的教育部長吳思華能夠看到,並有進一步的思考與必要作為。

(註:為保護受訪者,文中部分人名使用化名)

喜歡這篇文章嗎?

王彥喬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