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年東海書苑「砍掉重練」 廖英良:以毛利看,圖書已無法稱為產業了

2021-02-18 08:40

? 人氣

結束經營20多年的「東海書苑」,台中邊譜書店老闆廖英良後在台灣大道另起爐灶開設「邊譜書店」。(盧逸峰攝)

結束經營20多年的「東海書苑」,台中邊譜書店老闆廖英良後在台灣大道另起爐灶開設「邊譜書店」。(盧逸峰攝)

紙本書閱讀風氣下降、網路書店折扣一家低過一家,早就都不是新聞,越來越少人逛書店的時代下,沒有財團、大型資本奧援的獨立書店,又要怎麼因應?《風傳媒》規劃「未來書店演化論」專題報導,一窺各家經營者面臨衝擊如何蛻變,立足台中的廖英良,捨下20多年老字號招牌,期望打造更「平易近人」的閱讀空間,向新一代青年傳遞知識。

「我常在想,以現在的毛利來說,圖書已經不足以成為產業了。」廖英良說著往椅背上一靠,表情很是坦然,「當然沒有任何店開了一定會活,賣牛肉麵也一樣,認真做會活下去,隨便做可能就倒了,但這時代書店最大的困難,是連認真做的也活不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經營東海書苑這塊招牌已經24年,廖英良在前年把整家店收掉,本來大家都以為,打拚20多年的他終於收手不幹,他卻另起爐灶開設「邊譜書店」。他說,要推廣閱讀,最重要還是讓人們日常生活裡有書店,「我到處鼓勵人開書店,結果我自己不做像話嗎?」

「太老了!」 為保存大家的青春,東海書苑只得收了

解嚴後的第一年,台灣爆發520農運,當時在交大讀資工系的廖英良,從報紙上看了消息大為震驚,因為這批北上抗議、被稱做「暴民」的農民,和他同樣來自雲林縣,就在他的老家附近。

這件事成為他的社會啟蒙,廖英良後來就讀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研究所,但在參與社運的過程裡,他發現自己不適合在第一線衝,更適合在後頭傳遞知識。1995年,學校旁的書店正要收攤,他乾脆接手經營,東海書苑從此成為台灣社會科學、社會運動的指標書店。

20180520- 1988年當時台灣剛解嚴,各種運動都走上街頭;其中,520農民運動是台灣解嚴後最大的一場抗爭。(邱萬興提供)
1988年爆發的520農民運動是台灣解嚴後最大的一場抗爭。(資料照,邱萬興提供)

2018年底,東海書苑在臉書上宣告即將歇業,吸引了將近400名網友分享貼文,無不是哀嘆記憶中的書店消逝。對廖英良來說,那正是他打算捨棄這塊招牌的原因,「因為他太老了,大家都覺得老店比較好,但書是日新月異的東西;牛肉麵煮50年可能比煮5年好吃,但書會過時;經典也許什麼時候都能讀,但些書確實有時間的問題。」

廖英良說,到收店時已經經營了24年,東海書苑已經不只是東海書苑,「背後已經有很多想像,已經被規範住了」,想像變成了限制,像是店裡那一大櫃文學書,總是沒能引起多少注意。

他當然也知道,這家店承載了許多人的回憶,因此才更要收掉,「多少人是年輕時在東海書苑混大的?如果書店變成另一個模樣,他們也會很難接受,可是我們店家需要隨著時代改變,所以大家的青春就保留下來,不要多年後回來,覺得年輕時的夢完全破碎。」

帶著重新開始的念頭,邊譜書店在 2019年底正式開張,座落於台灣大道上,站在門口望去,第一眼就是大大的撐香港海報,走入店中,第一排書架放著五十嵐大介、今敏漫畫作品集等當紅話題書,另一側是招牌的社科書籍,如解析中國推動大外宣的《紅色滲透》、探討當代人際疏離的《寂寞的誕生》等,而往店裡走去,後方與二樓都設了座位,點上一杯飲料便可入座,還備有插座供手機、電腦使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

吳尚軒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