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曾動念讓美軍介入選舉爭議 學者:美軍捍衛的是憲法,而非某個人的政治前途

2021-01-07 15:10

? 人氣

2019年,川普總統和前國防部長艾斯培(左)以及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米利在白宮的一個記者會上。(美國之音)

2019年,川普總統和前國防部長艾斯培(左)以及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米利在白宮的一個記者會上。(美國之音)

美國10名前國防部長日前罕見發表公開信,警告不要讓美國軍隊介入總統選舉的爭議。分析人士指出,保持軍隊在內政中的非政治化是美國憲法的要求,也是美國民主核心價值觀的體現。他們指出,一旦軍隊政治化,美國的民主機制就會失去平衡,民眾就會失去對民主政府形式的信任和信心。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10名前防長警告軍方勿介入大選結果紛爭

包括由現任總統川普任命的艾斯培(Mark Esper)和馬提斯(James Mattis)在內的10名前防長3日在《華盛頓郵報》發表的公開信表示,「讓武裝部隊參與解決選舉爭端的行為,將把我們帶入危險、非法和違憲的境地」。他們還警告說,試圖這麼做的文職和軍事官員可能面臨嚴重的職業風險和刑事處罰。

公開信指出,除了1860年林肯當選總統最終導致支持奴隸制的南方多個州脫離聯邦、爆發內戰外,美國一直保持著權力和平過渡的紀錄,「今年也不應該例外」。

前防長們還呼籲代理國防部長米勒(Christopher Miller)和國防部所有官員為當選總統拜登政府的過渡提供全面、透明的合作,「必須避免採取任何破壞選舉的結果,或阻礙新團隊成功的政治行動」 。

川普和助手們曾討論動用軍隊推翻選舉結果的可行性

分析人士指出,前防長們的這封公開信應該是針對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佛林(Michael Flynn)以及美國一些右翼組織不久前公開提出的讓美軍介入,重新組織選舉的公開提議而有感而發的。

12月2日,當時被川普總統「完全赦免」的前國安顧問佛林在推特轉發了一則川普支持者發布的文章,呼籲川普「中止憲法」、頒布戒嚴令,並允許美國軍方監督舉行新的「自由和公正的聯邦選舉」。

曾在小布希和柯林頓政府的國家安全委員會任職的杜克大學政治學和公共政策教授菲弗(Peter Feaver)在給美國之音記者的電子郵件中說,雖然美國人習慣於尋求軍隊的幫助來解決一些軍隊傳統使命之外的問題,包括應對今年的新冠疫情,但是佛林等人的要求不同,甚至對國家有害。

他說:「前國防部長是在解釋,佛林和其他人所呼籲的完全是另外一回事,深深地腐蝕著民主規範,並有害共和國。」

《紐約時報》報導說,在佛林提出讓軍隊介入選舉結果的建議後,川普曾邀請佛林到白宮和其他助手討論頒布「戒嚴令」的可行性,但是遭到了包括白宮辦公廳主任梅多斯(Mark Meadows)、總法律顧問西波隆(Pat Cipollone)等人的反對。他們指出這樣做並沒有任何憲法基礎。

美國憲法保證了軍隊的非政治化

戈爾比(Jim Golby)在美國陸軍服役20年,曾擔任副總統拜登和彭斯的特別顧問。他說,根據多方消息,川普總統現在已經放棄了這種想法,但是,他說,僅是讓軍隊介入選舉的念頭和提議就令人不得不警惕,因為這可能會侵蝕美國民主的核心價值。

美國總統川普。(美聯社)
美國總統川普。(美聯社)

現在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克萊門斯國家安全中心的高級研究員的戈爾比說:「軍方長期以來一直是無黨派的機構,不介入選舉。這是美國民主的核心價值。我認為所有陣營都應該讓軍隊遠離選舉、遠離選舉爭議。」

戈爾比解釋說,美國立國之父們從一開始起就努力避免軍隊被政治化的可能。他說,憲法中對總統和國會職責的明確劃分就是為了避免軍方篡奪民選領導人的權力。根據美國憲法,總統是軍隊的統帥,但是為軍隊提供資金,制定規則,監督軍隊確是國會的責任。軍隊的將領由總統提名,但是必須要得到國會的認可。戈爾比說,這樣設定的目的就是確保沒有人可以利用軍隊來推翻民主的統治。

美國前中央司令部司令、陸軍將領沃特爾(Joseph Votel)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說,軍隊服從文職官員領導(總統是民選的, 國防部長是文職的)是建國之父們為保持軍隊非政治化所做的另一個努力。他說,保持軍隊的非政治化對維護民眾以及民選領導人對軍隊的信任和信心至關重要。

他說:「簡而言之,就是維護民選領導層(對軍隊)的信任和信心。我們不希望從事任何反美國民眾的事情,不願意將那種信任置於風險之中,我認為這是最重要的。」

他說,一旦軍隊政治化,與某個黨派保持一致,美國軍人一直以來所展現的忠誠、責任感以及非黨派性都會遭到質疑。他說,當軍隊被視為政治化時,它會使美國的民主機制失去平衡,並削弱了民眾對民主政府形式的信任和信心。

美國的民調顯示,在所有的民主機制中,軍隊在民眾中的信任度最高。沃特爾說,軍隊服從文職官員,代表民眾以及非政治化是軍隊之所以在民眾中享有高度聲譽的主要原因。

杜克大學政治學和公共政策教授菲弗說,美國軍隊是「非政治化的國家公僕」。它承諾捍衛憲法,而不是某個人或是某個政黨的政治命運或是前途。他告訴美國之音:「在自由民主的背景下,這種非政治軍事力量是美國國內和國外影響力的重要來源之一。」

菲弗指出,美國軍隊一直有一個引以為傲的傳統:即服從一位總司令的命令直至就職日中午,然後,在同一天的正午之後,轉向服從另一位總司令的命令,甚至服從完全不同黨派的命令。

將川普「護送」出白宮也非軍方責任

總統當選人拜登(Joe Biden)在競選時曾在電視節目中說,他完全相信,如果川普在輸掉總統大選後拒絕下台,美國軍隊將「護送」他離開白宮。

也有一些人,包括前軍人,認為一旦川普拒絕離開白宮,軍方必須在「反抗無視法律的總統」和「背叛憲法」之間作出選擇。

美國退役陸軍軍官和伊拉克戰爭的老兵納格爾(John Nagl)和英林(Pau​​l Yingling)曾在8月份給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米利(Mark Milley)發出公開信,呼籲後者讓美國軍隊做好準備,隨時忠於自己的誓言,「捍衛美國憲法,抵禦美國的敵人,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的敵人」。

美軍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米利上將(Mark Milley)(美聯社)
美軍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米利上將(Mark Milley)(美聯社)

美國前中央司令部司令沃特爾說,軍隊在選舉中不扮演任何角色還體現在軍方不會出面將川普總統趕出白宮,如果後者拒絕離開的話。

他說,如果川普總統拒絕離開白宮,美國的聯邦機構中,有其他的機構會履行相關職責的,並不需要軍隊的介入。

總統曾考慮動用軍隊平息騷亂遭到軍方和民眾的反對

2020年5月25日,非裔男子佛洛伊德(George Floyd)遭遇警察暴力執法致死在全美引發巨大轟動,無數民眾走上街頭大規模抗議。為了平息美國一些聯邦州和城市的暴亂,川普總統曾考慮派遣軍隊平息暴力抗議,但是遭到了包括當時的國防部長艾斯培在內的許多人的反對。

雖然《反叛亂法》長期以來備受爭議,但是也並非沒有先例可援。1992年,布希(George Bush)在加州州長的要求下,援引該法來應對金恩(Rodney King)暴動。1968年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遇刺後爆發的內亂中也使用了這項法律。

德州大學的戈爾比認為,川普總統想援引《反叛亂法》是合法的,但是,動用軍隊介入選舉結果,捍衛自己的權力根本是「非法和違憲的」。他認為,6月份總統動用軍隊處理騷亂的念頭遭到的反對也足以讓他了解軍方不介入美國內政的態度以及民眾對軍方介入政治的反對。

6月1日,美國警察使用胡椒噴霧和閃光彈強行驅散白宮周圍的和平集會者後,川普隨後穿過賓夕法尼亞大街,前往白宮對面的前一晚在抗議中被大火燒毀的聖約翰教堂舉行了一場「擺拍秀」。他在那裡拿著一本聖經「擺拍」。

當時的國防部長艾斯培和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米利作為隨行官員也被媒體拍到。身穿迷彩服的米利及艾斯培和川普一起出現的照片立即引起了國會議員和包括前防長馬提斯在內的多名美國退役將領的譴責,認為這一形象可能將傳統上非政治化的軍隊拖入國內爭議的政治局勢中。照片也引發了美國全國關於軍方在內政中的所扮演的角色的討論。

後來,米利不得不在公開場合中道歉。米利說:「我在那種時刻和那種環境中的存在會讓人產生軍方介入內政的感覺……這是一個錯誤,我已吸取教訓。」國防部長艾斯培後來也澄清了當時的狀況,表示隨總統造訪教堂前並不知道會有「擺拍」。他還公開表明自己不支持總統援引《反叛亂法》動用現役軍人平息抗議示威活動。他說,國民警衛隊更合適這樣的責任,軍隊應該是窮盡一切後的「最後手段」。據信,後來艾斯培被解職與這次公開表明態度不無關係。

美國國務卿龐畢歐(左)、國防部長艾斯培(AP)
美國國務卿龐畢歐(左)、國防部長艾斯培(AP)

美國前中央司令部司令沃特爾說,這次照片事件顯示,民眾對軍方的信任和信心多麼容易就會失去。

軍方高層多次聲明軍隊無意介入選舉糾紛或權力移交

包括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米利在內的一些高級軍官曾多次表態,美國軍隊在大選中不會扮演任何角色,也不會執行權力移交。

米利11月12日在陸軍博物館開幕式上發表講話強調,美國軍隊效忠的是憲法,而不是個別人或是個別政黨。

他說:「我們的軍隊獨一無二。我們不向國王或女王、暴君或獨裁者宣誓。我們不向某個人宣誓。我們不向某個國家、某個部落或宗教宣誓,我們只對憲法宣誓。而站在這個博物館裡的每一個士兵,陸軍、空軍、海軍陸戰隊、海岸警衛隊隊員,我們每個人都將不計個人代價保護和捍衛憲法。」

陸軍部長麥卡錫(Ryan McCarthy)和陸軍參謀長麥康維爾(James McConville)在前國家安全顧問佛林聲稱川普可以實施戒嚴,以軍事力量為後盾強迫搖擺州重新投票後的第2天發表聲明,明確表示軍方從來不干預國家政治,也不會插手大選。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