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10兆、15%,2個數字看台灣金融業的困境與風險!

2017-10-09 07:30

? 人氣

金管會放寬離岸風電與綠電的授信限制,可能造成風險集中,有違監理原則。(取自經濟部)

金管會放寬離岸風電與綠電的授信限制,可能造成風險集中,有違監理原則。(取自經濟部)

有2個數字,具體而微的看出國內金融業的困境與未來的風險:10兆、15%。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10兆元是金管會日前公布的本國銀行存放款差額;根據金管會的統計,今年8月底,全體本國銀行存款餘額36.82兆元、放款餘額26.79兆元,存、放款差額超過10兆元,首次破10兆元,「存放比」(放款占存款比重)只有72.7%。這這些數字顯示的是銀行「濫頭寸」問題日益加劇。

15%則是在9月初,金管會發函放寬授信規定,對離岸風電與綠能的投資,如果有外國政府信用保證機構提供保證者,對同一公司授信限額從淨值5%提高到15%,估計授信能量擴增3,300億元,這可能讓銀行的潛藏風險增加。

10兆元的存放款差,代表的是銀行資金去化有問題;銀行吸收存款要給利息,縱然現在是超低利率時代,還是一筆支出;銀行要賺錢,主要就是要把錢貸放出去,賺取更高的利息。但放款需求低,為求去化資金,好客戶出現時往往是銀行「搶貸」,利息當然就低到地板,結果就讓台灣銀行業的利差降低。

日前麥肯錫公布的一份最新報告就指出,台灣銀行業平均「淨利差」只有一個百分點左右,排全球倒數第二,銀行普遍缺乏獲利能力。相較之下,中國在4年前,銀行的淨利差還在3個百分點以上,隨著人行降息、經濟走緩,淨利差才下降,但也還在2個百分點以上;難怪對岸金融界要取笑台灣的銀行業的生意,是「賣白粉的風險,賣白菜的利潤」。

而存放款差越來大,反映在總體經濟面,就是看到超額儲蓄率越來越高,一年的超額儲蓄可到接近3兆,超額儲蓄率到15%。這些數字代表的就是台灣的投資不振,無法消化儲蓄資金。

而金管會針對離岸風電與綠能產業放寬授信規定,正面看是有助去化資金、減少濫頭寸;同時鼓勵銀行對風電與綠能貸款,也能加速風電與綠能的推動。但反面看,則是讓人擔心無論的增加銀行的風險。銀行法對單一企業授信限額訂為淨值5%,當然有其風險控管考量,主要是藉此避免銀行風險過份集中在同一家公司上,否則,一家公司倒就可能牽連某家銀行倒閉。坦白說,此規定有其道理,也因此國內外對銀行貸款給單一公司都有限制比例。

今日為了搞風電、綠電大躍進,放寬授信限制,只要有該國的出口信用保證機構提供擔保,即可放寬到15%。但問題是如果貸款的公司「出問題」─不論是因為行政程序或施工難度而拖延,或甚至政治因素的改變,都可能影響到公司財務能力,甚至可能難以為繼時,那些貸款,要由誰支付還款?那些國家的出口信用保證機構提供的擔保,與抵押品擔保不同,有可能代為還款嗎?

坦白說,離岸風電的還款償債能力,就是來自未來工程完成後發電的收益;但即使有台電給予保證價格的收購,風險仍存在;例如因自然災害(如颱風)導致風機受損無法發電,既然無電可賣,當然就沒收益;或是風機完成卻無輸配電系統可把電送回變電站,或甚至因政治因素讓原來的收購價格與合約有變,都會讓授信產生風險。

任何企業、任何生意,很難有穩定賺不賠,只有風險高低之差而已。金管會為了支持政府的能源政策、鼓勵銀行對風電、綠能企業貸款,大幅放寬5%的限制,而且一口氣調高到15%,短期而言,確實能讓業者容易取得資金、有利計劃推動,銀行亦可去化濫頭寸;長期而言則是置金融體系於火爐上,授信集中、風險增加、違背分散原則。金管會別忘了,過去國內所稱的「四大慘業」中,就包括了綠能產業。

而金管會的放寬之舉,公民營銀行又面臨不同的風險。民營銀行雖然有金管會可能依照「依政策貸款」比例多寡,給予不同的獎勵與懲罰的壓力,但自主性畢竟較高,其主要問題在缺乏對風電與綠能貸款計劃的評估能力。公營行庫則除了與民營銀行有相同的問題外,更因公營身份背負政策任務,而必須「有感 」的增加對風電、綠能的貸款,其風險可能又更高了。

濫頭寸過多,政府該作的是回頭檢討及改善投資環境,讓企業願意多借錢投資;要加速風電與綠能建設速度,應多在行政程序上著眼,少在金融監理上動歪腦筋,以免幾年後國內金融業要再次承受金融風暴的壓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