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小孩多看書,又不想規定他們每天讀幾頁!3招讓你的孩子愛上閱讀、甚至學會批判思考

2017-10-14 07:30

? 人氣

為了從容的迎向未來,孩子最應該從小開始培養的學科學習、認知型相關能力,究竟是什麼呢?近日針對台灣父母進行大調查,結果出乎意料的「老派」。有近八成的受訪父母認為,孩子最需要從小培養的是閱讀力,至於語文、數理、藝術、電腦等能力,全都排在後頭。

閱讀既然如此重要,那麼,該怎麼讀?父母可以怎麼教?我們根據美國哈佛大學閱讀心理學家夏爾(Jeanne Chall)的閱讀發展理論,採訪了專家學者,針對不同年齡層的孩子,提出父母可以依循的做法。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世界變得愈快,閱讀愈顯重要

相較起近年來兒童學習領域流行的機器人、程式設計、心智圖等酷炫玩意兒,「閱讀」聽起來實在很不新奇,但顯然在現代父母的心中,即便自己不一定閱讀,但孩子是一定要閱讀的。

對此,中研院院士、前教育部長曾志朗認為,閱讀力就是資訊吸收的能力,重點是看看這個世界、看看別人的經驗,「這一直都是人類很重要的能力,現在因為社會變得愈來愈快,閱讀就更顯得重要。」

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教授、曾擔任國家教育研究院院長的柯華葳則說,閱讀是最好的自學工具,不但隨時、隨地都能進行,而且可以因應情境,「如今的知識、技能都改變得太快,每個人都得不斷的學習新事物。」她強調,面對瞬息萬變的世界,孩子當然要有好的學習力才能迎向未來,而閱讀力正是學習力。很顯然的,兒時的閱讀,能奠定一生的學習基礎,也已有許多學術研究證明,從小閱讀的孩子,認知能力比較強。

1. 親子共讀、閱讀「鐵三角」

在校園推動閱讀已20多年的鹿江教育基金會董事張采珍認為,要養成孩子的閱讀素養,得回歸到閱讀最本質的「鐵三角」,「三角形對應到的三個元素,分別是傾聽、思考、表達,要努力的就是從這些元素出發、深化。」

所謂「傾聽」是指,看得懂、聽得到,釐清了字裡行間的想法與概念之後,才能發展、形成觀點;「表達」則首先要有想法或疑問,也要有表達的意願,願意跟別人分享、交流,再進而思索如何遣詞用字、怎麼完整說出觀點。張采珍強調:「傾聽跟表達,都需要有思考,思考可說是最根本的。」

曾志朗指出,要深化這三個基本能力其實並不難,最好的方式就是常常跟孩子共讀、聊書。「從小開始就每天撥時間跟孩子一起讀書,慢慢的,就會養成習慣。而閱讀之後的談話非常重要,要讓孩子願意跟你聊書,有對話、有討論,對話會產生『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孩子可以在表達過程中整理想法。」

2. 國際最新焦點:數位閱讀素養

台灣師範大學教務長、圖書資訊學研究所教授陳昭珍也說,如果只是單向的閱讀文本,可能只是全盤接受或不接受文本中的觀點,透過對話,才能產生不一樣的觀點,有更豐富的想法:「自己能夠沉浸於閱讀,被吸引住、跟文本對話,然後跟其他人對話。透過對話,補足自己想法中的空洞,產生批判性思考,」她認為,這是閱讀的最佳境界。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