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鴻源觀點:論台灣與印度兩大樹王的偉大志業

2021-01-24 06:40

? 人氣

2001年賴桑的大兒子賴建忠開始種咖啡,2012年成立實體店面-「雲道咖啡」,主張「你喝咖啡,我種樹」,讓咖啡利潤成就永續的種樹事業。「雲道咖啡」不僅將公益置於獲利之前,裡面的擺設全跟育樹相關,也將這裡視為綠循環的起點,用五感傳遞森林美麗的訊息。賴建忠說,一般人將賺來的錢投資在房地產或蓋工廠以便賺取更多的錢,卻讓綠地逐漸消失,他父親卻將別人十輩子都賺不到的錢都定存在地球!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無獨有偶,印度也有一位「樹王」,名叫紮達夫‧佩揚(Jadav Payeng),住在印度東北部阿薩姆邦(Assam Region),附近有一個名叫「Majuli」的沙洲小島,該島自從1900年以來,由於氣候變化影響導致島上的土地品質變壞,季風導致優質土壤大量流失,慢慢變成了貧瘠的荒地,因此島上的野生動物也逐漸消失了。

1979年,16歲的佩揚看到一個奇異景象。在一次洪水過後,捲來無數的蛇,全都奄奄一息癱在岸邊,像是一場大屠殺。那些蛇全都因天氣太熱而死去,因為當時的沙洲並沒有樹木遮蓋。他坐在岸邊撫摸著已乾枯的蛇的屍體,不由自主地哭起來。這樣的景象改變了他的一生,決定付出一輩子時間來做一件足以震驚全世界的事!

他寫信給印度政府的森林管理部門,詢問能否在沙洲上植樹,他們回覆沙洲上甚麼都種不了,只建議他可以嘗試種種竹子。那是一個很痛苦的過程,他完全沒有支援,但最後他還是做到了。如今當年乾涸的沙地,到了今天已是一個佔地550公頃的茂盛森林。森林裡住著各種各樣的鳥獸,有梅花鹿、犀牛、老虎、大象等,讓很多頻臨絕種的動物,都在森林裡找到它們的安身之地,這樣的天堂花了他整整40年的時間!。

佩揚造林的故事引發了許多人的思考:

大自然有其食物鏈,為甚麼我們不能好好跟隨?如果作為有知性生命的我們,不去保護野生動物,有誰會保護牠們?

他的經驗告訴我們,其實我們並不需要大量的統計數字去了解砍伐森林所造成的後果,也不需要龐大的工程去庇護自然財富的生存,即使在有限的資源下,人類一樣具有與大自然融和的本能。

2008年,印度政府的森林管理部門跟蹤一批遷徙的大象,發現了佩揚的森林,從此以佩揚的寵物名字「Molai」命名為「Molai Forest」。2012年,印度新德里的尼赫鲁大學對佩揚頒發獎狀,稱頌他為「印度的森林之子」(Forest Man of India)

2013年,佩揚再受到印度森林管理研究所頒發獎狀;同年,來自加拿大的紀錄片導演Will McMaster深受佩揚事跡所感動,在美國的某募資平台籌備資金,將佩揚故事拍成了紀錄片「森林之子」(Forest Man),讓世界更多人知道,人類真的可以因有夢想而偉大,一個人的力量雖小,也可以影響地球的生態環境,何況企業與政府,所以吾人不應妄自菲薄。

現在很多人追求世俗的虛榮,到頭來居然找不到內心的安寧。一位在旁人眼中,從建中到台大外文系,從史丹佛MBA到外商工作,才華洋溢的王文華,一直走在社會主流價值的道路上,努力唸書、拿好分數、出國進修、進大公司,又成為暢銷書作家,世俗社會期許的成就與頭銜他都有了,但他似乎過得並不快樂,許多與他同樣背景的人也有同感。他不禁懷疑:「人生真的只有一條路嗎?是否有別的選擇?」台灣與印度兩大樹王的故事,是否值得他們見賢思齊?

值此防疫期間,環境保育應不停息。無論是環保或是防疫工作,有許多人堅持著愛護台灣這塊土地的理想,守在個人崗位上默默付出與奉獻,很值得我們敬佩。最重要的是,我們每一個人是否也能略盡棉薄之力?至少節能減碳總該做得到吧?為何許多公家單位,即使非大熱天,總是每天開著冷氣?

台灣與印度兩大樹王的故事,是否很值得目前許多急功近利的企業、政治與教育界人物,以及一般民眾深思?一些股民在投資某大企業時,是否也應該考慮該企業對自然與環境的社會責任?難道近年來全球氣候變遷所造成的災難,不值得我們省思嗎?

 *作者為台大物理博士、文化大學教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