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宮義見】親歷英國脫歐到德國大選 我眼裡的四場選舉和一個輪迴

2017-09-29 07:00

? 人氣

9月24日大選之夜在德國總理梅克爾領導的基民盟總部(張經義提供)

9月24日大選之夜在德國總理梅克爾領導的基民盟總部(張經義提供)

這次在柏林採訪德國的大選之夜,和我採訪美國和法國大選之夜的經驗,是很不同的,更不要說英國脫歐公投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英國脫歐公投那天,還清楚記得我在夜裡撐著傘,在雨裡走到大笨鐘前連線的景象,因為那一整天,倫敦都烏雲密佈,只是沒想到,第二天烏雲再沒散去;美國大選那晚,我在希拉蕊紐約選舉之夜的場地,現場從興奮變震驚,最後哀鴻遍野;半年後,我在巴黎羅浮宮前報導馬克宏的勝選之夜,那是全然不同的景象,情緒高亢的人們反覆大聲合唱著馬賽曲,響徹雲霄。

然後,九月底,我來到德國柏林,報導德國聯邦議院大選,這決定梅克爾是否能邁向第四任期、執政十六年的大選。

二十四日晚,我在梅克爾領導的基民盟總部,經歷了最乾脆利落的大選之夜。下午五點,記者們被要求集合;六點,出口民調公布結果,支持者開始集合;六點半,基本確定連任的默克爾走上了台,像過去一樣,她並沒太多表情,也沒發表慷慨激昂的演說,一開頭就說:「我就有話直說吧,我們當然想要比這還要好的結果,這再清楚不過。」

因為民粹主義政黨,選擇黨,二戰以來首度進入德國聯邦議院,這是警訊,雖然這極右翼政黨只占一成多的席位,而且第二天就鬧分裂。

有幸,在過去的這一年半,我能親身在每一個現場見證,這影響當代全球政治的西方四場重大選舉,看民粹主義如何牽動著這幾個西方老牌民主國家人民的感性與理性。

如果要用四個字來形容,去年六月我目睹的英國脫歐公投的話,那大概就是「毫無頭緒」了,英國的精英階層們,對於民粹主義是如何興起,為何有如此巨大的力量震撼歐盟和全球,毫無頭緒;同時,支持脫歐的民眾則是在發洩完情緒後,才急忙的想了解後果如何,因為他們對於脫歐代表著什麼,也毫無頭緒。

再來,是我跑了整整一年的美國大選,大概也只能用「紛擾不斷」四個字來形容了。我還記得去年十一月,在希拉蕊選舉之夜現場那晚,支持者從狂歡到痛哭的場面。民主黨沒做好輸的準備,共和黨沒做好擁抱民粹主義的準備,選後至今,美國社會零星抗議與衝突不斷,美國政壇更是紛紛擾擾。

英國脫歐和美國大選,讓我想起讀過的一篇關於二戰時期英國格拉斯哥伯爵的故事。

伯爵莊園裡有棵老樹,他怎麼看怎麼不滿意,想解決掉,於是一群軍官告訴他,炸掉就行了,又快又簡單,他欣然同意。結果一炸,老樹是炸了,但半片莊園也炸了,連新栽的樹也都毀了,這還不只,他回到城堡一看,玻璃全碎,為了壓抑住情緒他躲到廁所哭,然後,廁所上鬆動的天花板塌了下來,砸在他頭上。

伯爵毫無頭緒,只是想解決一個老問題,沒想到新問題接踵而來,紛擾不斷。英國脫歐、美國大選裡的很多人,其實都成了這伯爵。

也因為他們的政治制度,雖然英美兩國都各有高達一半左右的人反對民粹主義,卻必須承擔這樣的民主共業;而另一半的人,也不是都支持民粹主義,但他們只是討厭另外一方,討厭卡麥隆或希拉蕊,而投下反對票,為反對而反對,變成存粹的仇恨政治。

其實,民粹主義也不都是負面,支持民粹主義的平民老百姓往往只是認為台上的精英掌控的政治停滯,甚至是嚴重貪腐,所以他們想要改變,但至於怎麼變?也許沒想好,也許想的太過,甚至太過激進,所以往往給人留下負面印象。

這就是今年五月,我在巴黎採訪法國大選時看到的景象。

法國老百姓明顯認為,由精英掌控的法國傳統兩大黨已經走不到他們想要的未來了,於是法國人選擇改變,問題是怎麼變?眼前,有兩個選擇,一個是往更右的方向走,跟著明確主張民粹主義的勒龐走,一個則是走中間路線,跟著無黨無派的馬克宏走,而這兩人都沒實際執政的經驗。

看到英國脫歐與美國大選後果的法國人,過半數以上選擇拒絕了民粹主義,選擇了未知的未來。但他們很快發現,雖然馬克宏走的是中間道路,但大家對他的政策,甚至是他本人充滿了太多未知,希望很快變失望,這,從他上台以來民調暴跌就能看出。如果要用四個字形容的話,大概有點像是「激情過後」吧。

然後,我來到柏林,採訪這決定梅克爾三度連任之路的德國大選。

其實德國人暱稱為Mutti,比較準確的中文翻譯是「老媽」的梅克爾,她的第三次連任之路尤其艱辛。執政十二年,有些德國人厭倦了她,有些甚至充滿不滿。去年,在梅克爾家鄉的地方議會選舉,她領導的基民盟慘敗給民粹主義政黨;今年初,梅克爾的支持率還一度落後競爭對手社民黨的舒爾茨,連她的鐵粉都以為,梅克爾第三次連任可能沒戲了。

但,以理性著稱的德國人,看看英美的民粹主義,再看看法國的未知未來,他們最終還是選擇了確定性。

我當晚在梅克爾的競選總部裡,注意到她背後和講台前,都寫著兩個字,Die Mitte,直接翻譯的話就是「中間」,如果更信達雅的話,那就是「中庸」,而這兩個字,最終成為多數德國人民的選擇。如果用四個字形容,那就是「回歸理性」了。

這一年半的時間,我親身經歷了這四個西方民主國家,從毫無頭緒,到紛擾不斷,從激情過後,到最終回歸理性,完整的一個輪迴。

實際上,懂梅克爾的人,都知道她有些遇事不決、優柔寡斷,說好聽的話,就是緩中求進、以靜制動,所以德國人還為她的這種行事風格創了一個專有名詞,用她的姓Merkel,後面再加了個n,成了Merkeln,這字略帶嘲諷。

這十二年,不管人們喜不喜歡Merkeln,這不躁進、不虛華的風格,靜觀其變、順應變化的方式,確實平平穩穩地帶領歐洲走過金融危機、歐債危機,和難民危機,現在,更努力捍衛著全球化。

在這紛亂不堪的世界,也許Merkeln,才是最終的王道。

【作者簡歷】

張經義,SMG白宮記者兼美國新聞中心主編,白宮記者協會百年來首位中文媒體記者成員。

曾任職鳳凰衛視、世界日報、遠見雜誌,曾實習於聯合國總部與NBC紐約總部。

紐約大學國際關係碩士、政治大學阿拉伯語與新聞學雙學士,沙烏地邵德國王大學進修。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