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擺脫中國威脅,打造平衡、繁榮的亞洲秩序?美國首位「印太大總管」坎博全盤解析

2021-01-16 17:04

? 人氣

近來解放軍機艦密集擾台、軍演不斷,美軍在台海、南海偵巡頻率也大增,美中台是否會擦槍走火引爆衝突,更成為各方關切焦點。(美聯社)
近來解放軍機艦密集擾台、軍演不斷,美軍在台海、南海偵巡頻率也大增,美中台是否會擦槍走火引爆衝突,更成為各方關切焦點。(美聯社)

如何恢復印太區域秩序正當性?

防止他國掉入中國陷阱

坎博與杜如松指出,單憑軍事力量取得平衡,仍無法維持新的區域秩序,正如季辛吉所言,任何國際體系的穩定最終都取決於其「普遍認可的正當性」(generally accepted legitimacy),任何國際框架都需要在其內部的各國發揮力量支持,而美國則需要發揮中心作用。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政治與國防安全、經濟貿易兩大環節構成了印太地區的秩序,一旦秩序的正當性被破壞,印太地區國家可能會失去對秩序的信任,而誤入中國欲建立的霸權新秩序當中。舊秩序的正當性一旦崩壞,在政治與國防安全方面,區域可能出現數個勢力範圍,且拒絕歐美外部勢力干預調解,而改尋求武力解決爭端;經貿方面,則可能出現強勢經濟規範,迫使他國必須遵守,以獲得中國市場。

若要恢復當前秩序在政治和安全領域的正當性,美國需要盡力擴大對亞洲國際組織的參與,找回盟友間的信賴,才能藉此獲得具認可的區域角色,並協助印太國家面對中國日益增長的影響力。在恢復經濟領域的正當性方面,就算中國不斷利用廣大市場誘使各國妥協,美國也須盡力確保當前秩序體系能繼續為成員國提供物質利益。

印太地區企業將不可避免地煩惱供應鏈、投資規範和貿易協議等問題,美國除了尋求與中國的「有節制的脫鉤」(managed decoupling)、將具敏感性質的產業移出中國之外,也可以使印太國家相信,將供應鏈移出中國代表產業回流本土,能創造新的增長機會。此外當中國藉「一帶一路」向中低收入國家提供基礎設施融資時,美國應探索提供替代的投資與技術援助方式。

2017年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會見出席出席「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斐濟總理姆拜尼馬拉馬後,斐濟駐台北辦事處旋即撤館。(中新社)
2017年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會見出席出席「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斐濟總理姆拜尼馬拉馬後,斐濟駐台北辦事處旋即撤館。(中新社)

說服中國加入當前秩序

專文指出,把北京排除在亞洲平衡均勢且充滿活力的未來之外,既不切實際,也無利可圖,印太地區國家也不想被迫在中美兩個超級大國之間做選擇。對於美國及其盟友來說,更好的解決方案是說服中國加入當前秩序,並告訴中國,加入印太體系秩序的好處包含:區域秩序當中會有中國的一席之地;如果各國都遵守規則,那麼大家都能享受到的商業環境榮景;以及合作對抗氣候變遷和新冠病毒大流行能獲得的利益。

在試圖說服北京的過程當中,北京有可能不願配合,其舉動仍將不可避免地與美國和亞洲其他國家對印太秩序的看法相抵觸。作為回應,華府將必須與其他國家一起加強這項制度的實施,向北京提供積極參與的動力與誘因,如果中國仍決定威脅當前秩序,那麼美國與亞洲國家的結盟就要對中國祭出懲罰。

汶萊蘇丹博爾基亞出席中國一帶一路論壇。(AP)
汶萊蘇丹博爾基亞出席中國一帶一路論壇。(AP)

打造強而有力的印太聯盟

隨著中國實力的增強,說服中國合作、抵制中國威脅,可能會變得更具挑戰性,例如先前歐盟和中國達成談判已久的中歐投資協議,使歐美跨大西洋關係蒙上陰影。因此,美國非常需要運用靈活、創新,與盟國之間組成強而有力的聯盟。

坎博與杜如松指出,美國不應組建旨在解決所有國際議題的龐大聯盟,而應針對個別問題設立特定國際機構,例如英國提出籌組由10個民主國家組成「D-10」(G7加上澳洲印度南韓)聯盟,來抵制5G設備企業華為、擺脫對中國技術依賴。而其他既有結盟也可能會擴大,像是目前由澳洲、印度、日本和美國組成的「四方安全對話」(Quad),旨在建立戰略夥伴關係。

這些不同的聯盟以及更廣泛的戰略,目的是在不同的情況下建立力量平衡,加強各國對各種重要議題的共識,並讓各國了解到,「中國當前的路線存在風險。」

「兩個世紀前,對於國家黑暗野心感到憂慮悲觀的梅特涅和卡斯爾雷,成功建立了持久而靈活的國際體系制度,達成許多人不敢置信的和平與繁榮。今天,美國及其在印太地區和整個歐洲的盟國也需要具有類似的焦慮和野心。如果成功,就可以確保印度洋與太平洋,這個含括全球一半經濟、一半溫室氣體排放量以及一半核武國家的區域,得以保持繁榮和平與開放,造福所有人。」坎博與杜如松在文末期許道。

2020馬拉巴爾軍演今年由美、日、印、澳參加。(美聯社)
2020馬拉巴爾軍演今年由美、日、印、澳參加。(美聯社)

 

喜歡這篇文章嗎?

蔡娪嫣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