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劍虹觀點:紀念《平等新約》78周年─兼論拜登政府的中國政策

2021-01-17 07:20

? 人氣

而當日本認知到中華民族主義的威力,開始扶持汪精衛試圖重建一個代表全中國的南京國民政府時,卻觸發了美國的激烈回應。1940年11月30日,美國總統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宣佈向重慶提供1億美元貸款,表面上是協助蔣中正解決通貨膨脹問題與購買軍火,實際上是回應日本與汪精衛政權簽署的《日華基本關係條約》,強調重慶的國民政府才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1943年1月11日,中華民國駐美大使魏道明與美國國務卿赫爾(Cordell Hull)簽署《平等新約》。(許劍虹提供)
1943年1月11日,中華民國駐美大使魏道明與美國國務卿赫爾(Cordell Hull)簽署《平等新約》。(許劍虹提供)

「自由中國」與「不自由中國」

珍珠港事變爆發後,美國正式對日本宣戰,並與重慶國民政府結為反法西斯同盟國。「自由中國」(Free China)這個冷戰期間代表台灣的詞彙,早從1942年開始就被美國用來形容重慶國民政府的控制區,用來與日軍佔領下的南京國民政府統治區做區別。從追隨杜立德(James H. Doolittle)中校空襲東京的B-25機組人員,在開展任務前被告知要到「自由中國」降落這一點就能看得出來。

顯然在美國政府的認知中,蔣中正的中國就是「自由中國」,汪精衛的中國則是「不自由中國」。而美國之所以強拉英國與重慶簽署《平等新約》,也是為了回應日本「大東亞共榮圈」的宣傳。因為早在1942年12月21日,日本御前會議就通過所謂的《對華新政策》,決定將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初取得的英美在華租界和治外法權轉交給汪精衛政權,以爭取中華民族主義支持「大東亞戰爭」。

美國深知英國發動的鴉片戰爭是中國「百年國恥」的源頭,而且自己也曾參加過八國聯軍,如果在廢除租界和治外法權的行動上晚日本半拍,很有可能汪精衛就取代蔣中正成為中國人公認的民族英雄。為了確保中國的領土、資源和人口轉而為日本所用,美國逼著英國與自己放棄實際上已經不在自己手中的在華租界和治外法權,換取重慶國民政府達成簽署《平等新約》的外交成就。

唯有廢除過往列強加諸給中華民族的《不平等條約》,重慶才能向中國民眾證明自己與英美的關係比南京與日本的關係還要平等,才能證明自己這個「自由中國」不是叫假的。畢竟在那個民主價值剛剛起步的年代,中國知識份子追求的不只是個人自由,還有國家民族的自由。蔣中正民族英雄的地位,後來又因為他出席開羅會議,收回台灣與澎湖而更為鞏固。

在羅斯福與其繼任者杜魯門(Harry S. Truman)的拉拔下,中華民國還成為了創建戰後秩序的「四強」之一。伴隨著日本帝國的戰敗投降,汪精衛政權退出歷史舞台,無論是哪一個國家都不會懷疑,戰後的中國除了由蘇聯紅軍出兵收復的東北之外都將被劃入美國的勢力範圍。只是沒想到短短四年的時間,「自由中國」就輸到只剩下台澎金馬,整個中國大陸又成為了另外一個「不自由中國」。

喜歡這篇文章嗎?

許劍虹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