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忠信專文:想當年,李、扁為兩岸政策求同存異的努力

2017-09-27 06:40

? 人氣

1994 年 7 月,經由委任派與直選派之激烈政治角力,第三次修憲將前二次《憲法增 修條文》全盤調整修正,並議決通過,同年 8 月 1 日由總統公佈,是為第三次《憲法增修條文》,確定總統、副總統改由人民直接選舉產生,而不再由國大代表間接選舉產生。這是 1996 年 3 月台灣人民第一次以直接投票選舉總統的由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台灣,總統直接由人民產生,有著很深遠的政治、社會號文化意涵,前此,台灣經歷半世紀的殖民統治,然後是四十餘年的戒嚴統治。到這時,才在民主化的進程中,有了選舉總統的機會。這意謂前此「動員戡亂非常體制」邁向「民主憲政體制」這一正常化之轉型基本上已經完成,它大大強化了政治體制之民主正當性與合法性,更由於直選產生之新總統具有最廣泛的直接民意基礎,無形中象徵著主權與政治中心。儘管 1947 年原來的《中華民國 憲法》有著內閣制之要素,但因甫一「行憲」,戡亂體制之《動員戡亂臨時條款》立刻凌架其 上,現實上,實質權力運作以總統為中心,兩代「蔣總統」才是真正的權力中心。現在總統直選了,由於當選的總統有著最廣泛的民意基礎,加上傳統東方政治文化「首出庶物」的思想意識,現實的政治社會心理大抵也都認可總統有著最大的政治權力。儘管這仍有一些憲政上的問題,現實政治運作上卻延續過去的政治習慣,但卻又可以補強權力集中在總統的正當 性。

在直選之前,繼承威權殘遺體制並啟動正常化轉型的李登輝,在直選後,立刻挾飛彈威嚇下仍獲得過半選票之強大民意基礎,繼續推動進一步的相關改革。仿照 1990 年召開103「國是會議」以凝聚朝野改革共識的作法,李登輝再一次籌備召開「國家發展會議」,廣邀朝野各黨各界人士參加,並規劃了詳細的幕僚作業,且史無前例的邀請在野黨參與幕僚前置作業。

國發會的召開,是這一波邁向正常化之轉型的改革最重要的攻頂,影響相當深遠。從強人政治告終,正常化的轉型啟動,夾雜著權力利益、意識型態的諸多分歧,各黨各界在許多基本問題上確實存在著歧異對立。在這樣的背景下,李登輝在首次直選總統就職演說中承諾:「將儘快責成政府,針對國家未來發展的重要課題,廣邀各界意見領袖與代表,共商大計,建立共識,開創新局。」隨後,各項籌備工作如火如荼展開,經過近三個月的籌備,一個由具有特殊歷史地位之首任民選總統召集,具有一定程度之政黨協商意味的大型會議終於順 利召開、落幕,獲致豐富之成果。在憲政改革、兩岸關係、經濟發展三個分組中,共獲致 192 項共同意見。以下僅對兩岸關係分組略加著墨。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