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忠偉觀點:佐爾格的情報網改寫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

2021-01-10 07:10

? 人氣

附註:

(註一):參見--鶴見俊輔(邱振瑞譯):《戰爭時期日本精神史1931~1945年》(馬可孛羅),p72。

(註二):艾格尼絲.史沫特萊(Agnes Smedley,1892~1950),是美國著名左派記者,也是婦運先驅。艾格尼絲小時候在科羅拉多州的貧窮礦工的家庭長大,父親因酗酒而死,母親則因過勞身亡,之後她靠著個人的努力長大並成為一名記者。1929年以《法蘭克福日報》記者身份途經蘇聯來到中國,因同情中共以及報導延安的情況而遭國民政府的敵視,後來成為蘇俄間諜佐爾格在中國的聯絡人,在她的幫助下,佐爾格在上海建立了一個直屬於紅軍總參謀部第四局的情報網。佐爾格在上海建立的情報網成員組織複雜,並且各司其職,互相之間所知甚少,有的根本不來往。比較特殊的是,這個情報網的成員並不知道自己是在為紅軍總參謀部第四局(格魯烏:意思為「情報總局」)工作,還以為是在為共產國際服務。

艾格尼絲.史沫特萊在1948年時被麥卡錫(Joseph Raymond "Joe" McCarthy,1908~1957)指其為蘇聯間諜,被迫流亡英國。1950年5月5日,史沫特萊因手術不治在倫敦逝世。1951年5月6日,在她逝世1周年時,骨灰被遷葬於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

參見--

(Ⅰ)中文《維基百科》之【艾格尼絲․史沫特萊】。

(Ⅱ)朱玖琳:《佐爾格小組與宋慶齡1930年代初政治活動關係之初探》。

(註三):參見--鶴見俊輔(邱振瑞譯):《戰爭時期日本精神史1931~1945年》(馬可孛羅),p76。

(註四):當時日蘇雙方在中國東北與外蒙古交界的諾門罕(或譯為:諾門坎。俄國則稱為「哈勒欣河」)進行一場各有近十萬人參加的大戰。在這場戰爭中,顯示出日本陸軍在裝備上大大落後於蘇聯部隊,尤其這場爆發於遼闊蒙古草原的戰役,蘇軍憑藉著優勢的坦克和強大的火力,把只有步兵的日軍殺的屍橫遍野。當時在紀錄上,日軍只承認傷亡共17,000餘人。但有關這場戰役而被迎入靖國神社的靈牌卻有20,000多人。戰役結束後日軍改變政策,目標轉往南方,因此雙方在1941年4月13日簽訂了中立條約,保證互不侵犯。

參見--中文《維基百科》之【日蘇中立條約】。

(註五):參見--鶴見俊輔(邱振瑞譯):《戰爭時期日本精神史1931~1945年》(馬可孛羅),p73~75。

(註六):參見--余杰:《顛覆中華民國的蘇聯情報機關(下):「禍水南引」,成功挑動中國反日和日本侵華》。

(註七):原名:王守椿,又名王昂,1895年生於江蘇徐州;1921年考入京都帝國大學經濟學部,受教於日本著名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河上肇。主要著作有《社會問題概論》、《中國經濟學概觀》、《政治經濟學研究大綱》、《政治經濟學教程緒論》、《『資本論』研究文集》等。

(註八):其實這點與事後發掘的證據不同,因為中共在「西安事變」發生初期是希望能殺掉蔣中正,但反倒是史達林反對,因為史達林認為當時只有蔣中正領導的國民黨有足夠的實力抗日,而這點才符合蘇聯的國家利益。

(註九):本木雅弘本名內田雅弘(Masahiro Motoki,1965~);2008年他所主演的《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還奪得2009年第8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殊榮』,這也是日本電影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第15部電影。

(註十):參見--施建偉:《追尋諜戰失落的真相》(秀威出版),p84~86。

(註十一):由楊宣誠將軍所領導的「軍令部第二廳」,在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夕也偵測了日軍不斷向太平洋地區部署和調動大批海空軍的密電,依當時的國際局勢與長年對日本的研究,楊將軍判斷日軍在太平洋地區應該有大型軍事行動,目標應該就是美國位於當地的戰略要點,而最有可能被攻擊的就是美國太平洋艦隊(United States Pacific Fleet,簡稱「USPACFLT」)的母港──夏威夷珍珠港,因此楊宣誠當即由侍從室呈報告給蔣中正,之後奉蔣的命令在重慶召開駐渝盟軍軍事代表緊急會議,將這個情報通報給美國政府與盟軍,但同樣沒有獲得美國人的重視,因此導致珍珠港被襲的悲劇發生。

楊將軍身高190cm,早年畢業於日本海軍兵學校(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的日本海軍官校),1949年隨國府來台,後未再出任軍職,僅擔任臺灣省政府顧問、臺灣省農林公司董事長等職。1962年3月23日於臺北逝世,享年73歲。

2015年(民國104年),正逢對日抗戰勝利暨臺灣光復70週年的紀念。馬英九總統在11月2日於總統府頒贈「抗戰勝利紀念章」及紀念證書予故海軍中將楊宣誠將軍,由其孫、時任TVBS執行副總經理楊盛昱代表接受。馬總統在致詞的時候強調,當年要不是楊將軍在參與《開羅會議》時發現美方資料漏列了應該在戰後將澎湖連同臺灣歸還中華民國,恐怕有衍生很嚴重的問題,總統認為,萬一當時《開羅宣言》中未列舉澎湖,「世界現在是什麼樣子?臺灣的命運如何?都很難說。」

*作者為文史工作者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賈忠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