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敬一專文:對岸中國,往何處去?

2021-01-17 06:20

? 人氣

冷戰雖然沒有實體戰爭,但是在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與華沙公約組織(Warsaw Convention)的對峙下,美蘇陣營實質進行了三十年的制度戰爭。一開始,蘇聯的經濟成長率高、太空競賽領先,但是後繼無力。學者指出,蘇聯的制度不利於創造性破壞的創新,經濟成長難以持續,時間一久就敗下陣來。這個分析,是有說服力的。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今天的美國/中國之間的鬥爭,就像是當年的美國/蘇聯,但也有一些差別。第一個關鍵差別是:今天的美/中爭鬥,沒有NATO與華沙公約組織之間的地緣對峙。當年的對峙,是美國與西歐諸國軍事同盟,在地理上戰略上劃清界線。蘇聯與東歐國家接壤,所以當年必須要在地緣上結盟。但是今天的中國,沒有與什麼民主國家接壤,而美國與日、韓之間的關係,也沒有六十年前美國與西柏林那樣同仇敵愾。那麼美國/中國之間的關係,究竟有什麼可以與美/蘇之間類比呢?

冷戰結束前夕駐守柏林圍牆的東德士兵。(AP)
冷戰結束前夕駐守柏林圍牆的東德士兵。(AP)

網路雙軌是虛擬空間的圍牆

美國與蘇聯之間的對峙,當年是在執行戰略思想家凱楠(George Kennan)的圍堵(containment)。六○年代的圍堵是個地緣政治的概念,沿著北歐、荷比盧、德國、奧地利等,築了一道軍事牆,把蘇聯勢力鎖在北邊,用時間來耗。但是今天的中國,東邊南邊是太平洋、南海,美國要封鎖並不容易,而北邊、西邊、西南邊,都是美國使不上力的區域。那怎麼可能做地理圍堵呢?

一九八九年柏林圍牆倒塌,美國帶領的軍事圍堵就差不多告一個段落了。要想像現代的圍堵,一定要記得把三十年前沒有出現的資通產業納入圖像。三十年前的資通訊,就只是電腦代工。但是現在不同了。我們只要看看:一、美國要加拿大逮捕孟晚舟,二、美國宣布制裁中興電子(ZTE),三、美國有國會授權的立法,可以由總統宣布實體清單(entity list),准許或是不准某些公司對中國輸出原件或是代工,四、美國與許多國家簽署了瓦聖納協定(Wassenaar Arrangement),你就知道在資通訊與國防相關領域,美國是可能築一道「科技之牆」的。

執行資通訊方面的圍堵,不但有可能,而且在6G時恐怕有其必要。現代戰爭幾乎是資訊戰的延伸,舉凡通訊、晶片、衛星、遙控、定位,全都與資通安全有關。如果這些設備全是獨立的民間公司也就罷了,但是偏偏華為公司姓「黨」、小米公司姓「黨」、北斗星公司姓「黨」、大疆無線姓「黨」……事實上所有中國公司都姓黨。中國不但推「中國製造 2025」,最近又推「中國標準2035」。這樣的資通訊產業稱霸作為一旦成功,就必然會癱瘓掉民主國家的國防。美國與西歐、日本,就算想要不理會,都做不到。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