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隻小小果蠅解開人類生理時鐘的奧秘 側寫2017諾貝爾醫學獎的3位得主

2017-10-03 12:36

? 人氣

2002年起,他開始在緬因大學(University of Maine)任教。那時他住在一處荒無人煙的地方,每天騎哈雷上班,他說往返160多公里的路程出除了能體驗荒野,還能在集中精神騎車時暫時拋掉實驗室的煩惱。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楊格:「達爾文的啟示」

68歲的楊格回憶,他曾經每天都要與同事安排一批果蠅,模擬體驗從紐約到舊金山的時差。

2017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楊格(AP)
2017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楊格(AP)

他的實驗室裡面有2台冰箱大小的培養箱,一台貼著「紐約」,另一台貼著「舊金山」。培養箱裡的燈早上6點打開,模擬日出,晚上6點關閉,模擬日落。這些果蠅幫助他揭示人體生理時鐘的秘密。

1949年,楊格出生在美國邁阿密,儘管他的父母只有高中畢業,也沒有科學研究背景,卻一直支持他對科學的興趣。他們為楊格買了天文望遠鏡,並包容他的化學實驗設施對地板的「毀滅打擊」。

楊格說:「我12、13歲的時候,父母買了一本達爾文進化論的書給我,當中有關於生理時鐘如何控制花兒開放、鳥兒與昆蟲遷徙的描述,並提到這個機制仍是個謎,」楊格家裡後院裡白天閉起、晚上綻放的花朵讓他下定決心探索其中的奧秘。

1975年,楊格獲得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博士學位。1975年至1977年,他在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做博士後研究。1978年起,他開始在美國紐約洛克菲勒大學(Rockefeller University)任教。1983年,楊格的研究小組在洛克菲勒大學進行實驗,觀察因為基因突變而作息紊亂的果蠅。

經過連續4個晝夜的觀察記錄,楊格終於確信,他們將調控生物生理時鐘的基因成功轉移到生理時鐘混亂的果蠅體內,並讓牠們恢復了規律作息。接下來的30多年裡,楊格在這個領域的研究越鑽越深。

 

喜歡這篇文章嗎?

國際中心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