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雲鵬觀點:審議式民調提供了一盞可破除盲目民粹的明燈

2017-10-13 07:00

? 人氣

作者認為,「審議式民意調查」是破除盲目民粹魔咒的方法,靈感來自於美國的陪審團制度。圖為台北市長柯文哲出席大學生公民咖啡館活動,討論市政議題。(資料照,葉信菉攝)

作者認為,「審議式民意調查」是破除盲目民粹魔咒的方法,靈感來自於美國的陪審團制度。圖為台北市長柯文哲出席大學生公民咖啡館活動,討論市政議題。(資料照,葉信菉攝)

要如何破除盲目民粹的魔咒?或許我們可從美國的陪審團制度獲得一些靈感。陪審團的成員,是從當地公民隨機抽樣所產生的樣本而來,他們要參與整個審判過程,而後下出有罪或無罪的結論。如果抽樣產生的陪審團成員,詳細聽取雙方辯論,加上成員彼此的深入討論,最後可以做出(在大多數情況)合理的決定,為何同樣的機制,不能用於決定公共政策?抽樣而來的公民,經過學習、觀察和深入討論的過程,為何不能做出理性的決策?沒有「媒體」在中間,當然也就沒有了表演的必要和可能性;沒有「代議者」在中間,也就沒有代議者和選民之間目標不一致的問題;回歸「民主」的原始風貌,有何不可?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有了這個想法以後,在文獻中仔細尋找,也經過貴人的指點,尋到史丹福大學詹姆斯.費什金(James S. Fishkin)教授所創立發展的「審議式民意調查」(Deliberative Polling;詳Fishkin,1991;以下簡稱「審議式民調」),就是以上想法的具體呈現。

費氏的方法是先取一個具有代表性的隨機樣本,並針對某特定議題做第一次民調(此稱「前測」問卷調查),然後邀集樣本成員在一個地方舉行審議會議,共同討論特定議題;與會者會收到平衡性的簡報資料以利討論。參與者隨機分成小組,在專業主持人引導下進行討論,並形成相關問題;這些問題隨即在大會中由不同陣營的專家回答、辯論,並和參與者一起討論。在一連串的討論結束之後,這個樣本的參與者針對同樣的問題再被詢問一次意見(「後測」問卷)。結果顯示意見轉變的話,就表示被抽出來的代表性民眾在有機會較充分瞭解議題資訊之下,做出不同的選擇。

公民由隨機抽樣參與公共決策始自雅典時代

後來聽費氏的演講,才知道隨機抽樣選取公民的模式,也是古典希臘時代雅典民主常用的模式。不但法庭審判團的成員來自抽樣,大多數的官職也來自抽樣。在我們這個時代,隨機抽樣通常用電腦的程式來處理。在那個西元前5世紀的時代,如何抽樣呢?經過Fishkin(2014)的介紹, 我們才知道, 當時有一種石頭做的抽樣機, 叫做kleroterion,在雅典的古安哥拉博物館中,還展示其部分的殘片。

不同態樣的民主改善機制:公民共識會議和參與式預算

當然,審議式民調只是民主改善機制的提議之一。1990 年代以來,西方開始出現各種改進民主制度、遏止盲目民粹、遏止寡頭政治傾向的新想法。在美國加州, 一個非營利團體博古睿研究院(Berggruen  Institute) 於2010 年成立了「加州長期思慮委員會」(Think Long Committee for California),試圖對於被財政赤字、諸多公民投票議案和各種利益團體關說所癱瘓的加州治理,提出可長可久的改進方案。

方案之一,在於增加公民投票制度的透明度和彈性:公民投票案的提出,必須揭露蒐集簽字的財務支持來源,而且在提出的過程中,需經過審議,讓原始提案人、審議者及議會有很多的機會,可以達成修改的協議,使其更具可行性。2014 年9 月,加州通過「公投議案透明法」,大致採行了長期思慮委員會的提議。此委員會另外一個提議,是地方性的公共議題,應大量採用慎議或審議式民主(deliberative democracy)來獲得代表性民眾的意見。 委員會所說的這個審議式民主,就是1990 年代在美國和若干歐洲國家逐漸興起的一股重要民主新思潮─試圖透過制度設計,補強代議民主的不足,減少直接民主的盲目性,增加其決策的知識性與理性,而費什金的審議式民調,就是這個大方向下的一個重要支流。

*作者朱雲鵬現任台北醫學大學管理學院講座教授及東吳大學巨量資料管理學院講座教授;共同作者:王立昇現任台灣大學應用力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國教行動聯盟理事長;吳中書現任財團法人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鄭睿合現任財團法人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三研究所分析師;吳建忠現任台北海洋科技大學通識中心助理教授兼人事室主任。本文經授權轉載自《理想國的磚塊:當盲目民粹遇到審議民主》。本系列結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