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銘專欄:位元幣總量固定的邏輯謬誤

2017-09-29 06:40

? 人氣

事實上正是因為這種短時間之內物品價格不會變化太多的特性,才會讓我願意使用歐元作為貨幣,進行每天的消費,收取每個月的薪水,繳交每年的所得稅。如果短時間之內以歐元標示的商品價格變化劇烈,那麼我就不會使用歐元作為貨幣,會選擇其他能夠穩定標出價格的貨幣,或甚至回到以物易物。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蘇聯解體後的俄羅斯就是這樣的狀況。由於舊蘇聯管制經濟過渡到市場經濟過於突然,無可避免出現了高速通膨,結果就是許多民生用品不再出現在商店的架子上,而是在暗巷中的黑市裡交易,而那裡使用的貨幣不是盧布,而是美元。

「但會出現超級通膨,就是因為政府亂印鈔票啊!總量固定的位元幣就是可以解決政府亂印鈔票這個問題,所以我們才會認為它可以取代國家的貨幣。」

政府或者國家無節制地印鈔導致惡行通膨,的確是人類歷史上一再上演的老戲碼。但反過來限制鈔票的數量,不見得就能解決物價變化的問題,原因在於物價以及經濟產出的貢獻因素不只有貨幣的總量,還有貨幣換手的速度

舉例來說,同樣一張一百歐元鈔票,一個月內因為人類社會的產品服務交易換手一次,和換手十次,誰都看得出來這兩個經濟的活躍度完全不同。換手十次的社會有著遠比換手一次的社會更活躍的經濟,儘管從頭到尾都只有一張固定的百元鈔票。

P × Y =M × V

上面的公式是所有經濟學教科書都會出現的,其中P為物價,Y為實質總體經濟產出,M為貨幣供給量,V則是貨幣流動速度。從這個簡單的公式我們可以看到,就算貨幣供給量M固定不變,光是改變貨幣流動速度V,就可以改變物價P和總體經濟產出Y。進一步來說,就算實質總體經濟產出和貨幣供給量都不變,只要流動速度加快,物價就會上升。

因此「位元幣總量供給不變,因此比起政府自己印製的貨幣來說更值得信賴」這種說法,連最基本的經濟學驗證都過不了。

所以為什麼位元幣的世界中會廣泛流傳著這個似是而非的論點呢?

其實這跟位元幣崛起的歷史背景有很大關係。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宣布倒閉,刮起全球經濟風暴。10月31日,一位名為「中本聰」的作者發表了位元幣的區塊鏈理論論文,2009年1月釋放出開放原始碼的相關軟體。在最初的幾年中,這個詭異的東西並沒有得到太多注意,但隨著總體經濟慢慢復蘇,網路科技創新的加速,位元幣開始動盪升值,BTC從最初的不到千分之一美元的市價,在2011年的第一波泡沫中升抵31美元的價位。

許多色彩繽紛的故事也此起彼落的出現,這廂一個自信滿滿的交易員宣稱在半年內賺了幾千萬美元,那廂一個電腦書呆子多年沒碰位元幣,看到新聞後才想起自己多年前挖過礦,去倉庫把退休的電腦主機挖出來後,發現裡面存有的位元幣市值高達數百萬美元之類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

楊建銘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