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筆尖上的台灣 ─ 從杜魯門到川普:談幾位美國總統「賣台」政策

2021-01-15 06:10

? 人氣

作者提出「美國總統川普大半輩子都是商人,重利的生意人言語和立場能相信嗎?」之疑問(資料照,AP)

作者提出「美國總統川普大半輩子都是商人,重利的生意人言語和立場能相信嗎?」之疑問(資料照,AP)

2021年伊始,萊豬已讓日子沸沸揚揚,全民皆知這是與美國交換的籌碼,但無人知曉到底能換到些什麼,是FTA或又是MOU?美國駐聯合國大使克拉夫特(Kelly Craft)13日訪台,來的意義又是什麼?是幫助我們重返聯合國還是洽談能源業務?1月20日拜登上台,多輿論認為中美台關係將倒退回歐巴馬的理性現實,也有異論者表示「聯盟抗中」已成國家制定戰略,要改變不易。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然而,無論局勢如何,從國力、疆域和人口言,台灣依舊只是美中博奕的一顆棋子,過去,有不入流政客曾夜郎自大以「浴缸塞子」來比喻台灣價值,這和現實差太遠。有人說台灣的可悲就是被美國利用來圍堵共產力量島鏈的一環,但「馬前卒」的代價「台灣關係法」卻只談軍購沒說派兵保護,故台灣被揶揄為「甘願的看門狗」;但反過來想,若台灣被統一,中共也只運用這島嶼來突破和對抗太平洋美軍的衝突橋頭堡,依舊逃不過「線控木偶」的宿命。在國家滅亡和苟延殘喘下,台灣沒選邊站的資格,但美國真心為「自由民主理念」而並肩作戰、保護我們嗎?凡是過去,皆為序章。本文爬梳二戰後幾位美國總統關鍵的對台政策背後的考量因素,來回溯及啟示一些歷史與未來。

從杜魯門開始

兩岸關係並不只是兩岸關係,統獨也不單是中國人的事情,自二戰美國影響中華民國始,這民主老大哥便成了「積極的指導干預者」。1947年美國盟友蔣中正國共內戰失利,美將魏德邁支持繼續援蔣,杜魯門(Harry S. Truman)堅決反對,並對國府武器禁運直至《援華法》通過。最後因各方拖延,直至1948年底第一批物資才運抵中國,時蔣敗局已定,杜魯門為撇清中國失敗的政治責任,於1949年8月5日發表《美中關係白皮書》,嚴詞批蔣貪污腐敗無能,並停止一切軍事援助,國府士氣崩潰。1950年1月5日,杜魯門再發表「不介入台灣海峽爭端」聲明,落井下石,讓逃亡台灣的國民黨更岌岌可危。為什麼中華民國最好的盟友於最後關頭竟揮袖而去呢?原因是杜魯門認為中共有民族主義性質,或可容納資本主義思想,有可能拉出蘇聯陣營,美方更試圖在1949年與之建交,唯1950年中蘇簽訂了新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杜才作罷。

試問,在意識形態上,美國總站在自由民主陣營並肩作戰對抗共產專制嗎?萬幸韓戰爆發,美中(共)熱戰令台灣重被利用,這不會沉沒的航空母艦才沒被赤化。如果杜魯門是棄台的開端,那1972年尼克森出訪中華人民共和國更注定了台灣被邊緣化的悲劇命運。

尼克森訪中國

尼克森(Richard M. Nixon)以「光榮退役」作為1968年競選總統的口號之一,要結束越戰傷亡及龐大軍費,因此縮減的軍事開銷將使美蘇軍備競賽無以為繼,故最好的解決辦法便是尋找「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中共。於是美國開始秘密外交,協助中國提升軍事實力來威脅、制衡克里姆林宮,兩國的可能結盟成功讓蘇聯緩和與美國之對立,但這扶殖次要敵人的策略卻播下日後共軍壯大、威脅台海的毀滅種子。當然,中共也非吳下阿蒙,洞悉美國漁人得利的企圖,因此尼克森需要更高價值的談判籌碼去說服、利誘對方,「拋棄、交換台灣」自然為最好交易品。

1972年,第1位訪問中國的美國總統尼克森在北京發表的聯合公報中認知「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這造成日後台灣陷於國際困局、難以邁向世界的「一個中國」緊箍咒。另外,美國一廂情願的認為,由於美中關係改善,代表解放軍犯台機會下降,故「國家軍援」應改成「私人軍售」,但售賣武器種類除防禦性質外(F-5E戰鬥機),亦會先透過渠道知會北京。這開啟了台灣「高價軍售、次等武器」的無底洞。

繼任的福特(Gerald Ford)總統延續「聯中(共)抗俄」國家戰略,於1974年通過撤銷《台灣決議案》,終止總統出兵防衛台灣及離島的權力。1975年,美國召回最後一架停泊在台灣的戰鬥機,同時大幅減少派駐的軍事人員,無疑對台灣撤防,美軍不再保護台灣。

尼克森訪問中國大陸,永遠改變了美國與兩岸的關係。(許劍虹提供)
尼克森訪問中國大陸,永遠改變了美國與兩岸的關係。(資料照,許劍虹提供)

卡特終極斷交

要來的還是會來,時間開始了。

第39任總統卡特(James Jimmy Carter),面對國內持續高通貨膨脹、高失業,低經濟成長及石油供應不穩定等難題均改革失敗,焦頭爛額的卡特需要找突破點轉移及挽救他的統治危機,所以1978年12月在未徵詢國會或要求同意情況下,卡特宣布與中華民國斷交轉而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並廢除《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及暫停對台軍售一年。這一切,正式將台灣拋棄出賣,而其後卡特沒成功否決而由國會通過的《台灣關係法》也只涉及軍購方面,但對台灣防衛安全謹表示「嚴重關切」,這意味台美官方關係結束,只維護雙方商業及文化往來,並成立無正式外交關係的「美國在台協會」(AIT)。1979年,美軍協防台灣司令部(USTDC)與美軍顧問團(MAAG)撤銷,最後一任協防司令林德少將離台,至此,台灣再沒有美軍。

極反共的雷根

第40任美國總統雷根(Ronald Reagan)是第一位公開主張共產主義將會垮台的世界主要領導人,曾言:「我相信共產主義是人類歷史上可悲而怪異的一頁~仍在進行中的最後一頁。」他成功復興美國經濟、擴大軍武、正面對抗蘇聯,使美國再次強大,在意識形態上他貫徹了反共主義與自由放任資本主義。原則上雷根完全符合台灣的政治立場,面對如此堅決反共的美國總統,會逆轉台灣被遺棄的命運嗎?

剛就任,國務卿海格(Alexander Haig)告訴雷根,共和黨還是比較擔心蘇聯的威脅,故必須聯合北京抗衡克里姆林宮,並稱美國只要對蘇聯採取強硬姿態,中國在台美關係上便會保持緘默,因為北京更忌憚莫斯科。然而,鄧小平受壓國內保守勢力和軍方反撲下,表現出對反對美台軍售超強硬態度,揚言斷絕美中關係,與蘇共冰釋前嫌。而同時雷根亦面臨防範蘇聯入侵波蘭的危機,因此,對中共承諾逐漸減少乃至終結對台軍售的《八一七公報》面世。雖然台灣再進一步受到打擊傷害,但八一七公報未限制技術分享,故美國通用公司指點台灣航空技術專家取經美國軍事科技,於是生產出參考F16戰鬥機的IDF經國號。儘管政治現實上不能護台,但雷根在其保險櫃裡留下一份供未來總統參考的私人備忘錄,以提防中共及作最後對台灣支援。

1984年,美國總統雷根(Ronald Reagan)在參觀上海福克斯波羅工廠(Foxboro Plant)期間觀看積體電路板加工。(AP)
1984年,美國總統雷根(Ronald Reagan)在參觀上海福克斯波羅工廠(Foxboro Plant)期間觀看積體電路板加工。(資料照,AP)

雙面的柯林頓

1989年中國六四天安門鎮壓及1991年底的蘇聯解體,這二件大事完全顛覆了美中關係,美國成為超級大國,而崛起的中國則成為其主要對手,這就是哈佛學者格雷厄姆·艾利森提出的「修昔底德陷阱」競爭挑戰開始。

老布希(Bush Senior)留下給柯林頓(Bill Clinton)政府的,是冷戰軍備競賽的巨額赤字、波灣戰爭後的中東混亂局面、對台龐大先進武器的軍售(F16戰鬥機)、國內長期經濟衰退及高失業率等。

柯林頓在競選期間表示「反姑息主義」聖戰,即絕不縱容「巴格達和北京的獨裁者」。他當時形容的中國「與屠夫的形象畫上等號,也是一個四處與華盛頓作對的軍火商、核武擴散者及援助恐怖分子的國家,破壞美國為了建立一個更好、更安全、更民主的世界所付出的許多努力」。相反,對台灣,他任州長時曾4度訪台,並表示充滿好感。但柯林頓1993年上台後,以「經濟總統」自居的他要創造就業機會、改善經濟為首要任務,因此遵從國務院立場,認為「中國是非常重要的國家」,也因為民主黨需依賴與中國貿易往來的美國企業龐大政治獻金利益背景,故對中國立場180度的大轉變,除鼓吹中美貿易關係重要性外,更試著將中國的最惠國待遇與人權議題脫鉤。在1995年李登輝訪問康乃爾大學事件中,柯林頓便盡量拒絕和忽略台灣,李登輝的赴美簽証及訪問允許則是參眾議院與國會的強勢決議所堅持。結果,李登輝的成功訪美引發兩次台海飛彈危機,兩次危機均以美國航空母艦駛入台海而化解,但當記者要求白宮提出說明時,他們得到的答覆是:「尼米茲號是因為天候不佳才被迫駛入台海」。北京官員認為華盛頓的回覆「膽怯如鼠」。

柯林頓(右)將中國的人權問題與中國的最惠國待遇掛鉤。(美聯社)
柯林頓(右)將中國的人權問題與中國的最惠國待遇掛鉤。(資料照,美聯社)

縱使《考克斯報告》已清楚羅列中共委派大量間諜竊取美國軍事(含核武)機密的罪行,但柯林頓繼續親中,讓他於1998年桃色彈劾案期間獲得中國高規格的國是訪問邀請,這是歷任美國總統出訪天數最長的,也是規模最盛大的一次,有作家甚至懷疑中國軍方給予柯林頓巨額競選經費。英雄式訪問期間,柯林頓在上海發表演說,明確表態:「美國不支持台灣獨立,不支持兩國中國或一中一台,也不支持台灣參加任何以主權國家身分為資格限制的國際組織。」

禮尚往來,美國總統為了回饋中國,台灣又成為被打壓的犧牲品。

轉向的歐巴馬

第43任總統小布希 (George W. Bush) 就任期間,遭遇911事件所引起、發動的一連串反恐戰爭:推翻阿富汗塔利班政權和剷除基地組織勢力、發動伊拉克戰爭推翻了薩達姆政權。美國的重心離開了亞太地區,時值台灣陳水扁時代,由於他的盲動外交和民粹式執政,破壞了美台間的互信基礎。

到歐巴馬(Barack Obama)接手的,是「花錢如流水」的好戰前朝,而美國正處於由房地產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蔓延期,全國經濟異常蕭條。因此,華盛頓很清楚需要中國經濟協助美國走出不景氣,加上美軍尚陷於中東戰事,更令美國欠缺與中國爭鋒的能力,為表示與北京友好,2009年參照柯林頓做法,美國總統訪問中國。行前,歐巴馬未抗議中共提出不談人權問題和不能向民眾發表演說等要求。國是訪問中,歐巴馬透過聯合聲明,接受中國關於「核心利益」的立場,包括承認台灣屬於中國的一部分,此舉令美國放棄長期奉行的「戰略模糊」(美國承認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而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但台灣擁有自行選擇未來的權利)和雙重嚇阻(美國同時嚇阻中國與台灣,避免任何一方採取不友善的舉措)的對中與對台政策。當時,美軍高層指出,美中關係應該立基於信任,而非競爭,對台軍售則是必須重新審視的「阻礙點」,甚至有學者建議美國應該把台灣「賣給」北京,藉此將美國虧欠中國的債務一筆勾銷。前總統卡特的國家安全顧問直言:在中國經濟發展誘人情形下,台灣宛如「瀕臨絕種的稀有動物」。

討好中國,歐巴馬在執政兩年初皆未派遣任何官員赴台訪問,也沒在公開場合中提及台灣,一切彷如當年杜魯門對台灣袖手旁觀的政策,更有消息指,歐巴馬的最終構想是美中兩國集團(G-2)共同支配全球經濟、解決國際金融問題,排除他國介入,進而將中國的地位升至美國「最重要的外交夥伴」。

邊緣台灣來奉承中共,但衰落的美國與崛起的中國就能兩相好嗎?

2009年胡錦濤缺席由歐巴馬提出的氣候變遷協議令華盛頓有所警惕。歐巴馬逐漸覺醒「中國是競爭對手而非合作夥伴」的事實,尤其共軍在東海和南海的恣意擴張,更讓歐巴馬厭惡中共領導層。在國內,共和黨也譴責歐巴馬外交上的過多讓步,中國在貿易順差中占盡美國便宜。適時,美國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戰事將結束,反恐戰爭落幕,國務卿希拉蕊趁機提出「轉向亞洲」政策,消弭歐巴馬對中共壯大的失衡責任。而「重返亞洲」卻與台灣總統馬英九的親中路線發生矛盾及疑慮,當時華盛頓警覺到,馬英九積極提倡中國文化,正在把台灣推向統一的不歸路,甚至有流言,馬英九正規劃將台灣變成中國轄下的特別行政區。

美國總統歐巴馬批閱「總統每日簡報」(President’s Daily Brief,PDB)(CIA)
美國總統歐巴馬批閱「總統每日簡報」(President’s Daily Brief,PDB)(資料照,CIA)

非典型的川普

商人川普(Donald Trump)贏了一場意想不到的奇妙選舉,擊敗前第一夫人、國務卿希拉蕊,成為第45任美國總統。「令美國再一次偉大」是他的口號,而其票源大部份來自藍領階層,川普答應當選後會將國外的美國企業遷回國內,增加就業率,並要對自中國進口的商品課徵百分之45的關稅,以及把中國貼上「匯率操縱國」,因為中國的經濟政策造成美國長期貿易赤字。

川普大半輩子都是商人,重利的生意人言語和立場能相信嗎?

2016午12月2日,台灣總統蔡英文致電川普表達勝選恭賀之意,雙方竟通話10分鐘,打破了美國總統40多年來恪守的一中承諾:絕不與台灣領導人直接對談原則。川普的回應表示台灣是美國最大的軍售地區,「為何他國能要求我不接聽來電?」並表示若中國不在貿易問題上讓步,美國則無必要堅守「一個中國」政策。在川普眼中,台灣既是經濟客戶,又是對中國談判的籌碼。

川普4年任期展視了商人柔軟彈性的身段,可以諷刺北韓金正恩「火箭男孩」但又與之多次會面,並形容為好朋友;可以和中國打嚴重貿易戰,但又與習近平保持友好關係。川普的行為堂皇言國家利益,也其實是他連任的紅利。

對台灣言,川普是二戰後最支持台灣的美國總統,短短一任,除大宗先進武器軍售外,更決議了雷根時代的〈六項保證〉、及制訂《台灣旅行法》、《2018年亞洲再保證倡議法》、《臺灣友邦國際保護及加強倡議法》和《臺灣保證法》,而往來台灣的在任美國政府官員級別也是歷年來層次最高,只是台灣實質又獲得什麼呢?台灣在所有國際組織中仍被佢於門外,彷如「有名無利」的南柯一夢。

美國需要敵人,歷史上的美國以打擊國家敵人來彰顯「美國優先、美國利益」

為最高核心價值,過去的蘇聯垮台了、邪惡軸心消失了、北韓談判了、外星人侵略又沒出現,所以矛頭便指向中國,也許中國有龐大消費市場,但川普對外抗敵既可解決國內社會問題又能團結鞏固權力,先求連任後再修補關係,典型商人思維。因為要對付中國,「台灣牌」才有價值,台灣永遠是中國不能統一之痛,但回舊現實層面:市場大小和世界政治影響,手指頭的一點筆尖無論如何也撼動不了橢圓型辦公桌的盤石,這4年美國對台的確增加了眾多法案,來了很多人,但台灣的國際地位還是沒改變,還是世界邊緣。川普給了台灣易醒的夢。

結語

根據近十年美國熱議的「修昔底德陷阱」理論,美中必會一戰,台灣必會是衝突中的熱點!但中國是台灣國家敵人,那美國會是中華民國、台灣堅定的盟友嗎?歷史告訴你,她不是。台灣心甘情願被利用欺騙嗎?歷史告訴你,她没選擇。無論美國總統個人是堅決反共反中,還是同情支持台灣,但就任後都要為自身國家利益前作出損害台灣的選擇。美國強大時借用台灣制衡、圍堵中國;中國強大時美國利用台灣交換政治利益,就算美國政府是三權分立的政治制度,從歷史看,國會最支持台灣,但總統和國務院均以與中國合作為主要路線,比例上對台灣也是不利。所以台灣永遠都不會改變棋子的宿命,這一點國人要徹底自我認知,勿存幻想,棋子便要有夾縫中生存的智慧。風平浪靜的台灣海峽讓華盛頓不必擔心實踐過去對台灣防禦的承諾,太平無事的兩個「中國」也是中美談判的穩定渠道或未來團結民族主義的最佳轉移。

所以,在兩巨人間,連國際空間都在大國控制下,台灣能有條件爭取更公平更正式的貿易協定嗎?我們可以自由挑選軍售種類或爭取合理優惠的價格嗎?大中國可以拒絕萊豬,但依賴美國生存的小台灣能不歡迎嗎?萬般無奈, 之前美國衛生部長訪台,巧合地便開放萊豬,但願這次聯合國大使是「簡簡單單」的到來,不然我們仍只可消極地接受保護國安排,仍只可背後積極推動國內自身產業作寧靜對抗。這些種種,情非得已,也是鐵一般真實,政治只計算實力,無論誰入主白宮,台灣的處境都差不多,除非世界大環境大改變。

*作者為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系博士班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